消失的民間生活習俗和消失的走街串巷的小商販、小工匠,是長沙市歷史發展過程中市井煙火的真實寫照,也是長沙市城市記憶裡不可或缺的一頁。
接前文《長沙悄然消失的生活習俗和行當(二)》:
男士們常口叼菸斗,盡顯優雅
菸斗是外來文化,長沙人俗稱“菸袋腦殼” 。16世紀菸斗開始在歐洲流行,隨之風靡於歐美。在清代,由外國使館人員和來華商人引入我國,成了洋務人員時興的煙具。
菸斗由菸嘴和煙鍋兩部分組成,中部接合處可拆卸清洗。菸斗短小精巧做工精細,質地考究造型奇特,有長支、短支之分。常見的有石楠木菸斗、海泡石菸斗、海柳木菸斗、硫化硬膠菸斗。
上世紀50至60年代,菸斗也一度在長沙市菸民中風行,男士們常常口叼菸斗盡顯優雅,瀟灑之風度。可是菸斗在生活中也曾惹起過禍端,而令人哭笑不得。
1950年代,成千上萬的蘇聯專家來到中國工作,全國掀起了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的熱潮。姑娘們愛上了來自蘇聯款式的布拉吉連衣裙,男士們則喜歡上蘇聯專家們愛穿的花色襯衫和褲腳寬大的薄料打褶褲。連蘇聯專家們嘴裡叼著的菸斗也受到青年男士們追捧。
聽老班子講,在那個年代曾發生過一個真實的“菸袋腦殼惹禍” 的故事。說的是長沙市某化工廠有一位馬姓青年酷愛跟風,常穿花色襯衫,嘴裡叼著一隻大煙鬥。他將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具有蘇聯風格的“馬斯基”。
有一天晚上馬斯基身穿花襯衫,套上薄料打褶褲,足蹬一雙錚亮的皮鞋,興致勃勃地來到了大眾遊藝場舞廳。樂曲一響,馬斯基匆匆將大煙鬥塞進了褲兜裡。彬彬有禮的邀請一位身穿布拉吉連衣裙的姑娘步入舞池,隨著樂曲翩翩起舞。“嘭-嚓嚓-嘭-嚓嚓” 還沒走幾步,馬斯基眼見姑娘滿臉緋紅,繼而面顯嗔怒。
可隨著歡快的舞曲,馬斯基仍忘情的摟著舞伴姑娘,全然未顧。突然,姑娘停下腳步,兩手一甩,怒罵一聲“流氓!”隨即一記響亮的耳光落在馬斯基臉上。整個舞場的人驚呆了,馬斯基更是氣得渾身發抖,不知何故受此奇恥大辱。隨著他身體的顫抖,褲兜裡那隻大煙鬥也突突的跳動,輕輕的叩擊著他的大腿。剎那間,馬斯基恍然大悟,大叫一聲:“都是菸袋腦殼惹的禍啊!”
60年代中期,中國人的生活習俗也隨著政治風雲的變化而轉向。長沙市嘴叼菸斗的人越來越少,是不是菸袋腦殼惹的禍?也不得而知。菸斗作為單純的煙具已成為歷史,如今菸斗已演變成為熱門的工藝美術收藏品之列了。
部分老人對竹杆旱菸袋情有獨鍾
長沙菸民使用的還有一種旱菸袋,就是長沙人常說的長煙袋腦殼。據傳,始於明代。旱菸袋一般由細竹杆製作,一端裝有燃燒菸絲的銅質或鋁質的菸袋鍋,另一端安裝玉石或翡翠等製作的菸袋嘴,與之配套使用的還有裝菸絲用的煙荷包。旱菸袋長度有20-60釐米等多種規格。
竹杆旱菸袋的身影在歷史題材的影梘劇中常見。竹杆旱菸袋也可作為一種隨身攜帶的短兵器,是舊時行走江湖者短打及防身護體之利器。旱菸袋也是文人雅士喜好之物,常以此物詠詩作賦。如曹雪芹著《紅樓夢》第五十回賈寶玉曾以旱菸袋吸菸出謎語:“天上人間兩渺茫,琅玕節過謹提防。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
使用竹杆旱菸袋者北方人多於南方人,鄉下人多於城裡人。上世紀40-50年代,長沙一部分老人也對竹杆旱菸袋情有獨鍾。隨著短小精巧的菸斗流傳到長沙和紙製捲菸的上市,竹杆旱菸袋在長沙市基本上消失了。偶見,也是個人另類喜好了。
女性多對水菸袋愛不釋手
水菸袋是中國傳統的煙具,起源於什麼年代,專家們稱目前已難以考證。但清乾隆中葉陸耀著《煙譜》中就有用水菸袋吸菸記載。從清朝、民國到新中國建立後,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用水菸袋吸菸十分普遍,並且還以女性居多。
水菸袋是根據"隔水過濾"的原理來設計的,用水菸袋吸菸,既可濾掉一些煙氣中的雜質雜氣,還會發出"咕嚕嚕"的聲響,煙從水過,煙味醇和。那一陣陣的"咕嚕嚕"的聲響之後,餘音嫋嫋,煙雲繚繞,故特別受到女性菸民的青睞。
長沙也不例外,我所熟知的女性長輩中就有多人對水菸袋愛不釋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第一次面見岳母娘時,她老人家端坐在竹靠背椅上,左手端著光亮的銅質水菸袋,右手捏著一根紙煤子點火,眼神卻在悄悄地打量著我。時間雖然已過去40多年,但其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水菸袋造型奇特有趣,多以黃銅和白銅為製作材料,也有錫制和銀製的。水菸袋主要由煙管、吸管、盛水的水斗、煙倉、通針、手把等構成。用水菸袋吸菸還得掌握吹紙煤子點火和吐菸絲灰的技巧。
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邁出家門走向了社會,帶水菸袋出門成為了一種累贅,吸水菸袋這種社會習俗也就慢慢的消失了。我記得我的岳母娘就是改吸龍山牌小雪茄(長沙人戲稱的六毛絲),丟下水菸袋的。
形形色色的賣藝人
1970年代以前,長沙市街頭巷尾活躍著一些形形色色的賣藝人。長沙人對這類賣藝人俗稱“耍猴把戲的” 或“賣狗皮膏藥的”。在人流量大的天心閣城牆下,烈士公園西大門等處的空坪隙地上,就是他們當街賣藝的場所。
賣藝人首先在空地上畫出一個圓圈。圈內擺放一些刀槍棍棒等道具、然後“咣-咣-咣”鳴鑼吆喝,招攬觀眾。待觀眾聚攏在圈外時,賣藝人開始賣力地舞弄刀槍棍棒,或是牽著鐵鏈拴住的猴子耍花樣,或是表演小魔術。
賣藝人多為中年男子,或稱少林、或稱武當傳人。表演武功時,一般都有“內夥子” 混在觀眾群裡,鼓掌叫好捧場,長沙人稱之“帶籠子”。當觀眾聚集甚多時,常表演拿手的精彩險技,如鐵絲纏頸、掌劈紅磚、手鑽紅磚、矛尖刺喉、口腔吞刀等,有的是硬功夫,有的是玩套路,以假亂真,一般觀眾難辨真偽。
待表演至精彩之時,戛然而止,賣藝人開始兜售祖傳武功秘籍或祖傳跌打損傷膏丸。混在觀眾群裡內夥子爭相購買,引得不明就裡的觀眾跟風購買。上了當還自以為撿了便宜。
當年在北郊工人俱樂部和絲茅衝郵電局前坪,經常有一位自稱家住經武門,名叫唐森林的壯漢擺場子賣藝。他常表演自來水變顏色的小魔術,在一隻透明的玻璃杯裡面裝滿無顏色的自來水,左手拿杯,右水捂著杯口,一頓搖晃後玻璃杯裡的自來水立馬變成了紫紅色,一搖晃又變成藍色,再一搖晃後又恢復成了無色的自來水,看的我們驚異不已。後來得知,其實這是測試水中硬度的一種方法,只不過他刻意把測試過程戲劇化而已。
1970年代以後,街頭擺場子賣藝被政府明令取締。當年淪落到街頭的賣藝人,很多都是舊軍人、右派或者落魄的教師。他們為謀生存,迫於無奈選擇街頭賣藝,只為混碗飯吃而已。街頭賣藝被取締後,賣藝人大多被編入了街道上的“土伕子”隊伍。
上文所說的賣藝人唐森林,我就在伍黑路上看見過他光著膀子挖土。土伕子也稱“土夫子”,城市記憶平臺5月21日四木先生著《一位老長沙的“土伕子”經歷》一文有詳細描述。但是在1950年代前在長沙還活躍著一支“水伕子” 隊伍卻是鮮為人知了。
賣苦力的水伕子
“水伕子” 就是以賣河水、井水為生的人。民國時期,長沙市居民主要飲用河水、井水。取水大多要靠自家勞力以木桶肩挑手提。因此,也應運而生了一批專以挑賣河水、井水為生的人,時稱“水伕子” 。他們有的用水桶肩挑,有的用板車載橢圓大木桶拖運,走街串巷叫賣。市民可隨買零擔現款交易,也可僱水伕子包挑全月,按月付款。
水伕子大多來自鄰近農村,也有一部分失業的碼頭工人,為生活所迫也只得挑起水桶討碗飯呷。他們散居於沿河下牆灣一帶,搭棚棲身。不論酷暑嚴寒,常是赤腳、草鞋,每日挑水百餘擔。下河挑水異常困難,稍一不慎,便有滑倒、溺水之危。勞苦終日,生活仍難以為繼,真是:
苦力碼子上了岸,
不賣河水就討飯。
酷暑嚴寒五更起,
走街串巷錢難賺。
白沙井、白沙遊路一線無業的貧民以賣白沙井水謀生。肩挑叫賣,還有的用大水缸埋在屋前土裡,滿儲沙水出賣。據說當年半個長沙城的飲用水基本上是靠白沙井四口井供應。
據記載:民國年間長沙有“水伕子”六七百人,多時達千餘人。新中國成立之初,水伕子仍然活躍在長沙市街頭巷尾。
1951年10月位於河東紅山頭長沙市第一水廠建成,日供水量1.5萬噸。並在長沙城區敷設了從洪山頭經書院路、黃興路、蔡鍔路至營盤街第一條供水乾管,10月3日起設立在市區怡長街、寶南街、邵陽坪、書院坪、上碧湘街、局關祠等6處售水站開始面向附近市民供應自來水。售水站設守站人、賣籌人各1人,居民就近到售水站買籌取水。每大擔人民幣2分,小擔1分。以後隨著自來水價格的降低,售水站的水價也隨之下降,1分錢水籌可買四小擔水。
1954年8月,又建成河西阜埠河長沙市第二水廠,敷設了五一路、絲茅衝、勞動路、左家塘、小吳門的供水管道,長沙市區供水管道已達50.25公里。在居民密集的市區街巷長沙市自來水公司設定的售水站也增加至92處,全市自來水供水面普及率已達61℅。
從此,長沙市居民喝上了甘甜可口的自來水,徹底放棄了飲用河水井水。
1954年興建河西水廠(又稱二水廠),圖為原二水廠淨水池
隨著城市自來水供水事業的發展,改變了居民生活用水供應方式,居民可以就近取水,水伕子逐漸失去了市場。僅有少數缺乏勞動力的家庭仍靠水伕子挑送自來水。後來新建居民住宅自來水管道均安裝到戶,靠賣勞力的水伕子也失去了業務。
從此,以挑賣河水、井水、自來水為生的水伕子轉從他業,水伕子轉業首選的是從事零星雜物的搬運工作。
1950年代中期,國民經濟發展較快,運輸量增加,政府利用水伕子體力好,有板車的優勢,組織成立了板車運輸合作小組,負責承擔零散貨物運輸,解決了水伕子生計大事。從此水伕子這個行當在長沙市徹底消失了。
(系列文章,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長沙市志》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釋出,作者 | 劉曙文,編輯 | 明明。部分圖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