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品論社
提到東歐國家波黑,許多人甚至無法說出它的全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這個國家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與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黑山等國家相鄰,是個典型的斯拉夫國家,與周圍的一圈鄰國一樣,波黑的前身也屬於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波黑的國名頗有特點,來自兩個地理概念,波斯尼亞指的是波黑境內的一條重要河流——波斯尼亞河(注意與捷克的波西米亞區分開來),黑塞哥維那則是波黑境內南部山區地帶的統稱,亦有“公爵”的意思。
相較於波黑,更為人們所熟知的其實是該國的首都——薩拉熱窩,因為這座城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點,而對於波黑,人們聽到更多的或許是波黑戰爭和南斯拉夫分裂的往事,對於這片命運多舛的土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斯拉夫民族來說,那是一段坎坷跌宕且充滿血淚的歷史。
斯拉夫民族發源於歐洲中部,與日耳曼人、凱爾特人並稱為歐洲三大蠻族。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斯拉夫人分裂為三大支系: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其中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等;西斯拉夫人包括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南斯拉夫人包括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黑山人、波斯尼亞人等。
南斯拉夫人主要聚居於巴爾幹半島,這個半島地處亞歐大陸交界的要衝位置,地緣意義重大,因此戰爭頻發,有“歐洲火藥庫”之稱,可見其混亂動盪。
中世紀的波黑屬於東羅馬帝國的波斯尼亞省和黑塞哥維那省。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波黑被奧斯曼帝國吞併。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俄土戰爭後,奧斯曼喪失對波黑的控制權,波黑被奧匈帝國佔據。
過去的一千多年裡,南斯拉夫人和他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先後被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統治,這裡是文明交鋒的前沿,是宗教對壘的前線,是帝國混戰的主戰場,“歐洲火藥庫”這個稱謂名符其實。
南斯拉夫民族的命運自決,要等到二十世紀以後又一個大動盪時代的來臨。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盤踞歐洲中南部的奧匈帝國分崩離析,南部斯拉夫地區最強大的塞爾維亞王國統合南斯拉夫人的地盤,建立南斯拉夫王國,其領土包括今天的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黑和北馬其頓。
二戰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取代了南斯拉夫王國,因與第一南斯拉夫(即南斯拉夫王國)區分而被稱為第二南斯拉夫,由六個加盟共和國(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黑山)以及兩個自治省(科索沃與伏伊伏丁那)組成。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東歐劇變再一次改變了南斯拉夫的格局,這個國家一分為五(時至今日,實際上已一分為六甚至一分為七),包括原六個加盟共和國中的四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以及未獨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改名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塞黑解體為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個獨立國家,2008年,科索沃宣佈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但未獲得國際承認。
南斯拉夫本屬於同一民族,但在長期的動盪戰亂中不斷分化演變,形成了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人、黑山人、波斯尼亞人、馬其頓人等分支,同時造就了現代南斯拉夫各民族國家。
其中又以波黑的民族成分和屬性最為複雜。
波黑國內人口主要由塞爾維亞族(30%)、克羅埃西亞族(15%)、波斯尼亞族(50%)等民族組成,其中波斯尼亞族又被稱為穆斯林族,他們是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改信伊斯蘭教的塞爾維亞人或克羅埃西亞人後代,因宗教信仰與生活傳統不同而被認定為另一個民族。
波斯尼亞族信仰伊斯蘭教,塞爾維亞族信仰東正教,克羅埃西亞族信仰天主教,三個主體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天然對立,加上三族對波黑國家前途也存在嚴重分歧,穆族主張獨立並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鬆散邦聯制國家,而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各方訴求在種種分歧之下無法達到共識,同時各族背後的母國以及西方勢力的介入進一步加深了各族矛盾,最終,洶湧的民族矛盾以戰爭方式爆發。
慘烈的波黑戰爭持續了三年多,自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塞族、克族、穆族三方軍隊展開激烈混戰,戰爭規模為二戰後在歐洲爆發的最大規模戰爭,造成了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
1995年12月,在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和武裝干預之下,波黑戰爭結束,塞爾維亞、波黑、克羅埃西亞三方簽署了《波黑和平框架協議》,協議規定波黑繼續作為統一的主權國家存在,由兩個政治實體——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組成。
顧名思義,穆克聯邦由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聯合組成,塞族共和國則主要以塞爾維亞族為主。
這兩個政治實體分別擁有屬於自己的政府、議會、首都、旗幟、關稅等,當然也擁有各自的政府首腦——總統。
當然,總統(President)只是一個職位稱謂,雖然世界上絕大多數總統制國家都有且只有一位總統作為其國家的最高行政元首,但也有例外。
除了波黑,國際上還有一些國家擁有不止一位“總統”,例如實行聯邦制的俄羅斯,因其國內轄有二十多個自治共和國,而這些自治共和國的行政長官又大多稱“總統”,因此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俄羅斯國內除了俄羅斯總統之外,還有十幾位的所謂自治共和國總統。不過在2015年以後,俄羅斯出臺法令,規定俄羅斯聯邦主體領導人一職不可以被稱為“總統”,這才結束了“一國多總統”這種尷尬局面。
波黑雖然有兩位總統,但對於波黑來說,這兩位總統卻都顯得有些“名不符實”,因為這兩位總統實際上都只是波黑國內一級政區的政府首腦,而並非波黑的國家元首。
真正行使波黑國家元首職責的是由三個人組成的波黑主席團,三位主席分別來自穆族、克族、塞族,很明顯,這是一種政治平衡與妥協。
像波黑這樣國家元首多於一人的國家,還有瑞士、聖馬利諾、安道爾等,其中瑞士的國家元首是由七位委員組成的聯邦委員會,聖馬利諾的國家元首是兩名權力相等的執政官,安道爾的國家元首則是由西班牙烏赫爾教區主教與法國國家元首共同擔任的安道爾大公。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