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現任院長、黨委書記、副院長名單(附院史簡介)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韓子勇
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喻劍南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正局級)王福州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劉宏昌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李樹峰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兼中國工藝美術館副館長盛永波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祝東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紀委書記齊永剛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簡介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我國唯一一所集藝術研究、藝術教育、藝術創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藝術智庫為一體的國家級綜合性學術機構。
中國藝術研究院在新中國初期建立的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美術研究所三家學術機構基礎上發展而來,其建立和發展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支援。1951年,毛澤東同志為其前身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親筆題寫院名,並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1980年10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經國務院批准定名。2006年8月,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中國藝術研究院加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
在歷任院領導中,原文化部黨組書記、代部長賀敬之,原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王蒙曾兼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張庚、王朝聞、郭漢城、馬彥祥、胡風、楊蔭瀏、葛一虹、周汝昌、馮其庸、馮牧、陸梅林、李希凡、曲潤海、王文章、連輯等學者或藝術家曾擔任院領導或顧問。現任院長、黨委書記為韓子勇同志。
目前,中國藝術研究院擁有戲曲研究所、音樂研究所、美術研究所、舞蹈研究所、話劇研究所、電影電視研究所、紅樓夢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曲藝研究所、攝影與數字藝術研究所、建築與公共藝術研究所、中國文化研究所、藝術學研究所、工藝美術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擁有《文藝研究》《美術觀察》《中國文化》《中國攝影家》《炎黃春秋》《中華英才》《中國音樂學》《紅樓夢學刊》《文藝理論與批評》《藝術學研究》《傳記文學》《藝術評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研究》《中國藝術年鑑》等學術刊物和文化藝術出版社;擁有國畫院、書法院、油畫院、篆刻院、雕塑院、工筆畫院、文學藝術院等藝術創作學術機構;擁有中國工藝美術館;擁有藝術學科建制最為齊全的藝術類研究生教育機構。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院共有在職人員612人,其中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517人,包括具有高階職稱的297人;共有博士研究生導師(含外聘導師)107人,碩士研究生導師(含外聘導師)229人,這些專家學者都是各藝術學科的帶頭人或國家重點課題承擔者。70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彙集了一大批在各學科領域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如張庚、王朝聞、蔡若虹、楊蔭瀏、繆天瑞、葛一虹、郭漢城、周汝昌、馮其庸、李希凡等,他們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重要影響。2010年,郭漢城、周汝昌、馮其庸、李希凡、資華筠、範曾、劉夢溪7人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批聘任的終身研究員。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來,中國藝術研究院走上了全面建設與發展的新階段,具備了與國家級藝術科學最高研究機構相適應的人才儲備、基本建制、學科設定以及相應的規模,並逐漸形成了藝術研究、藝術教育、藝術創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藝術智庫“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確立了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發展目標。
中國藝術研究院在我國藝術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先後承擔國家級、部級科研專案400餘項,2010年以來獲院支援科研專案420餘項,組織專家學者編撰了一大批史論著作,為我國藝術學科史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曲通論》《中華藝術通史》《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國美術史》《中國舞蹈史》《中國話劇史》《中國建築藝術史》《中國先進文化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國少數民族劇種發展史》《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研究與和諧文化建設》《中國評劇發展史》《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延安文藝史》《共和國書法大系》《崑曲藝術大典》《中國藝術學大系》《西部人文資源研究叢書》等,成為各藝術學科的奠基性著作。此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與策略》《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多媒體資源庫》《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策略可行性研究》《京劇藝術大典》《中國戲曲劇種藝術體系現狀與發展研究》《中國藝術發展年度研究報告》《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中國電影大典》《中國電視大典》《崑曲口述史》《海外中國藝術史研究》《中國傳統色彩學術體系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究》《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歷程研究》等一批科研重大課題的實施和推進,對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擁有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等藝術學門類一級學科,以及文學門類下的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2003年國家人事部批准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設立藝術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同時中國藝術研究院也是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的在職人員以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的單位。2005年被教育部授予港澳臺招生權,2007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藝術專業碩士招生單位,2008年被教育部、文化部批准為藝術學博士、碩士學位海外留學生招生單位,從而成為藝術學科建制最為齊全的藝術類研究生教育機構,現有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近千人。
在藝術研究領域不斷深入拓展的同時,中國藝術研究院十分注重加強創作隊伍的建設和相關機構的設定,成立了多個藝術創作學術機構,彙集了一批全國藝術創作領域的一流人才,其中很多文學藝術家在世界舞臺享有盛譽。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範曾獲得法蘭西騎士勳章獎;袁熙坤獲得匈牙利文化部授予的“最高文化獎”;吳為山在聯合國總部舉辦“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國際巡展聯合國特展”;駱芃芃在倫敦奧運會期間舉辦了“‘中國印’的世界——駱芃芃篆刻書法藝術展”。
近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策劃舉辦了多場主題展覽,包括“同在藍天下——為農民工塑像中國畫主題創作展”“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中國當代青年雕塑展”“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中國當代藝術展”“中國精神——油畫風景學術邀請展”“當代中國與俄羅斯寫實油畫展”“中國寫實畫派2012年展”“2012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展”“中國好手藝展”“中國藝術研究院中青年藝術家系列展”“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國際版畫交流展”“一路守望 對話未來 紀念中俄建交70週年油畫藝術展”“黃賓虹學術提名展”“轉音•青年當代工筆研究展”“勇攀藝術高峰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彙報展”“寄情於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全國中國畫名家無錫寫生創作邀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2015—2019主題實踐活動彙報展”“入古出新——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提名全國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等,在當代藝術創作領域發揮了重要的導向性、代表性、示範性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藏品豐富,品類繁多,尤以收藏藝術類書刊、特種文獻、藝術實物、音像檔案著稱。館藏古籍中不乏孤本、珍本。2008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被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授予“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稱號。館藏大量珍貴書畫作品、金石拓片、名家手稿等。非書資料是館藏特色,包括音像檔案、藝術實物、藝術圖片等。藝術實物有清代昇平署戲衣等戲曲類實物和以傳世古琴、少數民族樂器為主的音樂類實物等。在所藏大量珍貴音像檔案中,“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於1997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世界的記憶”,並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2003年,《民間音樂家阿炳六首樂曲原始錄音》《冼星海〈黃河大合唱〉手稿》入選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面向國際的文化交流,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一項重要工作,特別是近十年來,對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透過舉辦研討、展覽、演出、考察及互訪,中國藝術研究院已先後同40多個國家建立學術聯絡、開展交流,遍及全球五大洲。同時形成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品牌論壇和文化對話活動。如“亞洲文化藝術界高層學術論壇”“中歐文化對話”等文化交流活動,以及近年來創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學術大會等,以高質量的學術交流成果,塑造成為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活動品牌。
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