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擁有最廣袤土地的省份,新疆憑藉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備受人們的嚮往。我黨能順利解放新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名叫做陶崎嶽的國民黨將領。正是他的懸崖勒馬,讓新疆在鮮花掌聲的擁簇下成功迴歸祖國懷抱。然而陶崎嶽的起義並非一帆風順,當時有3位將領堅決反對,他們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陶崎嶽的選擇
在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的攻勢下,國內形勢日漸明朗。蔣介石的政權趨於崩潰,李宗仁就任中華民國代總統。為了保護國民黨的“火種”,李宗仁向時任新疆政府主席及警備總司的陶崎嶽下令領兵參加內戰,但卻被陶崎嶽婉言推辭。這並不是他第一次拒絕參與國內戰爭,在三大戰役如火如荼展開時,蔣介石的命令也被他拒絕執行。
原來,陶崎嶽本就對我黨方針政策十分認同,抗戰時期也十分支援我黨提出的聯合抗日的主張。在有志之士的推動下,陶崎嶽對我黨更是傾慕。在他新疆就任時,就釋放了很多我黨被捕的同志,為我黨作出傑出貢獻。
蔣介石政權垮臺後不久,陶崎嶽收到了和平使者鄧力群帶來希望解放新疆的密信。在幾番勸諫與會談後,陶崎嶽決心棄暗投明,開始為和平解放新疆計劃籌備。
雖然陶崎嶽身居高位,但他並不算是蔣介石的親信。派一個非親非故的人鎮守邊疆,可想而知,陶崎嶽身邊佈滿了蔣介石的眼線。況且新疆地廣人稀,不同民族的人民有著不同的想法,起義談何容易。儘管困難重重,但陶崎嶽下定了決心,誓要解放新疆同胞。
和平解放新疆
和平解放的第一步,就是廣泛宣揚共產黨的政策。在多方努力下,新疆的同胞們對於我黨懷有殷切的希望,這讓陶崎嶽起義的信心飽受鼓舞。
第二步,也是最為關鍵的,就是蔣介石安插在陶崎嶽身邊的眼線清除。他們是和平解放最大的阻礙。陶崎嶽本想先下手為強,但不曾想,兩次拒絕參戰和蘭州西寧支援被勸阻後,以馬呈祥為首的眼線們早已察覺出陶崎嶽的異樣,認為他身邊一定有人蠱惑,便決定以兵諫穩定軍心。
1949年9月19日晚上,馬呈祥、葉城、羅恕三人組織部隊準備“撥亂反正”。在極其危險的情況下,陶崎嶽單槍匹馬找到他們的所在,對三名將領進行苦口婆心的勸導。陶崎嶽設身處地地為他們分析利弊,終於勸降了他們。馬呈祥等人也被護送出境,和平解放新疆的所有不穩定因素終於全部被克服。
1949年9月25日,陶崎嶽代表數十萬國民黨將士宣佈起義,接受共產黨的領導,新疆由此完成和平解放。
兩方將領的結局
建國後陶崎嶽也被我黨重用,擔任司令員帶領部隊深入邊疆,為新疆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5年陶崎嶽被授予上將軍銜,更是在90歲高齡時加入我黨。最終於1988年病逝長沙,享年97歲。至於三名出逃的將領,他們共同抵達印度後,三人就各奔前程。
馬呈祥的人際關係十分複雜。雖然是流亡海外,但因為馬家軍的舊部有很多都在中東附近流離。在馬呈祥到達沙特後,生活過得也算風生水起。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免也燃起些許思鄉之情。幾番思索後1950年8月,馬呈祥了回到臺灣。
雖然他沒有完成蔣介石交給他的任務,但這並沒有成為他繼續在軍中任職的障礙。憑藉早已位居高位的戰友,他順利當上了澎湖防衛部的副司令,從此被閒置在角落碌碌無為。
葉成和羅恕沒有馬呈祥那樣優越的條件,躲避了風頭後便硬著頭皮返回臺灣。葉成畢竟是蔣介石的心腹,回臺後蔣介石也並沒有難為他。他將葉成安排進軍事大學深造,畢業後就在部隊中任職。1954年葉成被降職為國防部的軍事顧問,雖然仍是主管軍事,但實權已被剝離,從此在一個閒職上度過餘生。
相比於前兩位,羅恕就有些悲慘。同樣回到臺灣任職,但他的任職生涯也如同雨中浮萍起落無定。曾經風光穩定的日子早已成舊夢。不僅如此,剛過中年後羅恕便疾病纏身,於1969年9月25日病逝。不知是否是命運的安排,羅恕病逝的那天正是新疆和平解放的二十週年紀念日。
結語
歷史的車輪不可阻擋,解放的號角在中國大地宛轉悠揚。陶崎嶽將軍理性的愛國情懷讓國家和人民少了太多的痛苦,其貢獻也值得人民紀念和緬懷。
來源:歷史人物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