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郝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國以20萬大軍層層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在這危亡之秋,趙孝成王只得派遣國相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爭取聯楚抗秦以救趙。一向以“善於相士用人”自矜的平原君趙勝,要帶領二十位文武全才的人隨行,在三千門客中幾經挑選,只選出十九位中意的。此時,門客毛遂自告奮勇站了出來,請求同行。趙勝雖對毛遂才能難以確信,但正在用人之際,只好把他列入隨行,湊個整數。
趙勝一行到了楚國都城郢陳(今河南淮陽),先拜會了令尹春申君黃歇,由他引見入朝拜見楚考烈王。是日,二十位門客立於殿前階下,趙勝坐於殿上,從容地與考烈王商議合縱抗秦大計。商談多時,由於考烈王終有畏秦之心,猶猶豫豫不敢答應抗秦。從日出直到正午,遲遲不見結果的毛遂按捺不住,便挺身佩劍登階上殿,問平原君趙勝:“合縱利害兩言可明,為何長談半晌,議而不決?”考烈王得知闖入的是趙勝的隨行門客,怒斥毛遂多言,喝令退下,毛遂卻按劍向前,理直氣壯地說:“大王呵斥下臣,實是依恃楚國地大人眾,藐視趙國。合縱抗秦是天下大事,天下人均可議論,何謂多言?”接著又說:“昔日楚國方圓五千裡,甲兵百餘人,本應成為大國盟主,然而秦國崛起,楚國屢次敗退,楚懷王作了秦之俘虜,客死敵國。後與秦國的白起對陣,一戰淪喪都城,再戰夷陵被焚,三戰辱沒楚先君墳墓,逼得楚頃襄王遷都於郢陳(今淮陽)。這實在是楚國百世的奇恥大辱,連趙國都感到羞辱,難道大王不記得了嗎?合縱抗秦,並非趙國獨受其益,也是楚國的大利。今日大王聲色俱厲,欺我勢單力孤,可現在,大王距我不出十步,性命就懸在我的手裡,大王的衛兵再多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毛遂義正辭嚴,一席話說得考烈王滿面羞愧,啞口無言,當即連聲答應出兵救趙。毛遂隨即喚人捧來雞血,跪在考烈王面前說:“請大王為合縱抗秦歃血!”考烈王和趙勝歃血(將血塗在唇邊以表誠意)結盟。考烈王即命國相黃歇籌兵擇將抗秦救趙。
後經趙、魏、楚三國聯軍內應外合奮勇作戰,秦兵大敗而退,邯鄲被圍得解。趙勝一行回到衛國,感慨毛遂的才能與功績,盛讚:“毛先生憑藉三寸之舌說服楚王,勝過百萬大軍。”門客及民眾們也都說:“毛遂到楚國使趙國地位提高到像九鼎大呂一般!”從此趙勝奉毛遂為上客,再也不敢以善於相士用人而自矜。“毛遂自薦”與相關的“脫穎而出”、“歃血為盟”、“一言九鼎”、“三寸不爛之舌”、“因人成事”成語典故同出於河南淮陽,記載在《戰國策·趙軍》及《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後人以此成語比喻自告奮勇,主動請求做事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