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為一個從刀光劍影中廝殺出來的王朝,在中後期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繼承人問題,經常是皇室血脈不足,按理說皇帝后宮號稱三千佳麗,怎麼也不應該缺少繼承人,很多人都說是開國時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緣故,其實不僅僅如此,還有後宮中的各種鬥爭,而最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的不是萬曆皇帝對太子遲遲不肯冊封的意圖,而是成化皇帝對繼承人的漠視,甚至於迫於萬貴妃壓力,這個皇子到很久以後,才被朝臣所知,最終立為太子,這個對他的父皇沒有一絲親情的太子繼位後,對明朝再次進行了改革,讓有些傾頹的明朝再次爆發出新的活力,這個皇帝叫弘治。
弘治皇帝的出生其實有些悲慘,她的母親是少數民族人,姓紀,入宮後被成化帝寵幸,就有了身孕,但是成化皇帝由於幼年的原因,對於照顧自己的萬貴妃非常寵幸,雖然迫於朝野壓力不能立萬貴妃為皇后,但是卻因此廢除了吳皇后,王皇后也因此而不敢招惹萬貴妃,萬貴妃自己有一個子嗣,之後病故,因為年齡問題無法懷孕,因此她為了穩固自己的帝位,而不讓宮中其他妃子懷孕,宮中太監也大多都聽命於他,有名的有開設西廠的汪直,成化皇帝一朝統帥朝堂的首輔叫萬安,怎麼說,本領有,也不貪汙,就是為人過於和氣,或者說沒什麼主見,因此被稱為“萬歲閣老”,試想,統帥百官的閣老怎麼能沒有一點氣勢,因此經常被彈劾,而朱佑樘出生後,在後宮舉步維艱,後宮的鬥爭不是說說而已,基本沒人敢告訴成化皇帝,這個孩子出生的事實,萬貴妃過於威風,在宮中靠著懷恩的照顧而存活下來,後來慢慢長大,實在瞞不住了才告訴了朝中大臣和太后,那一天張敏給皇帝梳頭,皇帝感慨說百年之後怎辦,沒有皇子,張敏忍不住才告訴了皇帝,皇帝見到了六歲的朱佑樘。怎麼說,皇帝作為錦衣衛的掌控者,還有東廠在手,居然不清楚這樣的事情,確實有些可笑。不過注意力很快被轉移當時大家都在為繼承人問題發愁,聽說這個訊息後自然是激動的心,雖然首輔無能,朝臣卻不這樣,教導太子的人迅速就位,名分什麼的也都不斷補上,雖然朱見深不想立這個兒子當皇帝,但是和整個文官集團抗衡,還是很難的。加上週太后的支援,朱佑樘被冊封為太子,由大儒程敏致講學,這為弘治中興埋下了伏筆。
當了太子之後自然地位有了保障,在朝臣介入下,他和父親成化皇帝之間政治意見就不同,成化皇帝晚年還喜歡煉丹,對萬貴妃偏聽偏信,甚至還想換太子,後來因為地震而被朝臣解釋為不宜變動而告終,就這樣,成化帝去世,弘治登基,度過了他堪稱地獄模式的童年和太子生涯,加上幼年接受的良好教育。他就想要改變改變。登基之初,自然要組建新的內閣,“劉公斷,李公謀,謝公尤侃侃”,內閣三位大臣總是能理會皇帝的意思,這就很好了,朝堂意見能保持一致,此外還有馬文升,劉大夏之類的將領,還有王越這樣善戰的人,自然是朝堂有為,加上弘治皇帝是一個極為節儉的人。受他父親的影響,他自然會和成化帝在很多方面不同,裁撤了西廠,將他父親那些斂財的門路收斂了許多,不過多的驚擾百姓,讓民眾開始休養生息,當然,有些東西也是不會去掉的,比如礦稅太監,比如外戚,比如紅花稅,不過就算如此,也是可以讓百姓過得不錯,畢竟減少那些橫行無忌的大太監,就夠了。朝堂之上是推行善政,加上有賢能的大臣輔助,上行下效,明朝自然很快國力就步入了正軌,可惜這時候是小冰河期的早期,崩塌的不僅僅是寒流南下引起的糧食不足,還有城牆,韃靼乘勢南下包圍了京城,燒殺搶掠,不免讓這位皇帝產生了懷疑,強大的京營不堪一擊,盛世下是異族入京,而查探京營也是黑幕重重,或者說阻撓的力度太大,最終的弘治皇帝放棄了,開始在宮中修煉,最終英年早逝。
可以說,弘治皇帝也有一項記錄保持,是一夫一妻制皇家唯一,他和張皇后兩個人伉儷情深,就算是有兩個惹事兒的小舅子和唯一那個不讓人省心的兒子,他還是隻有一個妃子,大臣們的勸諫他都笑著拒絕,在他看來,有一個人就夠了,晚年的他寵幸李廣,李廣用長生蠱惑他,最後在李東陽等人設計下他才幡然醒悟,開始最後的勵精圖治,把太子朱厚照託付給三位閣老,他認為太子很聰明,也很善良,可惜過於頑皮,又沒吃過苦,希望閣老們好好輔助他,弘治皇帝勵精圖治多年,留下的內庫他認為足夠讓太子揮霍,於是這位一生一代一雙人的皇帝在皇宮去世了,把大明給了自己那個不省心的兒子,朱厚照。
弘治皇帝對待臣下極為寬厚,或者說仁慈,師傅程敏政陷入官場賣試題的案子,也只是回鄉,不復錄用,這要換個皇帝,怎麼也得殺頭,王越這樣貪財而又站位錯誤的大臣,他也能容忍,對於外戚,周太后的弟弟還有張壽齡,張延鶴兩個國舅,也都能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而他最大的耐心還是教導自己那不省心的兒子,不僅僅是把王華(王守仁的父親)這樣的大學士派過去擔任東宮講學,甚至三位首輔也會過去給太子教授功課,可以說善始善終,縱有一時不察,亦不影響明主之名,因此死後廟號孝宗。縱觀弘治的一生,早年坎坷,有懷恩等人庇佑,之後得張皇后扶持,兩人相敬如賓,登基後又有李東陽,劉健,謝遷這些良師益友輔助,可以說在明朝皇帝中極為少見,能夠自律的皇帝,僅此一位而已。可惜朱厚照沒人約束,天生的逆反心理,加上不知明間疾苦,最終落得個昏君的稱號。前事之鑑,後事之師,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