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5月,河北滿城西南1.5公里的陵山上,在當地一項工程施工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座巨大的洞室大墓。後經考古人員發掘,證明是西漢中山王劉勝的陵墓。根據漢代流行夫婦同墳異藏的葬俗,考古人員不久又在劉勝墓的北側不遠,發現了王后竇綰的陵墓。陵山發現的這兩座大墓,統稱為滿城漢墓。
依山開鑿的滿城漢墓,屬於橫穴式的“崖墓”。兩座大墓的結構大致相似,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後室六個部分組成。陵墓佈局模仿了地上宮殿,耳室象徵車馬房和庫房、中室模擬宴客廳堂、後室象徵臥室,墓中還設有構思精妙的防盜和排水系統。墓主人都身著金縷玉衣。
兩座墓共出土銅、鐵、金、銀、陶、玉等類器物1萬多件,件件造型優美,紋飾華麗,工藝精湛,堪稱漢代藝術精品寶藏。雖然戰國和漢代都有“中山國”,但墓中出土了大量漢代才有的五銖錢,所以這個墓屬於漢代中山國,而漢代中山王在位時間超過30年的只有劉勝一人。劉勝是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之子,也是漢武帝劉徹的庶兄。十幾歲時被封為西漢第一代中山王,在位42年,正值西漢盛世時期。
《史記》記載:“勝為人樂酒好內”。如專家所言,西漢盛世景象下隱藏著中央集權和地方勢力的矛盾。漢武帝繼位後,頒佈“推恩令”,削藩意圖明顯。看破時局的劉勝,選擇了一條不理政事、獨享安樂太平的生存之道。
滿城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和行酒令用的銅骰和錢。最具代表的錯金銀鑲嵌銅骰,共18個面,其中16面標有“一”到“十六”數字,另兩面為“酒來”和“驕”字,骰子表面用金絲、綠松石、紅瑪瑙鑲嵌出紋飾。
劉勝擅文賦,代表作《聞樂對》《文木賦》受到後人稱道。竇綰墓中也出土了研石、書刀等書房用具和古瑟等樂器。
滿城漢墓由於沒有被盜,出土文物多,尤其是一級文物比例非常高,代表著漢代鼎盛時的審美與工藝。劉勝墓出土的西漢計時器銅漏壺,是我國迄今出土年代最早的古代天文學器物。在醫療領域,滿城漢墓出土了一整套質地上乘、時代最早、儲存最完整的西漢時期醫療器具,包括4枚金針、5枚銀針、“醫工盆”、銅藥匙、銅質外科手術刀等。劉勝墓出土的銅錯金博山爐、竇綰墓出土的銅騎獸人物博山爐更堪稱博山爐中的典範。在劉勝墓北耳室的石磨,也是“全國之最”。考古研究表明,它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體積最大、時代最早的銅石複合糧食加工工具。
滿城漢墓出土大量與飲食、烹飪有關器物,如鼎、釜、鑊等炊器;壺、杯、罍等酒器,不僅造型精美,製作精良,而且設計科學,其中就包括一件構思巧妙的熊足銅鼎,被稱為“古代的高壓鍋”。此外,還有迄今我國最早採用刃部淬火新工藝的鐵劍,儲存最完整的西漢鐵甲劉勝鐵鎧甲等。
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是諸多墓葬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國寶”。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階貴族墓葬時使用的殮服,劉勝與竇綰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外觀與人體形狀一樣,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子6個部分,均由玉片組成,玉片之間以金絲加以編綴。
出土於竇綰墓的長信宮燈是漢代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銅燈發現於內室的近門道處,正對竇綰的棺床。這一方位既是銅燈照亮的必要地點,同時又似乎是一個近身侍女為方便服侍所應占據的位置。銅燈附近的隨葬品排列似乎也說明了這一問題:銅燈的南面,即與棺床之間,陳列有銅盆、銅勺;西側有銅足漆案。銅燈結構複雜,通高48釐米,包括宮女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6部分,製作方法為分別鑄造,組合而成,可隨時拆卸,便於清洗。燭火的煙可以透過宮女右臂進入體內,使煙塵附著於內壁以保持室內的清潔,體現了古人超前的環保意識。
這些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在滿城的山洞裡靜靜沉睡了兩千餘年。現在,透過考古,我們得以近距離領略湮沒在歷史深處的漢風遺韻。(河北日報記者 韓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