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絲網版畫以江南農村生活為創作背景,運用現代絲網感光技術,吸收了灶畫、剪紙、刺繡等民間藝術形式,雖然談不上歷史悠久,但卻以獨特的手法記錄了大量的鄉村生活場景。
“我從1987年開始接觸絲網版畫,算是松江最早接觸農民絲網版畫的一批人。”吳穎偉是車墩鎮版畫美術館的一名資深創作者,從小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他雖然很早就開啟了絲網版畫的探索之路,但並沒有將其作為職業。2017年,他又重回藝術之路。
“雖然從事了其他行業,但在我的後期創作中,這段經歷給了我很多靈感。”吳穎偉說,版畫工藝非常複雜,後來他又以創作國畫為主,繼而將國畫的創作手法融入到版畫中,兩者相互滲透,互為借鑑。吳穎偉介紹,松江的絲網版畫在技藝上注重技術革新,專注尋找肌理效果;在色彩上追求強烈而明快的“民間色”;在造型上誇張自由,畫面效果既具有濃烈的江南農村生活趣味,又具有現代的審美感。
一幅名為《出征》的畫作曾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出,這是去年3月舉國抗疫之時吳穎偉創作的作品。畫中展現了醫護人員前往疫區支援,臨走前與家人告別的場景。畫面以綠色、橙黃色、黑色、白色為主色調,交疊上色傳達出一種理性與希望。除了人物的送別場景外,細看還可發現“隱藏”在人物周圍的喜鵲、門神、梅花、荊棘等點綴。喜鵲象徵著我們終將戰勝疫情,門神象徵著一種內在傳統的堅守,梅花象徵著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荊棘則表示大家要同舟共濟,渡過難關。
這些精巧的構思拓寬了畫作的空間感,讓內容的層次感更強。“這是我近期創作中比較滿意的一幅作品,核心是祈願人民英雄能披荊斬棘走向光明。創作前,我花了很長時間來構思,希望它不要侷限於表象。”畫中可見房屋瓦片清晰的紋理、枝葉分明的脈絡,足見吳穎偉的用心。
無論是命題類創作還是自由創作,吳穎偉總是會融入一些細節性的創新元素。在一幅描繪上海消防救援隊的畫作中,浩浩蕩蕩的消防隊伍高舉旗幟,英姿颯爽。細看,隊伍中的每個人物樣貌特點不一,頗具寫實感。消防隊的身後是“匯聚一堂”的上海標誌性建築,氣勢恢宏。“我在這幅畫中用了4套版,紅、黃、藍、黑,建築中摻了一些紅色,既亮眼點景,又烘托主題。”吳穎偉說,由於近幾年還創作國畫,因此他的兩種畫作風格互有影響。
在吳穎偉諸多的畫作中,《蘑菇坊》頗受好評,該畫取材於鄉村實景。“蘑菇的培育需要高溫加持,在過去艱苦的歲月裡,蘑菇坊內必須放置多個煤爐用以加溫。”吳穎偉解釋,在不通風的室內長期燒煤炭,會導致一氧化碳濃度過高,培植蘑菇的人在室內待久了有時就會中毒暈倒。現在技術發達了,可用多種方式在室內加溫,而那時條件就是這麼艱苦,沒有這種經歷真的很難深有體會。
“從技術層面來說,我還有待提高,我也一直在學習進步的過程中。”吳穎偉說。畫有餘力之時,吳穎偉還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向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徒無償教授版畫藝術,希望這項民間藝術能夠薪火相傳。他的學生年齡跨度頗大,其中既有稚嫩兒童,也有耄耋老人。
“我教學生一直堅持著不收費的原則,包括所有學員用的筆墨紙硯,在我這裡都是免費提供的。”吳穎偉透露,截至目前,免費教學的公益行為已經堅持了9年。他說:“內心覺得有意義的事,就會一直幹下去。”此外,為了增長學生的見識,吳穎偉還時常邀請其他老師為學生們講課,分享交流繪畫技藝。
如今,車墩絲網版畫已經不侷限於靜態文化的狀態,而是逐漸延伸到非遺衍生文創產品,以及轉化為大眾生活所需的藝術品、實用裝飾品以及收藏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和挖潛絲網版畫的魅力所在,車墩鎮版畫美術館創作場所越來越大,創作隊伍也越來越龐大。
“我熱愛繪畫藝術,也一直堅持版畫創作,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吳穎偉說。
文字:朱穎宏倪伊(實習)
圖片:嶽誠
編輯: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