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帶孩子玩攀巖,看到一對父子,孩子剛開始攀巖的時候很興奮,可是在攀巖的時候,父親不停的旁邊指揮“左腳右腳左腳右腳”搞得孩子很慌亂,最後哇哇大哭起來,父親也因為孩子爬不上去而大發脾氣。
看過一句話“乍見初雪的喜悅程度,與賞雪者的年齡成反比。”
還看過一句話“高興學來的東西永遠不會忘。”
初次學攀巖孩子一定很喜悅,帶著一顆勇於攀登的心,而這位父親無疑是在孩子的興趣上潑冷水,想把自己想法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在聽從自己還是聽從父親上做選擇,孩子怎會做到一往無前。
|不被認可的孩子內心實苦
想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面鼴鼠和和河鼠。
河鼠覺得鼴鼠的生活環境了無生趣,硬生生地將鼴鼠帶到了自己的地盤與它一起生活。
生活中河鼠更是為鼴鼠掃平一切困難,兔子因為河鼠的原因免去了鼴鼠的過路費,和鼴鼠一起划船的時候一邊叨叨著鼴鼠不行的經歷,一邊在船上顧全著鼴鼠的安全。
河鼠的善意卻讓鼴鼠焦躁不安,對河鼠喋喋不休的善意提醒,他非但不是感激,而是想破口大罵,還想迫不及待地離開河鼠。
殊不知:鼴鼠擅於掘土,河鼠傍水而棲。是大自然發展的內在規律,如果觸碰了它,吃虧的一定是我們。
|用錯力的家長兩敗俱傷
《小孩不笨》講述了來自三個不同家庭,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不同影響。其中國斌的父親是廣告公司的策劃,媽媽是文員。媽媽很看重成績,因為媽媽知道自己在社會上打拼了這麼久,雖然文憑只是一張紙,但是沒有就是沒有,錯過了就不會再有。好的工作單位就是看那一張紙,才願意給你開門,否則你連門口都到不了。
國斌的成績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壓在媽媽的心頭,可是媽媽每次給國斌輔導數學的時候,都不能耐著性子講,到最後總是直接告訴國斌答案。
國斌在畫畫方面拿到了國家級獎項,媽媽卻掃興地說“你為什麼不能拿一個更有用的獎,拿這種獎有什麼意思。”
後來國斌壓力太大,正要跳樓的時候,被路過的警察救了下來。
媽媽也因為國斌的成績不好,常年情緒不好,患了血癌。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那些衣裳襤褸,鞋襪不整,自己捨不得看戲,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者。”
|發動孩子內驅
其實每個為子女操碎心的父母,有時候都會覺得身心俱疲,想擁有能自主學習讓自己少操心的孩子,但是他們對孩子的做法,卻時時刻刻在削弱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美國有一個教育家叫西摩爾·帕普特,他也是人工智慧方面的先驅,他曾經把人和知識的關係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一個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學習是透過不斷地觸控、玩和嘗一嘗來學習的,這種學習方式就是自發式學習。
而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允許孩子吃手,孩子玩泥巴,踩水也會被阻止。
第二個階段的學習是孩子看到感官之外的世界之後,比如看見猴子,他會問猴子為什麼有尾巴,他沒辦法探索,只能從經驗學習轉為符號學習,從自主學習轉變為依賴他人或者工具的學習。
孩子一旦依賴,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會減弱,父母要做的不是成為孩子的柺杖,而是引導孩子利用自己已有的技能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新知,去成長。
比如孩子問猴子為什麼會有尾巴,我們可以反問孩子“我們為什麼會有手,沒有手會怎樣?”孩子會說手用來吃飯抓東西,我們告訴孩子那就是手的作用,猴子的作用是什麼呢,看書上的猴子用尾巴倒掛在樹上,那它尾巴的一個作用就是倒掛金鉤,摘樹上的食物。
那麼孩子就是知道凡是有的東西,都會有它的作用,就會主動去觀察生活中事物的作用。
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們就完全依賴於學校的系統,由別人來決定自己該學什麼。按照帕普特的說法,對孩子來說,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的轉換是一種創傷性的變化,因為上學之後,其實你必須停止學習,轉而,你不再是學習,而是被教授。
他說很多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被扼殺、被毀滅,而少數人之所以能夠倖存下來,是因為他們學會了一些很重要的技能,比如學會了閱讀,學會了使用圖書館,學會了怎麼去探索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在學校教育中,通常會透過灌輸式的教育教給孩子一些知識,孩子思考的空間變小了,這時候就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來擴大孩子的知識面,讓孩子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知識產生碰撞,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
讓孩子從第二階段倖存下來,成為第三階段的孩子,他們重新回到第一階段,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科學家,他們在重重的限制中找到一種有創造性地活著的方法,他們重新像一個孩子一樣活著,他們探索、實驗,聽從內心的驅動,而不是別人的教誨。
作為父母,我們的職責也是一樣的,在驅動孩子內在本能的過程中,給予儘可能多的鼓勵和支援。
尼采曾經說過:“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
所以,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成長,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是@卡爾媽媽講故事終身學習的踐行者,家庭教育的專注者,用故事滋養孩子內心的養育者,歡迎關注,一起討論育兒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