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說起育兒,我最近常跟朋友講的一句話是,“養娃12年,我終於體會到前所未有的焦慮。”
說是焦慮,更確切地說,應該的是反思。
兒子剛進入初中不久,就頻頻掉坑。課本上畫小人,被老師批評;筆記記得不完整,被通報在家長群;作業屢次打B,被叫到老師辦公室面批;不善於表達,不積極參與班級事務,綜合測評分低位徘徊……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前一陣子學校開家長會,從校長到老師提出一系列要求,維度之多,內容之細,要求之高,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一入名校深似海,兒子進入初中瞬間就沉沒了,怎麼辦?這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非常難解的課題。
我開始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進行深刻地反思。分享幾點我的所思所想。
1、自由、民主?中學節奏可能會顛覆你對這兩個詞的定義
我寫過很多育兒文、看過很多教育類書籍,也接觸過不少心理學專家、家庭教育專家。如果說以前我還有些雞娃的影子,這幾年因此變得佛系很多。尤其是在長沙雞娃媽媽成堆的氛圍中,我就是個不折不扣的佛系媽媽。
不上課外輔導班,尊重孩子的想法,儘量給予孩子時間和空間,釋放天性……我以為我的境界提高了。
兒子小學時成績很好。小學那點兒知識,對他來說沒什麼難度。四年級的時候,我還給兒子休學,去美國讀了一學期小學。可以這麼說,整個6年,他都處於恣意成長的狀態。
但是,一進入中學,我就開始深刻感受到什麼是節奏。
開學第一課就是軍訓。“全國第一熱”的長沙,烈日炎炎底下無數遍地訓練令行靜止,目的就是要鍛鍊孩子的意志力,懂得遵規守紀。某種意義上,這是給這幫青春期孩子們的第一個下馬威。
緊接著,正式上課開始。我以為學習嘛,老師重點關注的還是成績。其實不然,初一重點抓學習習慣。
課堂是否專心聽講,筆記是否完整,字跡是否工整,作業是否認真……這全都是老師關注的重點。
學校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綜合評價體系,你是否積極參與班級事務,是否遵守班級紀律,都會在這個評價體系中體現。考評工作顯然也是精心設計過的,哪些由老師負責統計,哪些由班幹部負責統計,流程非常順暢。
當我第一次見識到這套評價體系時,我第一感覺就是,驚訝!這比公司裡的KPI考核還細緻、全面啊!緊接著,我就開始感慨:這管理,再歪的苗,也能給你捋直了,就說你服不服!
可捋直的過程是痛苦的。
家長每天都能收到評價體系的反饋。班級群裡,各科老師也會通報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總是在黑榜出現,總是收到老師的“私聊”,如何能不焦慮?
就像一位家長說:“感覺老師講得每一句話都像是在批評自己,讓我無地自容。”
人都說,要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在這方面,我曾一直引以為傲地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可現如今,我需要重新反思“自由”的定義了。
孩子小學時候學得輕鬆,的確讓我忽視了他學習習慣的培養。或者說,我培養的標準太低了。而名校的規矩,顯然要比我想象得多得多。
我現在才似乎領悟到,長郡不掐尖就能把孩子培養成優等生,箇中秘訣到底在哪裡。
2、所謂素質教育,其實比應試教育要求更高、難度更大
我在此前文章中提到,長郡雙語有很多社團。你語言有天賦?話劇、演講、辯論任你選;你喜歡科技?這裡的創客教育中心算是全省中學頂配。這裡還有包括多個小語種在內的外語交流中心,至於那些藝術、體育社團裡的特長生,更是在省內外各大比賽中拿獎拿到手軟。
當我站在門外看的時候,把這些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倒也說得爽快。但真正躬身入局後,才發現這一切都不是說起來那麼簡簡單單、輕輕鬆鬆。
長郡雙語推崇的是活力教育。再說通俗點,就是要讓學生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積極向上的陽光好少年。學校教授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看重的也不僅僅是應試的成績。
可細品這背後的邏輯,其實是:在長郡,你得多才多藝,善於溝通善於表達,還得熱愛集體,勤於為班級服務。然後,回到學習上來,你還得有好的學習習慣,課堂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課後作業不僅要做對,還得字跡工整,最後,你還得考出好成績。
一般學校只關注1、2個點,而長郡要求的是12345678個點。
我曾在以前的一篇爆文中深入討論過“素質教育”。那個時候有人和我說:“你能把高考給我考好了,這就是能力,就是素質!”也有人說,應試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那個時候,我還認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跟別人大談“感知教育”。
現在看來,不管我怎麼認為,學校的教育導向的確只能把素質教育定義為是應試教育的外延。這樣的素質教育,勢必要投入數倍的精力和時間。
說到底,素質教育是一種比簡單應試教育有著更高要求的教育模式。這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家長,都是不小的挑戰。
3、言傳身教?有其父必有其子?都不一定正確
我之所以在平臺上寫育兒文,並不是因為我專業或者工作與這個相關,完全是因為孩子。
我和娃爸的教育理念其實並不太一致。兒子呢,又很像爸爸的性格,安靜內斂,內心有點孤傲。作為一個性格截然不同的老母親,我會經常無法理解孩子在想什麼。
另一個原因是,娃爸確實天分很高,是個妥妥的學霸。很多人會說,按遺傳基因算,虎父無犬子,兒子也錯不了。雖然,我不完全認同,但內心多少是有些小期待的。因為有期待,我便更加小心翼翼。我看很多的書,上很多的課,就是試圖多理解一些孩子,儘可能保護他的本真和天性。
當然,我寫文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家常說的言傳身教。工作中的父母,孩子很少能接觸到。而在家裡寫作,我想,對孩子閱讀、寫作也會有積極的影響。
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幹的。
我不否認言傳身教有積極的影響,兒子也沒有差到一無是處,但,的確沒有想象的那麼樂觀。
“這孩子應該是沒什麼數學天賦。我小時候學數學的理解能力,完全不是這樣。”
“現在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向好的動力。總喜歡說,誰誰比我還差。”
——這是前陣子娃爸剛意識到兒子的問題,開始接管他數學時說的話。
那段時間,應該算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至暗時刻。被孩子的問題打擊得措手不及,甚至是束手無策。
我記得有一天早上,我在深圳,剛到辦公室就看到娃爸發來簡訊:“我這輩子都想象不到我的兒子是一個數學差生,但又要接受現實。”
我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娃爸的崩潰。
學霸的兒子,真不一定是學霸。且不說智商有沒有差異,如果外界環境使得學習內驅力、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有差異,那結果就是天壤之別的。
言傳身教有時候不能切中要害,也未必有用。比如說,兒子總喜歡“省事”,做數學題省步驟,一旦有錯連步驟分都得不到;答主觀題也是惜字如金。他以為這是言簡意賅,實際上有時候是不得要領。而這些,僅靠表面的言傳身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還有些父母,也是最近和朋友聊起的。榜樣的確做得挺好,職場精英,生活上也很少有陋習。但正因此,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總按照自己的想法管教孩子,而且要求很高。這樣的親子相處方式,到最後大多也是個悲劇。
寫在最後——一點未解的困惑
這兩週,我和娃爸攜手共建,兒子的情況有了不少改觀。我們到底用了哪些方法,留待我在下一篇文章中跟大家分享。
但其實,我依然還有不少困惑,寫在這裡,求教於大家。
之前我為《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寫過聽書稿。美國教育心理學奠基人吉諾特博士在書中寫道:
“青春期並不是一段開心的時光。相反,這是一段不確定、自我懷疑和痛苦的時期。因為,十幾歲的孩子要在短短几年中,密集的經受身體的變化、心理的衝動、社交的笨拙、外界的評論等等突如其來的壓力,所以才會產生青春期特有的躁動、對抗和矛盾。
他們不喜歡接受不請自來的關注和建議,他們更願意讓自己顯得成熟、獨立。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常常用挑戰權威來證明自己,哪怕這個行為看起來多麼的混亂、錯誤。”
正因此,我對兒子的一些叛逆小行為會給予一定的包容。
但面對長郡的校規,我困惑了。
難道孩子們必須要時時刻刻遵規守紀,不能有半點離經叛道嗎?那青春期突如其來的壓力、躁動和矛盾,該如何釋放呢?我記得我初中那會兒,經常會幹點兒出格的事情。比如,擠兌某個看不順眼的老師,搞點惡作劇……這要放在長郡,那估計得三天兩頭受處分,打電話找家長。可如今看來,我好像三觀也挺正的,沒走歪啊。
當然,之所以說,我是矛盾的、困惑的。是因為我也並不確定自己就是對的。有人可能會根據我上面的想法順水推舟,大談名校壓迫孩子天性,甚至搬出“北大空心病”、“學霸抑鬱症”,各種例子。可是,我仔細覺察了一下兒子班級的其他同學,都很活潑健康、積極向上啊。我並沒有看到因為老師管束得多,孩子就叛逆了,抑鬱了啊。所以,我並不想回避現實,遇到問題,總去尋找外部的原因。
不管怎麼樣,適者生存。我需要從自身找方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如何能讓兒子適應好初中的環境,才是最重要的。
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困惑之際,難免有些想法不客觀,有失偏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請大家多多指正。
我是魔斯媽媽,進過985,當過金領。是老闆,也是育兒界的積極踐行者。我用碼字記錄自己和孩子的成長曆程。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選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傳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