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introduction
近年來,感測器產業正處於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我國感測器市場持續快速增長。物聯網的未來已來,感測器的爆發期也將到來。在這一程序中,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和標杆人物逐漸顯現,如燈塔般照亮產業發展前行之路,引領中國頂尖品牌的不斷湧現,成為科技由大到強的微觀象徵。
圍繞如何發展和進一步推動中國感測器產業在智慧時代的技術創新、加速產業發展,中國感測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藉助“感知領航標杆人物評選”契機,聯合感知芯視界推出“感測器國產化的進階之路專家談”系列報道,採訪相關領域的行業領袖和專家,探尋感測器國產化之路的發展方向。
近日,感知芯視界記者走進上海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矽睿科技“),與公司CEO孫臻先生進行對話訪談。在訪談中,他分享了對感測器企業本土化機遇的觀點以及中高階感測器嚴重依賴進口的破局之道。
孫臻先生具有25年以上半導體行業工作經驗,歷任上海先進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總監、副總裁、董事;上海貝嶺微電子 CEO;上海先進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 COO;中航(重慶)微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2016年至今,孫臻先生任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
孫臻 上海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
在採訪中,孫臻自稱是“半導體老兵,感測器的新兵。”然而透過與孫臻先生的對話,我們瞭解到一位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企業家,對智慧感測器產業發展的獨到判斷,以及他在這個行業發展背後的堅持和堅守。
孫臻先生談到,近年來,本土化機遇是熱門話題。但本土化機遇只提供了一個商業機會,產品在市場有一個糾錯的機會。“實際上本土化機遇的核心是產品有競爭力,能夠真正確保終端客戶的系統用了國產的產品以後,不會降低效能,不會影響終端客戶的系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訪談中,當問及中高階感測器依賴國外進口如何破局的看法,孫臻先生表示,國外中高階感測器企業做了二三十年,技術已經積累到一定的水平。現在我們看到國外中高階感測器企業在“薄發”是因為“厚積”的結果。“那國內也要走這樣一個過程,這無法避免。所以我不認為國內企業可以抄個近路,這不太容易。”
下面讓我們走進這場短暫但富有意義的採訪......
以下是對話內容(有刪減):
標杆人物
已完成:20% //////////
“本土化的核心是產品有競爭力”
Q:在感測器領域,矽睿已經深耕多年,面對外部越來越快的技術迭代和應用需求,請介紹矽睿具有哪些核心技術和優勢?
孫臻:這個問題從多個角度來說,第一是產品技術本身的優勢。矽睿是一個感測器的平臺公司,重視研發的投入和產出。國內的感測器行業研發人才相對缺乏,我們的戰略就是把研發中心建到人才聚集的地方,目前,我們在北美、歐洲和上海等地都建有研發中心,研發投入力度較大。
第二從市場來說,矽睿憑藉過硬的的研發實力和背後強大的人才團隊,除了運動感測器產品種類不斷豐富,現在已經進入到環境感測器,包括溫度、氣體、流量等。矽睿的產品線相對較廣且產品的整體技術水準競爭力明顯。
矽睿感測器產品的市場銷售額在消費類電子、工業和汽車電子領域三分天下,同一般感測器公司單一產品和單一市場相比,這也反映了矽睿在市場上的整體優勢。當然,這個優勢,不單是指銷售優勢,還包括產品研發、團隊人才、對客戶的技術支援等。這是矽睿在過去2-3年時間的重要工作與佈局。
Q:我們有了解到矽睿產品在智慧農業領域也有些佈局,請您介紹一下。
孫臻:矽睿科技部分產品應用在智慧養殖方面。如今的養殖業都趨於智慧化轉型,在這樣的場景下,矽睿的環境感測器,包括溫度、氣體、流量感測器等,和戴在家禽家畜身上的運動感測器等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作用:產生什麼樣的資料,資料產生什麼樣的價值,都與感測器休慼相關。我們也在選取一些比較特殊的物聯網場景應用,嘗試組合現有的感測器,為特殊領域終端客戶提供更有價值的資料。
Q:矽睿除了探索畜牧業感測器應用,其他應用領域是否也在投入佈局?
孫臻:是的,我們也在佈局利用自身感測器平臺十多個種類,一百多款感測器產品的優勢和演算法優勢,為智慧養殖以外的智慧物流、大健康、工業、以及智慧城市等應用賦能。
Q:請談談本土化對感測器領域的機遇。
孫臻:這幾年,本土化機遇是熱門話題。但本土化機遇只提供了一個商業機會,產品在市場有一個糾錯的機會。實際上本土化機遇的核心是產品有競爭力,能夠真正確保終端客戶的系統用了國產產品以後,不會降低效能和影響競爭力。
標杆人物
已完成:40% //////////
“物聯網發展較快,但還沒有形成一個真正很大的市場”
Q:請您談談目前智慧感測領域的行業發展趨勢怎樣?
孫臻:趨勢就是更智慧。對於感測器,我的理解是傳統感測器跟智慧感測器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類別。傳統的感測器主要由儀器儀表、工業應用等推動,而智慧感測器實際上更多是由消費類、物聯網應用在推動,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從國內來講,傳統感測器主要是研究所和大學院校在研發設計,當然也有一些公司在做,但市場相對比較細分,規模也比較小。
由於消費類、物聯網應用普及的推動,加快了MEMS感測器技術的發展。因為當下物聯網需要感測器做到尺寸更小、功耗更低、成本更低,要求大量生產可複製。最近幾年,國內MEMS感測器產業已經有較快的發展,但相對來說規模偏小。總體已有較好的起步,但能不能變成市場上非常有競爭力的感測器供應商,還需要時間。
Q:在5G、AI這些技術的融合賦能下,感測器將有哪些新變化?
孫臻:感測器產生資料,從一個維度看,小數點後面有多少位,決定了資料準確度。另一個維度看,是不是能夠在幾種不同的資料裡透過演算法產生新的資料。
那麼5G實際上是提供了一個比較大的傳輸能力。AI的好處是讓大資料透過邊緣計算等辦法產生新的資料。那麼這對感測器的研發,特別是智慧感測器的ASIC設計產生了非常不同的要求。
首先要產生新的資料,需要多類感測器,也就是“感測器族“。第二是對演算法的要求更高。不同的場景產生不同的資料,需要不同的演算法。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感測器公司現在有很大一部分投入是在演算法上的研發投入,矽睿科技同樣如此。因為5G、AI主要針對的是物聯網,物聯網真正的核心是感測器。應用非常廣的情況下,每個單元點上的功耗要非常低,價格還要便宜,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Q:請談談目前國內的感測器行業市場增長點和痛點有哪些?隨著物聯網和5G等技術的發展,感測器未來將在哪些新興領域作為切入口呈現大規模應用?
孫臻:從量上來說,消費類是一個牽引增長點,應用包括智慧手機、智慧可穿戴等,大家可能發現了,如今的白色家電都開始全面智慧化。智慧化的核心離不開感測器,尤其是不同類的感測器。
痛點方面,首先就是國內的產品、技術相對還比較早期。可能還沒有完全達到應用的要求。這當然也是個機會,就看能不能儘快透過這樣的牽引拉動,讓技術儘快提升上去。因為競爭最終還是靠產品技術。
第二是我們國內的感測器供應鏈相對比較薄弱,如果透過感測器市場增長點將供應鏈一點點完善,足以保證長期發展。
實際上物聯網這個概念,已經談了10年多。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形成一個真正很大的市場?我想有幾個原因。
第一就是物聯網的資料價值還沒體現出來。因為物聯網講場景,但說到底還是講資料。從物聯網來講,現在還沒看到資料的價值體現,是因為資料的密度還太低。密度大了以後,資料的價值自然體現。舉個例子,現在的影片監控實際上已經有相當的資料密度,有很大的價值產生,我想這是個重要的契機。目前來看,還沒有哪方面應用領域有這樣的密度。
對感測器企業來說,需要做到的是感測器本身的技術、成本、效能達到應用要求。所以說,從物聯網角度來說,第一是需要感測器平臺和多款的感測器。第二是需要低功耗。因為物聯網很多應用不能用電池驅動,那需要考慮用別的方式驅動,比如射頻驅動等。另外還需要邊緣計算的能力和演算法加持。
標杆人物
已完成:60% //////////
“其實先發優勢更重要,不然也沒人先做研發”
Q:目前業內討論和關注晶片“卡脖子”問題比較多,請您談談感測器“卡脖子”主要卡在哪兒?有什麼破局之道?
孫臻:原來感測器是透過工業推動。從2000年開始MEMS技術誕生以後,感測器又有了新的發展。但這些技術基本上都不是從中國產生的,所以相對發展肯定會落後一些。第二,感測器市場非常細分,就像我們講模擬晶片一樣,單個品種絕對量不大,但品種很多。所以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但“厚積”是很痛苦的過程,我們現在恰恰就處在這樣一個過程。當然,走在前面的感測器巨頭企業,已完成了厚積薄發的過程。我們現在只看到他們“薄發”的一面,沒看到他們“厚積”的一面。我們現在就在補“厚積”這一課。
現在大家說的後發優勢和先發優勢話題,往往後發的人會更強調後發優勢,其實先發優勢更重要,不然也沒人先去做研發,因為研發的核心就是“先發”。
我們有幾個可能的破局機會。一個與消費類有關,毫無疑問中國的消費類市場在全球來講,特點不單單只是市場大,變化也很快,一直在求新。
那麼在求新的過程當中,感測器會提供很多新的感官體驗,使得大家樂意去嘗試使用,這就提供了一個契機。量大了以後,促使整個供應鏈趨於不斷完善。
第二是物聯網,物聯網基礎建設很關鍵。我們國家對基礎建設,特別是物聯網投入非常支援,那當然就有機會讓感測器公司較快地接入進去。這同樣也是一個契機。
第三從技術角度來說,感測器有很多的困難和挑戰已經有“先發”的人經歷過一些。後面再做,相對會更加便利。
Q:相比國外相對成熟的感測器製造工藝和技術,那麼國內感測器企業是否可以在新材料、新器件等產業鏈節點上佔領制高點?
孫臻:談到新材料、新器件就沒有“先發“或者”後發“優勢之說了,這是個國內國外大家同步在做的事情,大家同樣處在競爭中。
Q:可以理解為在新材料、新器件這塊國內與國外是同一個跑道?
孫臻:我想在新材料、新器件這塊,國內外差距肯定不像在傳統感測器這塊這麼大。傳統的感測器技術,國外先進企業已有二三十年的積累。那新材料、新器件可能就差個幾年時間。相對來說,幾年時間對研發來說不是個決定性的時間。
Q:目前的現狀是中高階感測器依賴國外進口,這對國內感測器企業是挑戰也是機遇。請問實現國產化要跨越哪些坎?
孫臻:國外中高階感測器企業做了二三十年,技術已經積累到一定的水平。現在我們只看到這些企業的“薄發“:都在賣產品,毛利也很高,但是這個結果是因為”厚積“在先。那國內也要走這樣一個過程,這沒有辦法避免,還要有個”厚積“的過程,所以我不認為國內企業可以抄個近路過去,這不太容易。
Q:各行各業談產業發展和進步總離不開人才和創新,感測器領域也不例外。請您談談當下人才培養困境?該如何彌補?
孫臻:感測器甚至包括半導體這個產業,對中國來講相對比較新,新的產業,當然人才就比較少。人才也不可能脫離這個產業在發展。實際上我們已經看到國內的半導體行業人才成長很快,如果看絕對數字,實際上我們也不比日本、韓國少。當然,我們需要讓人才數量、質量提升,經驗提升,跟產業一起發展。
標杆人物
已完成:80% //////////
“產業發展需要整體的國家佈局,確保不分散有限的力量”
Q:從您的行業視角來看,中國感測器行業發展和推進有哪些可圈可點的地方?
孫臻:感測器是個很細分的市場,且公司研發週期長,規模也相對較小,如果沒有一定的呵護,基本上難以存活。矽睿的發展歷程,也經歷過很多坎坷的時期。現在大家對感測器產業發展的特點越來越瞭解,所以包括地方政府,聯盟這樣的組織,對感測器公司都有較好的一個培育過程,這是一個好的做法。
雖然我們都感覺國內感測器企業成長較快,但跟國外感測器企業相比,規模都還非常小。所以,在有呵護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很快地抓住一些機會快速獨立成長,這個關鍵。
Q:全國很多地方都在推進感測器產業建設。從企業需求產業發展來看,請您對國內各地在打造感測器和物聯網產業鏈與生態建設提出建議。
孫臻:第一,總體來說感測器相對整個半導體來講很細分,簡單來說就是市場沒這麼大。第二,人才有限且較集中。為什麼講人才比較有限?因為感測器人才比半導體人才更少。相對來講,原來我們國家感測器人才在研究所和高校比較多一些,企業相對較少。
現在企業很多的技術人員、領軍人才都是海外歸來,這也說明我們本土人才比較少。所以就是在有限的資源裡面,怎樣能夠產生較快的結果,則需要一定的濃度和密度,人才要聚集。
可能還是需要一個國家整體佈局來確保不要分散有限的力量。且每個市場有限,也並不是這麼大,所以不單單要從戰略上有意識,包括從商業角度上也要意識到這個問題。
Q:目前全球正在面臨“缺芯”陣痛,國外都在提升本土晶片製造能力,國內也有相應的擴充產能大動作。請您談談感測器產業是否受到影響?有哪些新的思考?
孫臻:感測器這一類是模擬晶片的一個特殊門類。實際上今天的“缺芯“有較多原因造成,不單單是因為需求量上升,疫情等也造成了供應鏈的不穩定。可能經過半年、多則一年會平和下來,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看法。
第二,的確因為新興的應用,包括像電動汽車,以及5G、AI新興技術發展,對某些晶片的需求超出原先的預測,當然對有些晶片的需求就低了。
比如說汽車感測器,如果很多燃油車變成了電動汽車,那跟燃油車有關的感測器絕對量下降,對電動汽車有關的感測器絕對量就自然上升。
但是有非常明顯的一個結論是感測器的種類在變,一個種類的需求增加就有可能產生一個劇烈的變化。以5G應用為例,三年前射頻感測器的需求量還是很小的,目前已經是擁有最大量的一個感測器品類了。
另外,全球多地都在加快擴產,但是半導體產能真正擴充實際上沒那麼容易。造個淨化廠房可能比較簡單。但是,真正的半導體產能擴充所包含的裝置、人才、技術和產品的認證都需要比較漫長的時間。
半導體產業鏈實際上很專業化,有很多環節,這也進一步說明市場波動不會大起大伏,如果去看10年前,整個半導體週期起伏還蠻大的。那在過去10年起伏已經比較平緩,這意味著半導體比較接近一個成熟產業。
結語
未來,感知芯視界將陸續推出更多智慧感測領域的人物專訪,敬請關注。如果您也想和更多的專家、企業領袖討論智慧感測的技術、現狀、趨勢等議題,歡迎後臺留言,我們將選取部分熱門話題與多位行業人物進行多元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