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練所謂小架拳的人到處哼哼唧唧,講一些奇怪的話,比如“大架不出村,小架不出門”,意指小架更隱秘,一方面暗示這樣的拳更珍貴,一方面為傳播不廣找藉口。比如“大架練拳,小架練功”意指小架是高層次。比如“小架是實戰功夫”,影射大架不能實戰。還有很多胡說八道就不一一列舉了。練大架的很少去說這些無聊的話題,因為大架廣為流傳,不需要貶低別人提高自己。
大架小架之分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不可考,但時間不長是肯定的。陳式有,楊式也有。
陳式拳一般把陳有本當作鼻祖,也有把陳鑫當作始祖的。還有人認為趙堡的陳清萍是鼻祖。但我看陳鑫先生的《圖說》中從未提到大架小架之分。他的孫子陳金鰲練的拳架子也很大,很舒展,也沒聽他們講自己是小架,反而是陳家溝的一些人在講小架,在講某個時代大架傳人迫害小架傳人等等。
楊式拳的傳說就更玄了,某某是小架,某某是中架,某某是大架。還分析了他們的性格,分析了拳的特點。這些說法要麼是不懂拳,要麼是壞。
我認為,大架小架的提法就是錯誤的。拳根據各人的體質可以分為高架、中架、低架,這是正確的。因為人上了年紀或者下盤功夫不行,只好站得高一點練。若功夫好,還是要練低架,但低架不能像某些人那樣追求極端,蹲著練。最低不能低過四平馬。有條件的年輕人應該練低架,我老師就一直鼓勵學生練低架,因為吃功夫,所以也出功夫。中架是在低架和高架之間的一種拳架,這都是籠統的分法,誰也沒有把高中低量化。真正的傳武練法只有一種,那就是低架。中架和高架只是將就罷了,是偷懶罷了,不是站得高反而好。架子低,氣能下去,負重也大,力量能練出來,厚積薄發,出功夫。無論高中低,拳還是那套拳,只是站得高低不同罷了。與圈大圈小也無關。
還有人把大架小架從圈大圈小來分,實際上也是扯。我以前寫過好幾篇文章反駁“從大圈到小圈,從小圈到無圈”這樣的進階說。應該說是從粗到精,從疏到密,從挓挲到緊湊,而不是從大到小,從小到無。圈的大小是公轉的開合,無圈是自轉,這隻代表有了某種能力,而不是水平的高低。實用的時候還是用開合的多,用自轉打人的機會極少。該放長擊遠就用大圈,緊靠著就用小圈或者貼身靠,這是需要的不同,不同的技術,而不是功夫高低的不同。
即使所謂的小架拳動作不同,那也是因為用法不同而設計的,不是因為更高階而不同。更不可能因為站得高低產生層次的高低,這是非常淺顯的道理。
我練的洪式拳,師爺學的是發科公的所謂的大架,但很多人喜歡把我們的拳稱為小架,這在他們眼裡是一種讚譽,而我覺得他們奉承得不對。太極拳真練明白了就知道了,它是一種技術,是一種能讓人明白道理的技術。無論設計什麼拳架,都是一個道理,都是遵循陰陽原理。拳架的高低,圈的大小,都是因用法而設計,因需要而高低大小,符合拳理的才好。我師爺講三換掌就說高中低都要練練。練功夫都是厚積薄發,練時低,用時高,練時就高,用時就沒有底蘊積蓄。低練是為了出功夫,高用是因為靈活。
初學者低練不容易放鬆,因為吃力。但練熟了,有力了就放鬆了,沒有什麼禁忌,身體條件好就儘量低練,不用擔心。初學者腿無力,可以由高而低,循序漸進,慢慢下去。要出功夫一定要低練,但最低不能低過大腿與地面平行,低於平行,比高於平行都差,這是過猶不及的道理。圈的大小是根據用法需要,不要刻意練小圈,更不要刻意練無圈。要練關節處的緊湊,把挓挲舞張練掉。
拳都是“由著熟到漸悟懂勁,由悟勁階至神明”,只有教得合不合拳理,沒有更高明的拳架無論怎麼教、怎麼學就天生合乎拳理,那是智慧拳,世上沒有,拳是人練的,不是拳練人,說拳練人的都是在搞文字遊戲,把主動與被動弄顛倒了,或者要弄明白人家要表達什麼意思。為了宣傳、為了利益胡說八道是不可取的,混淆視聽。太極拳本來就難學、難練、難工,再故意把水攪渾,對後人是太不負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