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雨落,宿命敲,實業變革少不了。
關關難過,關關還得過。
又到銷售旺季,江蘇如皋的李網開始發愁,代理蒙牛10多年,生意越來越大,不愁賣貨,就愁手頭資金不足,無法週轉。
按照往年的套路,此時,他要把自己縣城的房子抵押,坐飛機去某銀行總部借貸,來回機票5000-6000,不僅稽核手續嚴苛,房產抵押值也大大縮水,到賬資金不能解決旺季的缺口,他只能抱著“聊勝於無”的心態安慰自己。
可今年,李網足不出戶,沒抵押房產,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從網商銀行拿到100萬元額度,足夠支撐整個旺季的買賣。
沒錯,經銷商的生意,關鍵就在全款進貨、銷貨緩慢的時間差,痛在資金積重難返,美在資金能融通流轉。
今年初,這類“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的要求,就被寫入高層工作報告。
其用意非常明確:
把商業世界比作人,金融就是“血液”。而總數佔比約90%的中小企業,貢獻大量GDP和就業,需要金融血液,才能生存。但中小企業裡,90%以上得不到銀行支援,這與其貢獻明顯倒掛,它們的融資難、融資貴,亟需轉變。
同時,蒙牛、海爾等品牌也指望新模式能解決他們的“陳年頑疾”:比如,大經銷商之外,中小經銷商也能拿到借貸;品牌商無須為供應商、經銷商擔保等等……減輕幾十年來的包袱和成本。
如今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大資料爆發,這類實業的痛,終於可以被科技治癒。
“海量資訊可以多維度交叉驗證,可以在科技的能力之下被識別和分析,主體信用與債項信用再平衡,機構、借款人因為相知,所以信任,因為信任,所以簡單。”網商銀行董事長金曉龍解釋說。
比如蒙牛2萬家經銷商、130萬家零售門店,接入網商銀行後,像李網這樣的“老夥伴”80%獲得經營性借貸,彌補了流動資金不足。
蒙牛調查顯示,未使用過融資的經銷商,銷售額比去年增長10%,使用上述融資的經銷商,銷售額的增長則達到22%。高下立見。
供應鏈玩家“從行業中來,到網際網路中去”,開啟技術金融的新世界,享受網際網路的爆發力和實業的持久力。
千萬小老闆因此被普惠,相比幣圈、挖礦的胡來、亂來,這不比它們燃得多?
最近兩年,幣圈、挖礦等牛鬼蛇神被監管強制下線,高層一再明確網際網路創新要“脫虛入實”,執行力度也從“倡導”變成了“必須”。
套用李雪琴的熱梗來說:宇宙的盡頭未必是鐵嶺,但網際網路的盡頭一定是實業。
難難難
之前,供應鏈領域是“只相信邏輯,絲毫沒奇蹟”的地方。
一包牛奶、一部手機、一臺冰箱……它們從採購原料、製造、品牌商出貨,到一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零售商,再到消費者,整個鏈條稱為供應鏈。每個環節緊密配合,商品的供給就能源源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
看上去,品牌商是整個鏈條的核心,像海爾、旺旺等也都風光無限。但實際上,各級經銷商、零售商更是其搶佔市場的親密戰友。年底尾牙,品牌大老闆們甚至會給他們敬酒。
而這群戰友的難題,同樣也是品牌的難題,他們進出貨間的資金賬期,流動資金緊張,品牌也要幫著解決。
拿海爾來說,3萬多銷售網點,數千經銷商,每年有數十億的資金缺口,它甚至以自己的信用擔保、銀行拆借,幫助供應商補充流動資金。可代價是自己更高的融資成本,更少的信用額度,還只能惠及20%的頭部小夥伴,疊不起更強的Buff。
後來,海爾還與幾家銀行合作,提供物流資訊和經營歷史資料,幫經銷商貸出資金,但仍然免不了要抵押、要擔保、額度少、惠及面小。過程很努力,結果還是差強人意。
比如,100萬存貨,有擔保,貸出70-80萬資金,已經是恩賜。而那些進貨量更小的低階經銷商、零售商,只能和李網一樣,自力更生。
一位供應鏈的行家向小郝子解釋:也別怪銀行僵化,畢竟它們風險控制至上,沒法獲取經銷商更全面的收支進出,經營細節,木有全景資料,無法分析,不好判斷,只能祭出抵押、擔保等老套路。
畢竟,法規森嚴,不講情面,現在隨便出貸,就怕將來承受不來。
其實,實體供應鏈,就缺一個“從行業中來,到金融中去”的突破點,進而匯入時代的紅利,打造升級的奇蹟。
老樹開新花
而網際網路正是希望所在,只要有積累,一切都不白給。
早在2017年初,網商銀行就與菜鳥網路、天貓共建供應鏈金融服務流程,打通阿里商家供應鏈各環節,統籌銷售流、物流、資金流,集中所有運營資料,利用決策樹、隨機森林、神經網路、增量學習等機器學習演算法,摸索信用評價和授信的法門。
當年,其借貸就已經普惠生鮮、快消等貨值不穩定,銷售變數大的商家,搞定了一般銀行要抵押、要擔保都不敢貸的牛排賣家、水果商戶。雙11前,這套供應鏈金融系統就覆蓋了275萬商家,降低其15-30%的融資成本。
如今,4年的時間包漿下,上述新模式徹底走通,按《創新者的解答》所說:產品或服務,“不夠完美”的,才封閉起來自己做,“足夠好”的,就應該作為基礎設施,公開、溢位、賦能。
而此時,大品牌數字化程度高,有大量的合同約束、貿易單據、流水參照,與網商銀行的供應鏈風控同質、同構,更容易形成共振,更能透析經銷商的信用畫像。
特別是去年,立白金融CEO歐健峰就說:抗疫期間,網商銀行為重要地區許多經銷商提供無接觸借款,幫助他們度過了危機,甚至協助整個日化行業化解了資金風險。
示範效應下,今年品牌供應鏈金融體制一完善,立馬就有500家品牌上門合作,與網商銀行共營“大雁系統”(品牌頭雁領飛,經銷商一起起飛)。品牌們操作有模版,供應鏈金融的規模、覆蓋面迅速翻番。
於是,李網用手機就申請到100萬元採購貸,還有金鑼火腿腸的經銷商,因為同時代理Rio等品牌,均被“大雁系統”覆蓋,供應鏈網路被全面識別後,授信額度翻了好幾番。
一句話:原來是品牌、經銷商找錢,現在是錢找品牌、經銷商。老樹開新花,喜提熱榜資源位。
大巧不工
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時種種,譬如今時生。逆天改命的不只有品牌,還有銀行。
比如,安徽宿州的旺旺分銷商朱楠楠,其下游商超缺貨,她要隨時補貨。遇到旺季,商超回款慢,進貨又要全款,流動資金缺口很大,可當地銀行能給的授信上限也就20萬元,靠自己籌款,只能眼巴巴錯過旺季。
但現在郵儲銀行與網商銀行聯合,基於供應鏈的貿易關係,共建資料風控模型,為旺旺經銷商提供數字供應鏈金融,朱楠楠因此拿到230萬元的額度,生意越做越大。
而郵儲銀行也能發揮線下網點多的優勢,強化屬地客戶的服務,同時,改變銀行只講抵押、擔保的“算數思維”,在技術的“機率思維”下,解決資訊不對稱,合規地撮合新業務。畢竟,郵儲的存貸比低,還有很多糧草,可以服務於實體經濟。
如國際諮詢公司BCG分析:過去的銀行,前臺業務受制於後臺低效,只有轉型數字化、智慧化才能解決這樣的矛盾,那才是國內銀行業競爭決勝的關鍵。
而這一切只有靠技術,才能拿捏得明明白白。
對大多數銀行來說,與其讓自己水生的“腮”進化出一個“肺”,不如學習郵儲,尋找合適的網際網路夥伴夢幻聯動,開局雙喜。
說到底,經過糾偏,現在的網際網路產業正進入一個理性的週期,產業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其資源配置也更合理、更集約,更能驅動幕後基礎設施走向融合與整合,也正需要銀行等老牌行業機構“同志者共謀,同智者同謀”,讓互聯互通的世界更為遼闊。
大家一起分享多維度能力,協同共治,創新不破壞,協作不替代。這才是網際網路科技該有的“大巧不工”——不是製造混亂和割據,而是營造共生和共建。
這就像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所說:產業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實現更大、更強的社會目標。
所以說,最終,網際網路肯定不是用來內卷的,而是用來助攻老牌行業的。如今它已經在供應鏈金融上交出答卷,同樣在幫助製造、農業等行當跋涉出泥沼,飛越過滄桑。
的確是時候了,“驟雨落,宿命敲,任實業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