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鈞正平工作室·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劉朔邑
在原濟南老城牆的東北角,一座頂鋪金黃琉璃瓦、外貼白色花崗岩的二層樓閣式建築巍然屹立,這裡就是紀念濟南戰役勝利的“解放閣”。1948年9月16日,解放軍正是從此處突破,攻下了10萬敵軍堅守的濟南城。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黨的工作重心逐漸由農村轉移到城市,濟南是關內解放接管的第一個省會城市。根植於鄉村泥土、在戰火硝煙中成長的共產黨人,如何接收和管理大城市,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嚴峻而緊迫的新課題。
此前在接管石家莊這樣的小城市時,由於缺乏經驗,接管初期曾出現了一些混亂現象:有的部隊擅自將生活物資據為單位所有;個別幹部趁機“發洋財”;上萬名各類採購人員未經規劃湧入市內索購各種物資,由此造成了物資的嚴重破壞和大量流失,社會秩序也一度混亂。
如何在大城市站穩腳跟?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共產黨人如何打贏這場攻堅戰,人民在看,世界在看。
未雨綢繆方能臨事不亂。其實早在解放濟南的半年前,我黨就在青州搭起了班子,為了保密,對外稱“青州建設研究會”,為接管工作做準備。
華東局指揮部舊址
華東局早早就從一些機關、學校抽調了8000餘名幹部、教師、學員,另又調集600餘名公安幹部,集中到“青州建設研究會”,對接管幹部進行思想上、政策上、業務上、紀律上的訓練。紀律是接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主管接管工作的曾山在訓練中反覆強調,接管幹部入城後要嚴肅紀律約束,樹立共產黨人的良好形象。他引用《甲申三百年祭》為教材,警示幹部廉潔自律,預防幹部腐化變質。
進城之前,“青州建設委員會”相繼制定了《約法七章》《入城人員工作守則》等紀律規定,為接管濟南做了政策上的積極準備。
濟南戰役期間正值中秋節,不少百姓家裡準備了月餅、水果等,為了躲避戰爭,大部分百姓家裡空無一人。持續作戰的戰士們又累又渴又餓,但沒有一個人拿老百姓的東西吃。九縱七十四團一營一連在下井莊搜查時,在國民黨軍駐地發現了幾斤沒拆封的月餅。教導員和連長商量後認為,這些月餅極有可能是國民黨軍隊從老鄉手裡搶來的,於是就給擔架班班長魏培倫一個“政治任務”——調查月餅來源。魏培倫冒著炮火硝煙走街串巷,終於找到了月餅的主人,將月餅完璧歸趙。正是這種自覺的紀律,給人民群眾吃下一顆“定心丸”,贏得了解放區廣大人民的衷心愛戴和踴躍支援。
在濟南戰役激烈進行中,接管幹部緊隨攻城部隊之後,攻城部隊攻下一處,接管一處,攻下一片,接管一片。9月25日,濟南軍管委頒佈《入城守則》,共11條,其中要求“遵守群眾紀律,不得擅入民房,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幫助市民防空、救火、救傷、救災等,貫徹為人民服務之精神;嚴禁一切破壞群眾利益的行為……一切機關部隊人員,實行公平交易,不得強買強賣及任何貪汙行為;更不得搶購物資,紊亂市場”。由於軍政人員嚴格執行入城紀律,整個接管工作按照預案有效進行,濟南社會秩序得以確立。
制定並要求嚴格遵守接收紀律成為我們黨接管城市的重要經驗,並在接管天津、北平、上海等大城市時從中得到借鑑,紀律嚴明、軍民相親成為我黨我軍接管城市過程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這與國民黨政權在抗戰勝利後接收淪陷區城市時的另一番“風景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國民黨各級接收機構和官員以“接收”之名,行“劫收”之實,巧取豪奪,大發橫財,被諷為“三洋開泰”(捧洋貨,愛東洋,要現洋)“五子登科”( 金子、票子、房子、車子、女子)的接收讓人民苦不堪言。
一道“風景線”民心所向,一道“風景線”民心背離,在這一接一劫、一向一離之間,誰是為了一己私利,誰在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目瞭然。
嚴明的黨紀,是我們黨建立、發展、壯大的根本保障,亦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和派別組織的獨特優勢和“政治基因”。從紅軍初創時期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到解放軍入城後的《入城守則》,從“延安整風”到“兩個務必”,從從嚴治黨到“抓虎拍蠅”……嚴守紀律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涵,但始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永葆黨的肌體健康的生命線。
“黨面臨的形勢越複雜、肩負的任務越艱鉅,就越要加強紀律建設,越要維護黨的團結統一。”面對前進道路上會出現的各種複雜局面和風險挑戰,讓守紀律、講規矩成為自覺和常態,用嚴明的政治紀律守護初心、擔當使命,我們黨才會更有凝聚力和戰鬥力,才能成為一個萬眾歸心、堅強有力的大黨,才能帶領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不斷書寫新篇章。
(鈞正平工作室·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