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斯運河位於希臘南部,橫穿科林斯地峽將伯羅奔尼撒半島與希臘大陸分割開來,使得伯羅奔尼撒半島實際上成為了一個島。這條運河連線科林斯灣和薩羅尼克灣,提供了一條從愛奧尼亞海到愛琴海的捷徑。事實上這條運河並沒有因這個捷徑而繁忙起來,反而因“最沒用的運河”而出名。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科林斯運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連線半島和大陸的科林斯地峽最窄處只有6.5公里在這卻像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一樣,隔開了東部的愛琴海和西北的愛奧尼亞海,想要跨海航行,就必須繞行漫長的伯羅奔尼撒半島海岸線。
古代航海技術和裝置有限,經常遭遇暴風雨,海難頻發,而且這裡海盜也十分猖獗。為此古希臘人在地峽上開鑿了一條被稱為“Diolkos(迪爾克斯)”的石軌,將船從地峽的一邊拉到另一邊。最著名的就是在公元前428年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人透過石軌把戰船運到薩羅尼克灣,直接威脅雅典,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這條石軌甚至被史學家稱為“軌道交通之父”。
科林斯運河真正意義上開挖是公元67年羅馬皇帝尼祿(傳說中的“嗜血尼祿”)在位時,據說尼祿皇帝本人還用他的金鍬挖起了第一鍬土。這項浩大的工程絕大部分是來自羅馬帝國在猶太殖民地區的猶太犯人承擔的。不幸的是由於帝國的其他地區發生動亂,僅隔3個月,尼祿就被殺。尼祿的繼承人覺得這個開鑿計劃太冒險、太昂貴,下令停止運河開鑿工程,其後1800多年再無人問津。
隨著科技的發展,1892年,一家法國公司開始修建運河。該公司斥資3000萬法郎,動用了上千人,由於整個工程太過昂貴經過8年的挖掘,資金耗盡,法國公司被迫宣告破產之後,命運多舛的運河被轉給一家希臘公司,並最終於1893年7月25日竣工。正當所有人都認為這即將成為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時,不幸又來了。
多方面原因科林斯運河竣工之日就失去了其最初建造的意義。究其原因如下:
- 科林斯運河總長度為6343米,上部寬24.6米,底部寬21.4米,中心水深7.5-8米,從遠處看像一條狹窄細長的水道,對於容納現代航運中的超級油輪和集裝箱船而言,這條運河還是太小了。
- 為減少運營成本提高效率,運河兩端採用直線無閘設計;但兩側90米高的岸牆極易形成超強風來,科林斯運河屬於潮汐水道,而且兩端海灣潮汐不同,很難確保漲退潮期間的水位差是否容許小型貨船安全透過。
- 岸牆滑坡、坍塌導致的安全問題,也不得不讓船主三思。
- 過去繞過伯羅奔尼撒半島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今天的海域壞境和航海技術使得這段路遠遠不如過去那麼危險了,而且今天的船比過去快得多,因此使用科林斯運河所節省的時間也不象過去那麼大了。
實際上,科林斯運河也並非一無是處,完全賠本的買賣。科林斯運河如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每年都有約11000條船舶通行,每天的通行量約有30條船舶,其中大多數是擺渡船和旅遊船。運河沿岸深邃和筆直的巖壁奇觀,運河沿岸深邃和筆直的巖壁奇觀,吸引著每一位到希臘的旅遊者,
所以科林斯運河也被成為“顏值最高”的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