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周恩來
前言
周恩來與蔣介石半個世紀的關係史,就是國共兩黨數十年鬥爭與合作歷史的縮影。
1941年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後,國共談判桌上,周恩來巧妙“逼殺”蔣介石,讓一向自以為是的蔣介石也不得不向我黨低頭求和。
毛澤東評價:恩來算是把蔣介石看透了!
1939年8月初,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原來打算在4月前後召開,但因為周恩來的東南之行而推遲。
由於政治局勢的大幅度逆轉,國內階級關係發生變動,需要對統一戰線問題再一次做出總體性估計,以便採取正確的對策。
周恩來
8月4日起,周恩來在會上做了長篇報告。這個報告分為三個部分:
一、抗戰兩年的總結——經驗與教訓;
二、目前時局的關鍵——目前時局的主要危險及克服危險的緊急任務;
三、論統一戰線。
在這一報告裡,周恩來主要對蔣介石做了詳細的分析,因為在國民黨裡蔣介石實行的是獨裁統治。周恩來一針見血地分析道:
“蔣介石的思想基本上是反共的,不承認統一戰線。實際政策在那裡限共防共,破壞統一戰線,存在著妥協投降的危險;但目前的方針及形式上還講團結,還講抗戰,還不願造成全國破裂的局面。這是蔣之思想與政策的最矛盾處,也就是他的政治特點。”
周恩來
然後,周恩來又冷靜地指出,蔣介石也有另一個特點,就是承認現實。只要現實對他有利,也能影響他改變一些辦法,但階級的根本思想是不會變的。
接著,周恩來對蔣介石和國民黨對待統一戰線的態度和心理狀態,做了透徹的、入木三分的分析:
“他們原則上不承認中國有階級的對立,不承認共產黨與國民黨有對等的地位,甚至不承認其合法的存在。然而他是怯懦的,只要事實的發展不危害到他的基本利益,同時事實的存在已成為不可變性,他也只好承認事實,遷就事實,可以儲存他未來的利益。但是他又是自大的,即使事實已經存在,只要它有權力否認,有可能拖延,仍然是不願公開承認的,仍然企圖設法取消的。因此,中國的統一戰線不僅是不平等的,而且也不是公開法定的。它只是在不得已的預設中形成,在習慣中發展。不僅今天如此,就是時局再有進步,也仍然會如此。”
毛澤東與周恩來
聽著周恩來有理有據,鞭辟入裡的分析,毛澤東及其他政治局成員不住地點頭稱是,毛澤東不時地記下要點。
根據上述情況,周恩來提岀了統一戰線的方法,並對當前統一戰線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周恩來都逐一進行了細緻的剖析,提出了處理這些問題的明確原則和具體辦法。
談到對蔣介石的關係時,周恩來主張:
“在他困難時援助他,在他蠻橫時拒絕他;誠懇的批評,具體的建議;影響他左右的進步分子,反對那些落後分子;經過抗戰將領及有正義感的元老造成進步的集團來影響他。”
毛澤東與周恩來
關於對蔣介石既聯合又鬥爭的策略,周恩來特別強調:
“有利的應該立即商定,不要希望將來會有更好的;無利的應該嚴正拒絕,不要拖泥帶水,使他增加幻想;讓步的應該自動讓步,不要等他要求;可能實現的應該適時適當地提岀要求,不要過多也不要太少,免致做不到或者吃虧。總之一句話,對蔣不要存奢望,但也不是一成不變。”
周恩來關於統一戰線,尤其是關於對付蔣介石的一整套原則和策略,是我黨對蔣介石關係的經驗總結,顯示了他政治上和鬥爭策略上的成熟和智慧,是一篇高水平的報告。毛澤東在發言時對周恩來的報告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說:
“恩來算是把蔣介石看透了!”
周恩來的上述發言,後來也成為了我黨與蔣介石關係的指導性原則。
周恩來
周恩來憤怒賦詩巧揭事變真相,蔣介石氣急敗壞大罵戴笠
周恩來回到延安後沒幾天,大約是7月10日,便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右臂因墜馬而受重傷,為粉碎性骨折。於8月27日離延安赴蘇聯治傷,1940年3月25日回到延安。
周恩來這次回到國內,在延安停留了一個半月,便又踏上征途,前往重慶,繼續主持南方局的工作。並開展了新一輪與蔣介石的談判鬥爭。
為什麼周恩來要這樣匆忙地趕往重慶?原因是當時國內的政治局勢正在日趨險惡。
周恩來
1939年底,當週恩來在蘇聯療養的時候,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進攻在華北的八路軍和山西新軍。這次進攻被擊退後,他們緊接著又醞釀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
到重慶後,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同國民黨當局進行正式談判。
6月初,周恩來會見蔣介石。他對蔣介石說:
“中共誠意抗戰並擁護蔣先生,而國民黨卻在抗戰中實行反共溶共剿共政策,這隻能幫助敵偽......中共誠意希望合作到底,而有人卻想分裂,準備投降,請蔣先生明察!”
蔣介石聽後,乾咳兩聲,說:
“對於抗戰團結都是有決心的,任何困難決不畏懼,國共間的一切總是都可以解決,但軍事上必須服從命令。”
蔣介石與宋美齡
蔣介石表述了自己始終如一的信念,就是都要聽他的。
周恩來針鋒相對,說:
“這要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服從,另一方面不應拿命令來脅迫。”
蔣介石看周恩來的態度硬了起來,就推脫說:
“這已是過去的事了。”
這次談判後,周恩來向中共中央做了報告,他認為,蔣介石對國共破裂尚未下最後決心,但投降的危險日益嚴重。
周恩來
接著,周恩來同國民黨當局的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進行了多次商談。當然,何應欽和白崇禧都是秉承蔣介石的旨意進行的。
主要談了三個問題:
一是陝甘寧邊區問題。中共主張按現狀劃界,國民黨卻只承認邊區包括18個縣。
二是軍隊的編制問題。中共要求八路軍編為3個軍9個師,新四軍編為3個師;國民黨只准八路軍編為3個軍6個師加9個團,新四軍編為2個師。
三是劃分作戰區域問題。國民黨要求八路軍、新四軍都開往舊黃河北岸。
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是企圖限制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的發展,並使日本軍隊有可能在狹小的圈子裡消滅八路軍和新四軍。
蔣介石
國民黨當局十分狡猾,聲稱“劃界”是為了避免摩擦,想用這種說法博得中間派的同情。
周恩來一眼就看穿了其中暗藏的惡意,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於是他表示,原則上同意劃界,但必須實現六個條件:
一、各黨派在全國的合法權;
二、人民在全部敵佔區的遊擊權;
三、八路軍、新四軍有正規軍的足夠戰區(華北五省);
四、八路軍、新四軍有足夠的補給;
五、中共有冀、察兩省的行政領導權和其他游擊區的政權;
六、八路軍、新四軍有發展的保證(擴充補給)。
所有以上這些,當然都是蔣介石所不能接受的。7月16日,國民黨方面提出一個“提示案”,要求取消陝甘寧邊區,縮編八路軍和新四軍,並限制其防地。
蔣介石
蔣介石由於本無誠意,在周恩來將球踢給他之後,其嘴臉就一下暴露無遺。他事實上拒絕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各項要求,中間派的同情又倒向共產黨一邊,雙方的談判陷入僵持狀態。
7月27曰,周恩來飛返延安,就出現的新情況與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進行研究。
這次回延安,毛澤東提出:
“國民黨區域的共產黨,均由周恩來全責管理,以統一黨的領導。”
在與毛澤東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磋商後,8月25日,周恩來經蘭州回到重慶。28日,他同蔣介石、白崇禧進行會談。雖然周恩來表示願作讓步,蔣介石白崇禧卻寸步不讓,仍堅持要求八路軍、新四軍一律開到舊黃河以北,游擊隊留在當地交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周恩來只得加以拒絕。
周恩來
不久,周恩來又同何應欽進行了一次會談,仍然沒有取得進展。
為打破僵局,9月間,周恩來向國民覺提出關於調整作戰區域及遊擊部隊的三項辦法:
一、擴大第二戰區至山東全省及綏遠一部;
二、對十八集團軍、新四軍及各地遊擊部隊全數發餉;
三、各游擊隊留在各戰區劃定作戰界線,分頭擊敵。
這些提議,也被蔣介石擱置起來。
會談的結果進一步表明,儘管共產黨方面有著改善關係的良好願望,國民黨方面仍抱著僵硬的態度,國共兩黨的關係一時難以取得改善。
周恩來
“皖南事變”前夕,周恩來繼續代表中共中央同國民黨談判新四軍北移問題,只要事件還沒有發生,他仍要盡最大的努力爭取使問題得到和平解決。
一天,新四軍軍分會書記項英來電,談及國民黨軍隊對新四軍的包圍情況。
接到項英來電後,周恩來馬上寫信給國民黨談判代表張衝,列舉國民黨在各地的反共事實,特別提出新四軍皖南部隊已整裝上道,但一切補給無著,而國民黨的軍隊卻步步進逼,造成對新四軍的半包圍形勢,使它失去渡江北移的可能,要張衝急報蔣介石予以制止。
周恩來
12月25日,周恩來應邀去見蔣介石。這一天正是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獲釋的四週年。
見面後,蔣介石假惺惺地對周恩來說:
“抗戰四年,現在是有利時機,勝利已有希望,我難道願意內戰嗎?願意弄坍臺嗎?現在八路軍、新四軍還不都是我的部下?我為什麼要自相殘殺?就是民國16年,我們何嘗不覺得痛心?內戰時,一面在打,一面也很難過。”
軟的說完,蔣介石又來硬的,他以威脅的口吻說:
“你們如果非留在江北免調不可,大家都是革命的,衝突決難避免,我敢斷言你們必失敗。如能調到河北,你們做法一定會影響全國,將來必成功。只要你們說出一條北上的路,我可擔保絕對不會妨礙你們透過。只要你們肯開過河北,我擔保至1月底,絕不進兵。至於政治問題,都好解決。”
周恩來靜靜地看著蔣介石的表演,待蔣介石說完,當場予以駁斥。
周恩來
談話結束後,周恩來在第二天便向中共中央做了報告:
“蔣介石的許多承諾是靠不住的,其實區域性‘剿共’仍在加緊佈置中。”
周恩來確實把蔣介石給看透了,其估計十分準確。事實上,蔣介石要用武力把八路軍、新四軍驅趕到黃河以北決心已定。儘管中國共產黨做了很大努力,局勢仍在迅速惡化。
12月底,在蔣介石的同意下,國民黨準備圍攻新四軍的部隊已分別開到指定地點,構築碉堡工事,基本完成對新四軍的合圍態勢。但項英仍動搖遲疑,沒有堅決行動,以至貽誤了突圍北上的時機。
就在蔣介石會見周恩來時說了那麼多“好話”之後不到十天,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了——新四軍9000餘人被國民黨7個師8萬多人攔擊,血戰七天,彈盡糧絕,軍長葉挺被扣,項英遇難。
皖南事變烈士紀念碑
1月11日,周恩來召開南方局緊急會議,研究事變發生後的局勢和鬥爭的方針。決定組織力量,廣泛地向國民黨內主張團結抗戰的人士以及社會各方面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罪行。
接著,周恩來寫信給蔣介石,義正詞嚴地要蔣介石命令國民黨部隊立即撤圍,給北上的新四軍讓路。他在信中說:
“否則新四軍渡江無路,後退無援,只有突圍四周,散於民間,戰於敵後,以求生存。”
但是,蔣介石消滅新四軍的決心已定,仍然一意孤行。
1月17日晚,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通令和發言人談話,反誣新四軍“叛變”,悍然宣佈撤銷新四軍番號,聲稱要把葉挺交付軍法審判。這就把國民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到了頂點。
蔣介石
周恩來得知後,立刻義憤填膺地打電話給何應欽,厲聲痛斥:
“你們的行為,使親者痛,仇者快。你們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應欽是中華民族的幹古罪人!”
接著,同他驅車來到國民黨談判代表張衝處,當面提岀質問和抗議。
當晚,中共中央南方局在紅巖八路軍辦事處召開會議,仔細估計國民黨命令公佈後的局勢,研究如何向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和全世界揭露國民黨頑固派這一破壞團結抗戰、破壞國共合作的陰謀,決定在《新華日報》上刊登周恩來為“皖南事變”所寫的題詞。
其時,國民黨有著嚴格的新聞檢査制度。報紙稿件都需事先經過審查,有關“皖南事變”的記載全部被扣。但他們還不放心,那天晚上10點多鐘,新聞檢査所來到《新華日報》社,坐等審查第二天《新華日報》的大樣。
“皖南事變”新四軍北移路線
為了對付國民黨當局的新聞檢查,報社準備了兩種不同版面:一種是給新聞檢查所派來的人看,上面沒有周恩來的題詞;另一種是刊登有周恩來的題詞手跡。周恩來在紅巖辦事處把題詞寫好後,派副官立刻送往報社,並且指示:
“要報社加強編排和製版力量,組織好發行力量,務必搶在第二天各大報發行以前,將報紙送到廣大讀者手中。”
周恩來的題詞共兩條。第二版佔六欄版面的是:
“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
在第三版佔五欄地位的是一首詩: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這血淚相和、滿含悲憤的25個字,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強大力量,一下就揭穿了“皖南事變”的實質,表達了對蔣介石和國民黨頑固派的抗議。
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的詩文
報社將題詞刻成木版後,立即拼版,加速印刷。黎明前就把印好的報紙包在鋪蓋卷裡,裝在籮筐裡,從紅巖山偷運進城,送到讀者手中。
當國民黨頑固派發現市面上出現印有周恩來題詞手跡的報紙時,大批報紙早已衝破山城的濃霧傳遍了全城,轟動了整個重慶。
這天的報紙,上午就在市內銷完,每份後來增賣到五角,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據說,蔣介石收到報紙後,氣得不住地破口大罵,並把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叫去厲聲訓斥了一頓。
2月2日,毛澤東從延安致電周恩來說:
“收到來示,欣慰之至,報紙題字亦看到,為之神旺。”
周恩來
周恩來利用輿論施壓,蔣介石低頭求和
為了徹底粉碎蔣介石發動的反共高潮,在外交方面,周恩來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英美政府對蔣介石的反共政策本來是贊同的,但又害怕由此引起中國的大規模內戰,不利於他們利用中國牽制日本的目的。
利用英美政府的這一心態,周恩來進行外交斡旋,讓其對蔣介石施壓,因為蔣介石是親英美的,靠英美支援的。
蔣介石
隨後,英美在援助國民黨問題上的態度發生了驟然的變化,對國民黨產生了很大的壓力,使宋子文“甚以此為慮”。
國民參政會秘書長王世傑認為,目前剿共不是“最良時機'',主張嚴令國軍不妄發一彈以防引起國共關係徹底破裂。
蔣介石也一時慌了神,他在2月1日的日記中曾這樣寫道:
“新四軍問題,餘波未平,美國因受共產黨蠱惑,援華政策,幾乎動搖。”
這從反面說明,周恩來對蔣介石的外交施壓,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除此以外,周恩來還動員國際輿論對蔣介石施加壓力,國外很多報紙也揭露了“皖南事變”的真相。
蔣介石
不久後,周恩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效果。局勢的發展大大岀乎蔣介石的意料之外。國內外輿論一片責難,英、美、蘇三國政府不斷施加外交壓力。此時的蔣介石,突然發現自己在政治上已陷入異常孤立和被動的境地。
沒辦法,蔣介石只好在3月14日約周恩來面談。
見面後,蔣介石把一切問題都推到底下人的身上:
“這都是底下做的,不明白我的意旨。”
對周恩來提出的一些具體問題,如《新華日報》問題、釋放李濤等人、發護照等等,蔣介石表示都可以做到。
周恩來
周恩來又提到防地、擴軍問題。蔣介石對防地問題沒有回答,但也沒有再講開往黃河北岸的事,而是含糊其辭地說:
“只要聽命令,一切都好說,軍隊多點,餉要多點,好說。”
為進一步表示緩和,25日,宋美齡又出面宴請周恩來和鄧穎超,蔣介石、賀耀組、張衝也在座。周恩來再一次談了停止軍事進攻和制止政治壓迫等問題。當天,周恩來致電中共中央說:
“今天見面仍只是表面上的輕微緩和,實際上要看他是否真正做些緩和的事。”
在這以後,國共關係趨向一定程度的緩和。
毛澤東與蔣介石共飲舉杯
這一次國共鬥爭,是兩黨力量的一次大檢閱,中間波濤洶湧,高峰迭起,引起全國及全世界的注目。
在鬥爭中,周恩來始終處於第一線,折衝樽俎,縱橫揮闔,與蔣介石及國民黨軍政當局進行了一次又一次鬥智鬥勇的較量。
參考資料:
《周恩來與國民黨高階將領》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