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哈,身邊總有那麼幾個孩子是跟媽媽姓的,究其根本原因,咱們就呵呵了,為什麼呵呵,因為咱惹不起還躲不起嘛!那麼到底孩子是跟爸爸姓好呢?還是跟媽媽姓好呢?那您聽我慢慢跟您分析。
按理來說,孩子跟爸爸姓是中國的傳統習慣,不要說孩子了,就是媽媽也得“跟”爸爸姓,但是呢,一般不是讓媽媽改姓,而是要在,媽媽的姓前面冠上夫姓。比如程咬金的奶奶“程熊氏”,他奶奶姓熊,加上他爺爺的姓程。過去女人結過婚就是這個稱呼,所以一般家譜中是沒有女性的名字的,只有姓氏。比如我們熟悉的慈禧,就叫葉赫那拉氏,因為正史中沒有記載她的名字,搞的我們現在還不能肯定她的名字叫什麼。
1929年5月,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頒佈《民法》,明確規定,“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贅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所以比如我們熟悉的宋美齡,在資料上的名字是蔣宋美齡
冠夫姓可能起源於漢魏,終於1950年以後。可能因為“女權”運動的興起,說是提倡男女平等,提高女性的地位,就把傳統習慣拋開了。
這個傳統習慣還真不能說是陋習,因為橫向比較的話,看看美國等西方國家,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女人結婚都是跟丈夫姓的。比如如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全名叫“希拉里·黛安·羅德姆·克林頓”,其中“克林頓”這一姓氏就來自於丈夫。媽媽都跟丈夫姓,更不要說孩子了。有的甚至跟前夫姓,可能是西方相對於名字,姓氏看的相對淡化,另一個可能是用習慣了。美國夫妻現在一共有四種選擇:妻子隨丈夫的姓,丈夫隨妻子的姓,夫妻連姓夫姓在前,夫妻連姓妻姓在前。終於進步一點點了,哈哈。
話說到這裡,咱就往標題上靠靠了,我可不是標題黨。咱是研究《道德經》的,我說過這個《道德經》,你要學會它的思維看事情。
第一章老子就說了“名可名,非恆名”, 比如:蔣中正(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族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官方、教科書以及媒體多稱其為“蔣介石”;中華民國政府官方、公務機關多稱其為“蔣中正”、“蔣公”。哈哈,上面好幾十個字其實就是三個字。
第二章老子又說“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我們用蔣介石的妻子來演示一下:
中國:蔣宋氏(開始)~蔣宋美齡(後來)~宋美齡(再後來)~兒子(蔣經國or宋經國)
別國:美齡.蔣(begin)~美齡.蔣(end)~兒子(經國.蔣)
比較發現我們不是進一步,而是進兩步,我想說步子太大容易扯著蛋。從和姓到單獨姓,再到兒子姓。其實兜了一圈子你會發現還是跟“爸爸”姓,因為媽媽的姓是她爸爸的。唉真是“名可名,非恆名”,老子說天下有四大亂源“名、利、欲、知”,哈哈,老子兩千年後就知道你們會為了孩子跟誰姓,在法庭上鬧的不可開交,甚至會婚姻破裂,影響三個家庭和諧,不愧是“天下第一”。
那麼到底孩子跟爸爸姓好?還是跟媽媽姓好?筆者認為如果生的兒子最好還是跟爸爸姓,女兒無所謂。因為男性的Y染色體是固定的,特有的,傳男不傳女。你說你姓曹,是曹操的後人,透過DNA檢驗,果然是。如果你同樣知道自己是曹操的後人,然後中間跟了媽媽姓,雖然能查出來。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一定能準確知道自己祖上是誰,然後根據自己的姓往上溯源。你本來是曹姓的,跟了媽媽姓張,以後你以為自己祖上是張姓呢。然後遇到姓張的名人,就覺得我們老張家人才輩出呀。我祖上是不是張天師,然後遇到姓曹的,我去外人。有句話叫“大水衝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農村人,遇見同姓的又不認識往往會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上學的時候我們班有一個同性的,聊著聊著發現是同一個族譜的,然後她回家還翻出族譜找到了我父母的姓名,更玄妙的是,她爸爸之前的名字跟我爸同名。要不是同姓,誰會跟她扯這麼多。你要知道兩個家族分枝,都離的非常遠,彼此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