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見到什麼都要問個為什麼,逐漸增加對世界的瞭解。成人後的你也許有過靈光乍現的時候,腦中閃現過某個奇思妙想,可惜時間太短,難以捕捉。創造力好像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弱了。
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羅伯塔·乃斯的新書《走出思維泥潭》給我們帶來了強心劑。她認為成年人的創造力並沒有消失,可以被重新喚醒。無論你是否年輕,都可以被訓練得更有想象力。《走出思維泥潭》提出利用並放大個人內在的能力來進行發明創造的方法。本書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首先,獨特的原創性思想並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並且實際上很難產生。其次,本書會教你如何克服創造力障礙。最後,本書將把你新學到的創新思維技能與日常的科學思維過程重新結合起來。下面就讓我們按照作者的指導,開啟你的思維,釋放你的想象力吧。
一、打破認知框架,讓思維活起來。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在引起問題的認知框架內思考,則永遠無法解決問題。”
由於受教育程度、活動範圍、社交範圍的限制,人們逐漸落入思維的舒適區,形成了正規化思維模式,這就是認知框架。認知框架能夠提高日常的效率,但卻限制了新奇想法的產生,無助於創新。
認真思考一下,你是否被認知框架限制了思維?小譚同學七八年級時經常與同學鬧矛盾,九年級剛開學就與新同學動手鬥毆,最近又因為瑣事和同桌鬧了一場。放學的時候,小譚和其他幾個夥伴在校門口附近逗留,同桌隱約聽見他說:“別讓他跑了”,以為小譚集結同伴要打他,嚇得不敢獨自回家,借電話叫來爸爸接他回家。老師向到家的小譚瞭解情況,小譚媽媽厲聲質問兒子:“你什麼都沒說人家就嚇得不敢回家?”小譚同學委屈的哭了起來。老師、同學、家長都以對小譚以前行事風格的認知認定他今天想欺負同桌,而沒有想到他可能真的只是和同學在閒聊天。
就像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一樣,我們的認知框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在科學界,要想解放自己的思想,就要先學會如何跳出認知框架。
重構認知框架對促進科學進步和社會繁榮都具有深遠影響。作者為我們提供了重構認知框架的標準步驟:一,提高對當前認知框架的認識。二,考慮當前認知框架的結果。三,設計一個新的認知框架。四,考慮新認知框架的結果,包括利和弊兩個方面。
二、發展創新性思維,讓想象力飛起來。
作者看來,驅動創新思維,首先要保持好奇心和智力探險慾望。釋放內心的好奇心,儘可能多地問自己“為什麼”。而要想找到巧妙且富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案,能夠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就成功了一半。問題始於廣泛而不可抗拒的興趣,需要考慮下面三個特點:合理性——你感興趣的領域不應該已經有了明確的方案。可行性——技術發展水平和社會組織方式使得解決方案有實現的可能。實用性——希望你感興趣的領域有科學或社會意義。
產生新創意的工具有很多,類比是科學研究工作中最常用於開拓創新空間和產生替代思想的工具之一。類比幾乎是思維活動中的常見因素,是科學史核心的創新工具,也是檢驗同一科學領域中各種現象之間相似和不同之處的有力工具。
拓寬視角,縮小視角,反向思維,重新組織與重新排列都迫使你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他們會使你跳出熟悉的決策框架和模式讓你自由的進入新的想法空間。你可以使用一個、多個或者所有這些工具。這個方法就是不斷地敲打,直到你打破習慣性思維的藩籬。
三、聚焦合適的答案,讓創新孵化出來。
前面提過了合理的問題。又透過各種創新工具產生了一些想法。但是決定優先從哪個想法入手可能會非常棘手。安全排除想法的一種方法是要放棄那些可以被證據否定的想法,最可能實現的假設通常是反對證據最少的那個而不是證據最多的那個。同時,在收集資料時,最好避免過早的形成印象。促進自己想法聚焦的第二種方法是將自己限定在那些最合理、最可行、最有用的想法上。第三種方法是快速原型法,第四種是與世界進行互動。最後,實施哪個想法的決定可能不是非此即彼的單一情形。
世界飛速前進,科學技術不斷更新發展,需要大量的創新型人才。要想在未來不被淘汰,更加需要走出思維泥潭,大膽創新。如果你陷入了困境,不妨讀一讀《走出思維泥潭》,或許書中能有你衝破束縛走出逆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