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跟家長聊天,還是能感受到對於孩子教育的焦慮。
我:哎,不是都“雙減”了嗎?你還焦慮啥?
家長:就是“雙減”了,才焦慮呢?原來還能去線下上數學、英語培訓班,現在直接改線上了。我家孩子本來就不自律,指著老師和課堂氛圍呢,這個倒好,直接恢復成疫情期間的上課模式了。
而且以前是週中週末兩次課,效果不錯。以前週中還報了乒乓球和鋼琴,現在搞的時間不夠用了,都搶週中的時間,週末倒是有點時間了,但是也不能都上課外班啊,弄的更緊張了。
以上這位家長是更焦慮了。
也正常。我們大多數人總是討厭改變的,好不容易適應了教育內卷的時代,你說改就能改嗎?別人還使勁雞娃怎麼辦?孩子本來就不自律,你不管他不更管不住自己嗎?升學還是要看成績啊?
不過呢,也有另外的說法。
我們大多數人本來就是普通人,所以孩子也是普通人。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立志想考上清華北大,而是學會幸福。有些事不是你想就能得到的,如果想管用的話,那大家都不用工作,在家想就好了。
想只在一定程度上有用,還是要看你的條件的可能。
但是幸福確實人人都可以擁有的,畢竟,每個人的人生不一樣,都是造物主為你量身定做的的奇妙旅程,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們之所以害怕痛苦,是因為不清楚痛苦會多痛,連想都不願意想,慢慢你就被恐懼支配了。記得咱們分享過,比恐懼更可怕的是恐懼本身。
不知道有多可怕,才更可怕,清楚了你的處境以後,反而是沒那麼可怕了。
就像非洲的很多原始部落一樣,如果讓咱們去過那樣的日子,你連想都不敢想。可是人家呢,過得幸福的不得了。
有的時候,我們擔心過度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是那些覺醒了的人在推動,其他人跟上就好。
有一本書《臣服實驗》有一段話挺有啟發的,你可以打印出來
如何做成一件事?
我們一般的敘事模式:
做成一件事,是因為做事的人有眼光、有魄力、有能力、有資源、有領導力。
這些都對,但又都不是根本。
這種敘事模式的假設,是【我】很重要,因為【我】這件事才能做成。
做成一件事,首先因為這件事是一件對的事。
所以如果不是甲做,也會有乙做。
不是我做,也會有別人來做。
我們如果有機會做這件事,是因為我們恰巧在某個時間、某個情境碰到了這個機會,成為做成這件事的【工具】。
那我們能做的,不是覺得自己是救世主,而是把自己這個工具不斷【變得更好】,把這件事做成。
在這一點,東西方的智慧是一樣的,東方的表述,就是【無我】
--------《臣服實驗》
我們能享受現在的美好生活,不是我們做出了多大貢獻,而是,我們的先輩有些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他人跟上就好。我們這些後輩,只是生對了時代。
昨天我還說過,畢業那會兒,石家莊的試用期底薪300,有的還沒底薪,這個事放在今天,這些00後的孩子們想都不敢想。他們畢業第一份工作薪水怎麼也得3000起吧(據說大多數畢業生認為1W+是標配)。
是他們做的事比我們好10倍,重要10倍嗎?
顯而易見,他們生在了好時代。尤其是那些沒畢業就已經可以叱詫商海的人物,是時代給予的紅利。
未來孩子們只會越來越好,畢竟共同富裕近在眼前了。倒是我們這些老年人該考慮下,還能跟上嗎?
不行,嚇得我趕緊刷會兒抖音,是不是也得研究下B站和小紅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