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教育,從古至今,可能中國人最看重的可能就是“聽話”二字。
很多父母,會將孩子的“聽話”看成是最重要的優點,也會因為別人誇自己家孩子 “乖”而特別的驕傲。
最後演變成了,聽話,成了評價孩子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很多成人之後的心理問題,都來源於小時候的“乖”,而那些從小自由成長,表現得越叛逆,長大之後反而心智越發成熟。
因為乖孩子身上有著太多的控制感,父母希望孩子沿著設定的軌道生活,卻忽略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翻牌設定。
誇孩子「真乖」「聽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山伯教育
01
不乖的孩子更能表達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小時候越懂事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乖孩子,總是習慣隱藏自己的情緒,這種狀態會一直貫穿著孩子成長。
馬伊琍在訪談裡曾經提起過,因為從小接受的都是嚴厲教育,對女兒的教育上也一直遵循著嚴厲的教育模式。
馬伊琍說,只要自己表情嚴肅一些,語調高了一些,女兒便會馬上道歉。
女兒的“乖”,一度令馬伊琍非常自豪。
直到有一天,女兒對自己說,有個小朋友總是要當媽媽,而讓女兒當寶寶。可是女兒一直想當媽媽,她感覺很委屈,卻不敢告訴對方。
這時候,馬伊琍才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
育兒專家阿黛爾.法伯曾說過:
“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讓他擁有真實的情感經比他當爸媽的乖孩子更加重要。”
孩子從小便有自己的天性,一個孩子該有的狀態,應該是被允許隨意表達,痛了會哭,開心會笑,喜歡便是喜歡,不喜歡可以選擇說“不”,而不是一切都要看家長的臉色。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短片。
新年晚會上,父親發現女兒在表演時,被一個同學故意絆倒在地上,而善良的女兒卻選擇忍讓。
回家路上,父親告訴她,如果生氣,就要大聲地說出來。
當同學故伎重演時,女兒聽從父親的建議,大聲地告誡對方,你這樣做我非常生氣,如果你繼續這樣的話,我不會再客氣!
從那次之後,那位同學再也不敢欺負過她了。
孩子這種“不乖”的行為,則是她有效表達自己不滿的一種方式。
而所謂的乖孩子,不過是壓抑掉自己的感受去迎合別人。
打破“乖”的面具,孩子才能展現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誇孩子「真乖」「聽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山伯教育
02
不乖的孩子更懂得保護自己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乖孩子習慣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對權威言聽計從,只有“不聽話”的孩子,才能在面對恐嚇時穩住陣腳,才能面臨罪惡仍然有底氣、敢於反抗。
女演員郭曉婷在社交平臺發了一篇長文,講述了自己童年被老師騷擾的經歷。
讀書時,一位語文老師,自從她擔任課代表後,每日藉機給自己發一些曖昧的簡訊。在她堅決表示拒絕後,對方居然報復性地撤掉了自己的職務。
郭曉婷發現,受害者不只她一人,只因大多數人不敢反抗,導致數字還在增長。多方求助無果後,郭曉婷試圖向校方再次求助,換來的卻是該老師對她的各種公開侮辱與恐嚇,囂張至極。
最後結局該老師從樓梯上滾下去脊椎還是頸椎骨折,也算是惡人有惡報。
不“乖”的,敢於反抗的郭曉婷,免於壞人的騷擾,可更多“乖”的孩子,終究是不敢發聲,默默地承受傷害。
大家都一度以為訓練出一個“聽話”的孩子, 就會獲得他人的喜愛,卻不知聽話的孩子,亦會成為惡人的欺負目標。
有調查顯示,被欺凌的孩子大多是平時老師眼裡的“乖孩子”。他們從小被告知要順從,卻很少有人教他們,遇見惡人怎麼辦,怎麼保護自己呢?
正如郭曉婷說,面對猥瑣的敗德者,我們能做的:
“ 用敵意作為武器,絕不姑息。學會保護自己,適時求助,建立自我原則,敢於表達立場,這條路雖然漫長,卻也是唯一的路。”
不乖,不是不守規矩、而是不盲從、不屈服;
不乖,不是招惹是非,而是學會拒絕,有質疑和反抗精神,不輕易冒犯別人,但在別人冒犯自己時,也有勇氣反抗。
擁有自主意識、獨立意識,反抗意識,方是孩子在世界的立足之本。
誇孩子「真乖」「聽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山伯教育
03
不乖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李開復曾經談過對女兒的教育,他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今這個發展迅速的“後喻時代”,繼續要求孩子盲從,其思想會被侷限在了上一代的框架裡。
只有不屈服於父母的束縛,尋求自我,建設自我的孩子,才會尋找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吳季剛,一個臺灣的年輕的服裝設計師。
因為奧巴馬當選,他也跟著名聲大噪。當前在紐約的社交圈裡面,好多電影明星點名要他設計的衣服。
而同時火起來的,還有他那與眾不同的成長經歷。
吳季剛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作為一個男孩子,他也不喜歡變形金剛之類的,相反,他喜歡玩娃娃,他說,他媽媽,居然同意他,還買芭比娃娃給他。
紐約時報則稱,“世界上不缺奇才,缺乏的是容許他去玩芭比娃娃的媽媽!”
透過玩偶學會設計連衣裙式樣,後來因為奧巴馬伕人穿吳季剛設計的衣服,吳季剛一炮而紅!
試想一下如果吳季剛的媽媽強迫要求吳做一個聽話的,與他人一樣的乖孩子,那麼這個世界上也許會多出一個平常無奇的人,卻會少了一個光芒四射的設計師。
李開復曾說:
“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
而孩子“不乖”的過程,則恰恰是孩子開始獨立思考,變得獨立自主的過程。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做過一個實驗:
他對200名具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和沒有的孩子跟蹤調查到青年期。
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和判斷決策能力,而後者,只佔26%。
結果表明,那些有著逆反心理的孩子更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與創造力,未來也更成功。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思索,去探究,未來才有更大的創造力。
誇孩子「真乖」「聽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山伯教育
04
美國著名小說《無聲告白》中有一段話:“我們終其一生,就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他的路,每條路都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
對孩子來說,他們不需要做一個聽話的“乖孩子”,去迎合他人的期待,因為他們最終發現,這根本不是一條自己想走的路。
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不是讓孩子走上父母設定好的安全之路,而是讓他做自己,走一條獨一無二屬於自己的路。
如果“懂事”、“順從”、“聽話”是乖孩子的代名詞,那我更希望你是一個可以去生氣、去任性,有個性不隨大流的“壞”孩子,因為,那才是真實的你自己!
作者┃瑩雪
編輯┃丄學號
來源┃山伯教育-專注禮育養育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