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韓虹麗
是否還記得,小時候家長會時不時用雙手託著你的腋下,喊著“1、2、3、飛咯~”
“舉高高”這是一個幾乎每個孩子都玩過的遊戲,其實更確切地說是“被玩”的遊戲。很快,孩子會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然後就被“藝高人膽大”的家長接住。
隨著孩子身體上下翻飛,家長們收穫著高興。看著寶寶臉上的表情,似乎也很興奮,正是這樣的快樂,讓“舉高高”成為每個孩子的童年經歷。
殊不知,就是這樣一個看起快樂的瞬間,危險和傷害正悄悄逼近孩子。
“舉高高”遠比你想象中更危險,甚至致死
開啟網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搜尋了“舉高高”關鍵字,然而網頁上出現的並不是“快樂”、“開心”這類字眼,排列最靠前的居然是“嚴重損傷”、“ICU”不禁讓人為之一顫。
開啟最近的一條新聞,顯示10月10日,河南商丘,王先生在跟小兒子玩耍時,看孩子對頭頂的燈很感興趣,於是王先生就帶兒子玩起“舉高高”,不想一下沒接住,兒子竟被直接摔成腦損傷。
孩子被緊急送往醫院時已經無法自主呼吸,全靠呼吸機在維持,心跳只有每分鐘80次,治療過程中更是下達了三次病危通知書。醫生告訴夫妻倆,孩子情況十分兇險,想要恢復到以前不太可能。影片中,王先生非常悔恨,“我一輩子過不去這個坎,這輩子也不會原諒我自己。”孩子媽媽也哭著說:“後悔死了,我碰都不會讓他碰。”
在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神經外科門診,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甚至每天都有發生。“每天門診量大概50多個,其中大約有10多例是關於玩耍時兒童受外傷造成的。”神經外科主任王廣宇說,這其中情況較輕的就是皮外傷,恢復一段時間就好了,嚴重的會造成顱骨骨折、顱內出血甚至不可逆的損傷或死亡。
像新聞中王先生一家這樣的事件,也並不是第一次發生。
2019年,在廣東珠海,一名3歲的女娃因為家長舉高高,被吊扇擊打致頭皮流血,導致顱骨粉碎性骨折;
2018年,福建三明4個月大的女嬰同樣被親戚逗著玩“舉高高”的遊戲,卻不小心造成外傷,當時因失血過多造成休克,經過3小時搶救才轉危為安。
“小朋友頭比較重,發育也尚未完全,尤其是脖子較軟,扔拋的過程即使沒有摔傷,也非常容易導致脖子的損傷,或者晃動腦袋後導致的腦神經受損。”王廣宇說。
玩耍導致外傷,也可能留下後遺症
一般玩“舉高高”的寶寶大多處在0-3歲的時期,而這個時候的寶寶正處在快速發育的階段,他們身體的各個部位都還沒有發育完全,特別是頸部的肌肉特別的柔軟。
在嬰幼兒的全身重量中,腦部重量佔據了1/4,因此,當大人把孩子丟擲去之後,寶寶頭部的重量就需要頸椎來承擔,頸椎的壓力過大,就會容易受損。
在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神經外科的病房裡,住過不少因為玩耍導致受外傷的孩子,據悉,目前就有3例高空墜落導致外傷的孩子正在住院。
“一般情況較輕的不需要住院,住院的孩子大多情況比較嚴重。”王廣宇表示,高空墜落這類外傷嚴重可導致頭皮血腫、顱骨骨折、顱內出血、腦挫傷、腦梗塞甚至死亡。
除了被“舉高高”導致外傷的,神經外科還收治了諸如高樓墜落、沙發或床上墜落、滑梯、樓梯跌落、或讓玩具打傷等案例。
在某影片平臺上,定位鄭州的一條影片顯示,家長逗孩子“舉高高”導致孩子摔頭引發癲癇,每天發作四五次。同樣引發癲癇的還有一名3歲男童,因家長在一旁玩手機沒注意,孩子從滑梯栽下傷到頭部。“癲癇是顱內血腫的一種表現,外傷最嚴重的話會有生命危險,也會有遺留後遺症的可能,像肢體障礙、腦癱、智力受損、發育遲緩、學習障礙等。”王廣宇說,像這種情況還需長期做復健治療。
由於新生兒的大腦體積小於顱腦體積,而且是漂浮在腦脊髓液中的,在嬰兒被高拋、搖晃的時候容易出現碰撞、擠壓等情況,如果用力過猛,會導致腦組織移位,會有潛在的腦神經損傷。因此王廣宇建議不要和小於一歲的嬰兒玩這種高拋的遊戲,更不要用力搖晃孩子的腦袋,以免意外的發生。年紀稍大的小朋友在進行親子游戲中一定要樹立安全意識,旁邊做好防護是很重要的。
即使是用手推嬰兒車的時候,也儘量選擇地勢平坦的路面,如果地面不平顛簸的厲害也要注意,此外還要多注意給孩子的頸部進行保護,防止意外的發生。
年輕父母喜歡“惡搞”孩子,還收穫著高點贊量
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升級”當上父母,隨著年輕一代接觸事物和思維越來越新鮮,#年輕父母帶娃#這一話題曾頻繁上熱搜。
你是否也在網路上刷到過類似影片,父母扮鬼臉嚇孩子,做高難度翻轉動作….網友哈哈一笑的同時,往往這類影片還能收穫很高的點贊和評論,孩子彷彿變成了家長的“玩具”。有些家長或博主還會寫出類似“生孩子不玩還有什麼意義”這樣的梗。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網路上翻了翻關於“惡搞”小孩的影片,發現有在門框貼上透明膠帶故意絆孩子的;有敷面膜故意嚇唬孩子的;有把一個大雪球故意砸到孩子頭上的…這背後都蘊藏了巨大的風險,但評論中大部分網友卻哈哈一笑,很少有人會注意安全問題。
除了像舉高高這類日常生活中一些“稀鬆平常”的遊戲,還有很多遊戲也容易被父母們踩到雷區。
如“騎脖馬”、“快速轉圈圈”、“連體走路”、“拔蘿蔔”等。並不是說家長和孩子不能做親子游戲,而是在做親子游戲的時候一定要做好萬全的防護。不僅父母要樹立保護意識,也要謹防周圍的人對孩子如此“下手”。
“前兩天還有一個病例,孩子在高臺上玩,結果颳了一陣大風,將孩子吹了下來,將近一層樓的高度。”除了日常遊戲互動受到外傷以外,王廣宇的門診上還有很多因家長粗心造成的不良後果。“還有鞋子比較滑,一腳沒踩好,奶奶抱著孩子在樓梯上跌落下來。”
一定要呼籲家長規避風險,王廣宇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說道,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防護,如傢俱稜角包一下、在孩子活動區別的地面鋪上較軟的墊子,做親子游戲的時候一定要樹立安全意識,家裡能入口的小物品或危險物品不要放到孩子能觸及的區域,更不要讓年紀小的孩子一個人獨自玩耍。
天氣轉冷,馬上到供暖季,家裡燒熱水的次數也會增多,每年醫院門診孩子被燙傷的情況常有發生,在此提醒廣大家長做好防護。
“如果孩子不慎發生外傷,首先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出現抽動、昏迷、精神恍惚那應立即撥打120,若區域性出現包塊、出現嘔吐、嗜睡、興奮煩躁等反常現象那應儘快送醫檢查。”王廣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