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一年一度的手機新品釋出如約而至,但卻讓部分滿懷期待的果粉失望而歸。
總體而言,iphone13除了螢幕重新整理率、晶片、顏色等一些“細小”區別外,可以說相較上一代肉眼難辨,最大的亮點反倒可能是價格上的變動。
手機更新換代日益乏善可陳,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結於高頻的新機研發。
絕大多數手機制造商都認為,產品越快上市越能給企業帶來更多利益,佔領更多市場。於是手機企業千方百計縮短產品開發時間,讓產品提前上市以追求短期利益。
為了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手機企業推出新產品的種類越來越多,推出新產品的速率越來越快。同時企業間的惡性競爭也促使製造商不斷縮短各自產品的生命週期。
然而,為何在手機更新快、差異小的背景下,依舊擋不住換機的熱潮?
一方面,手機的功能和使用已經遠超“聯絡”的概念,而隨著手機應用的日新月異,人們對於手機的使用頻率也愈發增高。可以說,現在大部分人出門可以不帶任何東西,但不可以不帶手機。
另一方面,手機早已是社交場合對映身份的標籤,品牌、型號、款式的不同都在彰顯不同的身份和形象。在這樣的趨勢下,消費者有換手機的慾望,商家就更有研發的動力,兩者“一拍即合”。
而究其根本,從某種程度上,智慧手機之所以備受追捧也是產業鏈自我發展、自我延伸的內在需求,即軟硬相容態勢,表現為做硬體的企業開始向軟體業滲透,以及做軟體的向硬體延伸。
由硬變軟最為典型的即蘋果公司,本是硬體企業,硬是開發出自己的軟體平臺,並將兩者完美結合,獨霸一方。由軟趨硬的,谷歌則是代表。開發安卓系統的谷歌,過去多依靠其他硬體廠商,現也開始自己生產部分終端。又如一貫死守軟體開發的微軟,也推出了搭載WINDOWS系統的平板電腦和智慧手機,期望以硬體帶動軟體的橫向突圍。
而從長遠來看,在技術創新之下,未來網際網路的新形態或將顛覆手機行業,從而帶來商業模式的背景性變化,掀開手機革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