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期間,德國一水泥廠老闆沃特法在廠裡視察時,無意間聽到工人們討論說,在婆羅洲與蘇門答臘之間有沉沒於海底的古代珍寶。
沃特法從中嗅到了商機,商人的直覺告訴他,循著這個傳聞說不定真能找到價值連城的寶藏,於是從1996年開始,沃特法便積極著手準備進行海底寶物的打撈,夢想借此大賺一筆。
事實證明,沃特法的直覺是正確的,1998年時沃特法和他的打撈團隊成功在勿里洞島海域發現一艘滿載珍貴文物的沉船,沃特法將其命名為“黑石號”,經考證,這些文物大多系我國唐代時期珍寶。
沃特法團隊發現黑石號一事為我國知悉後,立即引發了高度關注,根據國際法則,沃特法團隊打撈出的這艘唐代沉船理應歸還中國,可沃特法不僅沒有將該船歸還中國,反而獅子大開口,將整船連同寶藏提價4000萬美元打包出售!
面對沃特法開出的“天價”,我國各家博物館紛紛“炸了鍋”,沃特法團隊所打撈出的這艘“黑石號”唐代沉船,最終將何去何從呢?我們今天的故事要先從公元九世紀初開始說起。
沉沒千年的唐代商船
我們先來簡要介紹一下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黑石號”。
早在公元九世紀初,我國便已經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開始頻繁地對外通商,一艘艘滿載珍寶的商船揚帆起航,“黑石號”正是由中國港駛向中東、羅馬一帶的商船之一。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7世紀時期,住在波斯灣地區的阿拉伯人,便已經開始駕駛商船,遠渡重洋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易,唐朝時期,我國物產豐盈堪稱世界之最,因此,我國成為了阿拉伯人的主要交易物件之一。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阿拉伯商人往來我國進行通商也越來越頻繁,許多商船運載阿拉伯人本土的商品前來我國出售,也有阿拉伯商人前來我國進口商品回國販賣,阿拉伯人派遣來到我國的商船數量越來越多,“黑石號”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這艘滿載商人希望的“黑石號”,這次出行並非一帆風順,“黑石號”在行徑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域時,狂狼亂波掀翻了“黑石號”滿載的海上絲綢之路夢,“黑石號”上的船員們連同滿船的珍寶一齊沉入了海底。
在海底沉睡了千年以後,1998年黑石號才重新被沃特法團隊發現,發現併成功打撈上“黑石號”的過程也頗曲折。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期間,德國一水泥廠老闆沃特法,在聽到廠裡的印尼工人討論婆羅洲與蘇門答臘島嶼之間有沉沒的古代珍寶一事時,欣然規往,商人的直覺告訴他,如果能成功將這批沉沒的寶藏打撈出來,自己一定能借此機會大賺一筆。
這在如今的我們看來,茫茫大海中打撈一條沉船何其不易,但這對沃特法來說,打撈可能價值連城的“海底珍寶”,風險與收益並存,沃特法可不想這批價值連城的寶物白白從自己面前溜走。
其實這也和當時的時代環境有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期間,包括水泥廠在內的許多基礎工業廠,其收益幾乎已趨飽和,且由於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打撈海底沉船也並非像往常一樣如同“天方夜譚”,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因打撈海底沉船而一夜暴富的新聞迭出,沃特法也覺得要“賭一把”。
然而,打撈海底沉船雖只是短短几字,實際執行起來將面對的是重重困難,首先打撈沉船本身的困難自不用說,其次,就算真打撈出了海底沉船,其歸屬權的界定也是極大的問題,許多想憑藉打撈海底珍寶走上暴富之路的人,便是因為打撈出的寶物其歸屬權的糾紛而最終變得一無所有。
然而沃特法卻不管這些,他聘請了專業的海底打撈團隊,與印度尼西亞政府簽訂了所打撈寶物由兩者共同分享的協議之後,便開始著手準備進行打撈工作。
1996年時,沃特法帶著打撈團隊,與印尼工人一起前往了那片“埋藏珍寶的海域”,在進行了初步探查之後,沃特法打撈團隊的打撈海底珍寶工作便開始了。
歷時一年的探查與打撈,沃特法團隊在1997年時率先發現了明代鷹潭號沉船,這一發現令沃特法精神大振,在同一時期僅一年便發現海底沉船,這在當時打撈海底沉船的隊伍中是想當幸運的。
然而,當沃特法打撈團隊成功將鷹潭號上的寶物打撈並整理後,他們發現鷹潭號上打撈出的文物大多隻是一些普通瓷器,其整體價值並不高,沃特法並未對此感到氣餒,而是很快便籌措準備進行下一步的打撈工作。
1998年時,沃特法打撈隊發現了明代巴考號沉船,時隔一年不到再獲一船,沃特法打撈隊隊員們顧不上興奮,而是很快進行起了文物打撈和整理工作。
這次從巴考號上打撈出來的寶物,其價值遠超鷹潭號,幾十件珍貴瓷器、金器等寶物時隔數百年後再次重現在世人眼前,沃特法對此感到十分興奮。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沃特法會就此收手時,沃特法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撈!繼續撈!海底一定還有寶物!”
於是沃特法打撈隊伍很快便進行起了第三波打撈,而這次打撈的結果,將令世界為之震驚!
就在打撈上巴考號的同年,1998年8月,一名沃特法打撈隊的勘探隊員激動地說:“我們發現了!就在勿里洞島海域附近,有一艘載滿大量珍寶的沉船!”
這一訊息令沃特法的打撈隊精神一振,他們迅速制定了打撈方案,並於9月開始了正式的打撈工作。
因為第三艘沉船是在勿裡洞外海海域一塊黑色大礁石附近發現的,因此,沃特法打撈隊將之命名為”BatuHitam”號,中文意譯過來便是“黑石號”。
由於“黑石號”的沉沒位置比較刁鑽,附近礁石叢生,這給打撈隊打撈黑石號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黑石號的打撈工作整整持續了十個月,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整體打撈工作在1999年6月基本宣告完成。
珍寶現世
沃特法打撈隊這次打撈出的文物數量和質量遠超所有人想象,僅從黑石號沉船中出水的瓷製品數量就已多達67000多件,這些瓷製品絕大多數是中國陶瓷,此外,還出水了許多金銀製品,黑石號出水文物儲存相對完整,且製作想當精美,足稱價值連城。
經過專家對“黑石號”上文物進行的年份鑑定後,大致可以確定黑石號系唐代中葉時期,由唐派遣至阿拉伯文明領域進行商業交易的商船,根據對“黑石號”本身及船上文物年代考證,黑石號沉沒時間大致確定在九世紀的上半葉。
在黑石號成功被打撈上來以後,國外的科學家們很快便對其展開了科學分析,黑石號系一艘用西非木材和繩索“縫製”而成的阿拉伯船,船隻整體儲存完整,只在底部破了一個大洞,據推測應為觸礁所致。
“黑石號”內文物儲存完整,科學家分析稱,當初“黑石號”沉沒至海底時,由於觸底時海床的構成物質是粘土,因此黑石號得以以半掩埋的形式儲存,海底的粘土被“黑石號”巨大的質量激起而形成了保護層,也一定程度上使得“黑石號”上層免受海水的侵蝕。
同時,“黑石號”裝載的貨物也大多存放於專門燒製的“大堆”中,這在很大程度上也保護了黑石號上的陶瓷器及金銀器免受海水侵蝕,幾項因素疊加,“黑石號”上的文物才得以儲存完整。
關於“黑石號”上文物的整理工作,大體可見於2004年4月發表於英國《獨立報》上一篇長篇文章《1200年錢的沉船寶藏告訴你一個未被接觸過的中國》之中,該文章記載了沃特法發現並打撈了黑石號的傳奇故事,並簡述了“黑石號”所蘊含的文物價值。
據該篇文章所述,沃特法先後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出了三艘古代沉船,其中,以“黑石號”的文物數量與價值最高,從“黑石號”上打撈出的文物陶瓷製品數量多達67000餘件,其中百分之九十八是中國陶瓷,這其中,長沙窯瓷佔據了出水瓷器的絕大多數,其數量多達56500餘件,這顛覆了我國陶瓷界對長沙窯瓷的認知。
這批出水的長沙窯,其制式五花八門,碗、杯、盤、盒等等制式應有盡有,且製作工藝十分精良,在我國陶瓷界的固有認知裡,長沙窯鮮出精品,黑石號出水的長沙窯顯然是顛覆了我國陶瓷界的固有認知的。
這批長沙窯中,許多瓷器上銘刻了表徵意義的銘文,如一件瓷碗的碗心上寫有“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的銘文,而有的瓷碗碗心則繪有“安拉”的圖樣,不僅如此,在一些瓷碗碗心還曾發現“茶盞子”三字,顯然是以用途而繪製的銘文,有的乾脆直接銘以“湖南道草市石諸孟子有名樊家記”,帶有十足的廣告意味。
這些長沙窯瓷的發現極大程度顛覆了人們對長沙窯瓷的認知,也證實了長沙窯瓷確曾遠銷海外這一歷史事實,為我國陶瓷界研究長沙窯瓷帶來了新的動力。
此外,與數量眾多的瓷器一同出水的還有10件金器、24件銀器、以及30件銅鏡,在這些銅鏡之中,竟還發現了由皇室專用的“江心鏡”,要知道當時,江心鏡還只存在於古籍的描述中,我國的博物館藏並無實物,江心鏡的發現無疑填補了這部分空白。
此外,沃特法團隊還在黑石號中發現了玻璃瓶、漆盤、象牙雙陸等製品,這對當時研究唐代手工業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在2002年上海舉辦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南京博物院的張浦生先生曾就“黑石號”的問世表示感嘆:“‘黑石號’是個罕見的寶庫,其中的寶藏內涵豐富,數量龐大,且儲存十分完整。”足見我國文物界對“黑石號”的評價之高。
“黑石號”引發的風波
沃特法成功打撈出“黑石號”上的珍貴文物,加上此前其團隊所打撈上的“鷹潭號”以及“巴考號”沉船,沃特法此時可謂是坐擁了價值數百萬的文物財富,然而,此時的沃特法卻並不能將這筆財富變現,在他面前還橫亙著兩道難題。
我們之前已經提到過,沃特法在婆羅洲與蘇門答臘島嶼之間海域進行打撈,是和印度尼西亞政府簽署過協議的,當時協議規定:打撈出的文物由二者(沃特法和印度尼西亞政府)所共享,也就是說,沃特法想要出售這批出水寶物,就必須要徵得印度尼西亞政府的同意。
沃特法本來考慮過將這批珍寶分開來進行拍賣,但這一提議被印度尼西亞政府否決了。
之後,沃特法曾嘗試與印度尼西亞政府討論文物分配問題,卻終因利益訴求不一致而導致分配問題的討論遲遲沒有結果,這也使得沃特法所打撈出的文物遲遲沒有向世界公開,在2002年之前,“黑石號”的發現還掩藏在沃特法與印度尼西亞政府的談判桌上。
該如何與印尼政府共同分享這批文物呢?這是沃特法面臨的第一個難題,而第二個難題是,當這批文物最終面世的時候,該如何處理其文化層面的歸屬問題呢?
我們先前已經提到過,黑石號是唐朝派遣往阿拉伯文明通商的商船,其上所載的文物絕大多數也生產與唐朝,根據國際法則,若從海底打撈出珍貴文物,能明確追索到其原主的後代的話,那麼打撈上來的文物應歸還於原主的後代。
也就是說,這批文物一經面世,則我國方面勢必會要求沃特法歸還文物,對此,沃特法又該怎麼辦呢?
由於與印度尼西亞政府商討文物分配問題久久未果,且整理文物耗費了巨量時間的原因,直到2002年,我國才得以獲悉關於“黑石號”及其出水文物的簡況,此事立刻引起了我國的高度關注。
正如前文所述,一開始我國國內確實有要求沃特法歸還黑石號文物的呼聲,但由於出水文物數量眾多且年代久遠,許多文物只能確定是唐代製品,再具體則難以追溯,再加上打撈這批珍貴文物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因此沃特法公司拒絕將這批文物歸還中國。
此後,我國揚州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以及湖南博物館等文博單位曾先後向沃特法表示購買意願,對此,沃特法“獅子大開口”:“黑石號”出水寶物整體要價四千萬美元,且買家一定要整體購買!
那時候,四千萬美元摺合人民幣大約在2.5億元人民幣左右,這在當時可謂是“天價”了,我國那時候一整年撥給全國博物館的錢加起來也才十億元,可沒有哪家博物館能一口氣拿出這筆鉅款。
因此,面對沃特法提出的“天價”,我國博物館只好選擇放棄,從後,新加坡“聖淘沙”機構先是向沃特法購買了“黑石號”文物數年的展覽權,在此期間內,“聖淘沙”機構進行多方籌資,最終以3000萬美元的價格將黑石號整體購入,黑石號文物寶藏最終花落新加坡,我國遺憾與黑石號寶藏失之交臂。
巡洋千載終回國
雖然“黑石號”最終未能被我國博物館購入足可謂是一件“憾事”,但其最終還是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在了中國人的面前。
在經過長達近十年的發掘整理工作後,2011年春節期間,“黑石號”文物首次在新加坡海灣藝術與科學博物館首次展出,這批文物首次展出便獲得了巨大反響,人們無不為這批文物的精美瑰麗而大加讚歎。
在我國與新加坡政府的不斷協商下,在2020年中新建交30週年之際,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甄選出了“黑石號”文物珍品共168件,置於上海博物館進行展覽,這是黑石號文物珍品第一次大規模在我國進行展出,訊息一出,群情歡動,人們無不想一睹“黑石號”出水文物的尊容。
2020年9月15日,在上海博物館的門口,一條巨大的豎幅迎風搖動,其上用金黃色筆觸寫就的“寶曆風物”四個大字格外醒目,這一天,上海博物館《寶曆風物——黑石號出水文物珍品展》開展,這一天並非節假日,但觀眾們還是源源不斷湧入博物館中,想一睹離散千年的“黑石號”文物風采。
這次會展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結束,會展期間,觀眾好評絡繹不絕,“黑石號”流落一千三百多年之後,最終還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回到了祖國,展出結束後,人們對這場“寶曆風物”黑石號珍品展回味無窮,相信在不久後的將來,我國能與新加坡博物館再度合作,讓國人有機會能更多地欣賞“黑石號”流落在外的文物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