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伴隨著陣陣駝鈴聲,來自西域的胡人牽著駱駝,將珍稀之物沿著絲綢之路運到長安。長安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在西市和東市裡有著來自羅馬、波斯、日本等各個國家的生意人,少男少女們盡情挑選著自己的心愛之物,一幅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畫卷。
大唐盛世,國都長安,是連線歐洲、亞洲、非洲的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繁華的東方國際大都市。
古往今來,多少人魂牽夢縈著唐代盛世,而陝西曆史博物館,就成了他們回望歷史的首選之地。但最近,由於疫情原因,大家無法親自前往西安參觀,不過還好,由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陝西曆史博物館主辦的“回望長安——陝西唐代文物精華展”可以滿足大家的願望。
唐代長安有多大多輝煌?
這張復原圖為你揭秘盛唐國際大都市
唐代的長安城有多輝煌?或許可以從出土的文物中窺見一二。
文物搶先看:
蓮花紋瓦當:來自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蓮花紋瓦當,整體呈圓形,是中國古代建築覆蓋在簷頭的一種遮擋,上面的蓮花圖案,預示著“吉祥如意”的意思。
蓮花紋瓦當
鎏金銅輔首:來自西安博物院的鎏金銅輔首通常安裝在大門上,是用於敲門的門環。仔細觀看,其中紋路是椒圖。傳說椒圖性格自卑內向,最不喜歡被人打擾,也最討厭陌生人進入家裡,所以將椒圖的紋飾印在大門上,有著“守護一家安寧”的意思。
鎏金銅輔首
揭秘:每一個建築構件都是時代的見證
陝西西安是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無論是秦漢還是隋唐,它一直都站在歷史的最前端,是見證了中國最波瀾壯闊的時代的國際大都市。
尤其到了唐代,唐都長安成為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繁華的大都市,也是連線歐洲、亞洲、非洲的絲綢之路的起點,吸引著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人們前來追逐夢想……
在開放包容、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浸潤下,長安人的生活多姿多彩,琳琅的用品、曼妙的樂舞、喧騰的百戲,將多元文化和諧統一地呈現出來,展現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活畫卷。
在“回望長安——陝西唐代文物精華展”上,集結了陝西省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乾陵博物館、西安市長安博物館、寶雞市鳳翔區博物館、昭陵博物館和法門寺博物館7家博物館,以及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的120餘件(套)唐代珍藏,從飲食、起居、服飾、裝飾、娛樂活動、宗教、絲路交流等角度,盡情展現了大唐盛世的萬千氣象,真實講述了唐都長安的日常生活。
走進展廳,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講解員方佳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隋唐末年,天下群雄並起,在山西起兵的李淵在各路豪強中勝出,他廢掉隋恭帝,建立了大唐王朝,定都長安。其中,“長安”有著長久平安的美好寓意。
那時的長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偏南,自然條件優渥。總面積達84平方公里,規模宏偉,結構整齊,其佈局規劃最大的特點是平面設計上的中軸朱雀大街對稱。北部中央是宮城和皇城。宮城是皇帝起居、聽政和朝見群臣之所。皇城內分佈著社稷壇、太廟和中央高階官署;宮城和皇城以外是裡坊區,11條南北向大街和14條東西向大街將外廓城劃分成棋盤式格局,其間佈列108坊和東、西兩市,每一個坊之間都有縱橫交錯的街道相通,連線著千家萬戶。
唐長安城平面圖
在其鼎盛時期,城內共居住著上百萬人口,其中不乏大量外國人、商賈、使團、僧侶、留學生等。作為中國裡坊制封閉式城市的典範,長安對當時東亞及中國後世都城的建設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展廳內,紅星新聞記者看到一幅大明宮復原圖。大明宮是唐長安城內三座宮殿群(另兩座為太極宮和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龍朔三年(663年),唐高宗遷入大明宮聽政,由此大明宮取代太極宮成為唐代主要的朝會場所。方佳這樣形容大明宮的繁盛,“佔地面積相當於3個凡爾賽宮、4個紫禁城、15個白金漢宮,這些建築構件其實都是它曾經輝煌的一個見證”。
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
唐朝人喝茶有啥講究?
加了鹽的茶你喝過嗎?
你知道嗎?唐代喝茶,需要加鹽!
文物搶先看:
盤絲座葵口素面小銀鹽臺:來自法門寺博物館的盤絲座葵口素面小銀鹽臺,有6.5釐米高。方佳表示,這一文物是當時喝茶時用於放鹽的鹽臺。
盤絲座葵口素面小銀鹽臺
銀則:在盤絲座葵口素面小銀鹽臺旁邊,有一件來自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銀則,銀則也是銀勺。
銀則
揭秘:唐朝人喝茶,一定會加一點鹽
唐人喝茶很講究,煮多少水,就會放多少茶,銀勺便是舀茶的工具。
為啥喝茶要加鹽呢?方佳表示,唐代以前,喝茶不光會放茶葉,還會新增蔥、橘子皮、薄荷葉等輔材。“但唐代茶聖陸羽就說這樣喝茶很不好,因為要放那麼多輔材進去,不僅沒有茶香,而且感覺像是在喝陰溝裡的髒水,所以從此以後中國飲茶就有了很大的一個變化。”
據瞭解,那時的人們飲茶,首先會將茶葉做成茶餅和茶團,喝茶時,取出一塊放在火上稍微烤一下,再將烤過的茶葉碾碎,把最細的茶末放到茶鍋的沸水中煮,“雖然不再放姜蔥橘子皮了,但是他們一定會加鹽”。
唐代人的生活有多精緻呢?銀碗銀勺是富人們生活的標配。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銀箸在展館內熠熠生輝,銀箸便是筷子,古裝片中用銀箸試毒的橋段在歷史中真實存在過。
銀箸、銀勺
女扮男裝、頭戴假髮是啥操作?
唐朝人的時尚超乎你想象
經濟富庶、手工業發達的唐朝,其服飾和妝飾藝術都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
文物搶先看:
彩繪假髻女俑:高10.5釐米的彩繪假髻女俑,戴著假髮。
彩繪假髻女俑
彩繪男裝女俑:來自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彩繪男裝女俑“女扮男裝”。
彩繪男裝女俑
揭秘:雲想衣裳花想容,唐代女性在穿衣打扮上非常自由
展廳內,一件高10.5釐米的彩繪假髻女俑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方佳說:“這是戴著假髮的女子。”她說, 古人對頭髮的打理很重視,唐代女子的髮飾有10多種,且在唐代已經開始流行假髮,同時,這種假髮有的拿真人頭髮製作,也有的用絲、麻製作而成,“所以當時有‘借頭’的說法,也就是‘假髮’”。
據瞭解,追求時尚的唐代女性,在妝飾上著力頗多。唐代女性的面部化妝特殊,以翠眉與暈眉、額黃、花鈿、妝靨、斜紅最具特色;髮式頗多且有著不斷變換的時尚流行,已知的髮髻名稱就有二十餘種,並流行假髻;首飾則包括頭飾、耳飾、項飾、手飾等,多以玉石琢磨、金銀打造、寶石鑲嵌而成,工藝精湛,滿目琳琅。
不同髮髻的女性人俑
來自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彩繪男裝女俑則呈現出一種“女扮男裝”的穿衣流行趨勢。男裝女俑上,她們穿著上衣下裳的袍服,這是唐代男子的主要常服,不過從其身形、姿態以及腰身的扭擺上,可以看出其為女性。方佳解釋道,唐代的社會環境相對寬鬆、自由,女性敢於大膽追求服飾的自然美,敢於打破“男女不通服”的傳統禮法限制。
穿著不用服飾的唐代女性人俑
唐代服飾特色鮮明,質地、款式、色彩、圖案等豐富多樣,而女性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對美的大膽追求,又促成了妝飾文化的異彩紛呈。唐朝以其並蓄古今、博採中外的寬大胸懷,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又對外來服飾藝術廣為吸收,使得這一時期的服飾呈現出多元包容、雍容大度、百美競呈的特點,從而發展出 “雲想衣裳花想容”這樣極富浪漫主義氣息的服飾文化。
其實,在“回望長安——陝西唐代文物精華展”中,還有很多文物值得細細品味。在成都的小夥伴,可以相約一起到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看看哦。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曾琦 攝影報道
編輯| 李學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