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02年至1904年,德國建築學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以東亞地區駐防旅建築監察員的身份,被德國政府派遣到中國,對中國古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06年8月,時年33歲的柏石曼成為德國駐北京公使館官方科學顧問,耗時三年對中國進行全面考察,走遍晚清中國的十二個行省,行程萬里,拍攝了大量的中國古建築與景觀,此後他撰寫多部相關著作,圖遊華夏網以其原版照片,按照拍攝地域與時間進行歸集解讀,與喜愛歷史的讀者朋友們共同研究。
第23篇行程
柏石曼將其三年的行程在當時的中國地圖上逐一標明,從1906年秋到1909年,沿著直隸、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幾乎走遍了中國。
本篇為1908年秋,柏石曼從湖南衡陽前往廣西桂林、平樂所拍攝的照片,上圖為1905年的廣西省地圖(藍線為柏石曼的行程路線)。
一、前往桂林途中
1、柏石曼在前往桂林的途中,拍攝了官道中間的一處牌坊風光,不過他並未載明具體的地域。
2、柏石曼在前往桂林的途中,來到了官道旁,拍攝了休息中的隨行隊伍,前方是挑夫挑著行李,後方跟著幾頂轎子。
3、柏石曼發現了路旁的一處精緻的祭祀臺,從其形制看很可能是土地廟。
4、路旁的一處豪華墳塋引起了柏石曼的興趣,他駐足拍攝了這張照片。
5、柏石曼看到墓碑的石刻極富藝術感,便走到碑前拍攝了細節照片,碑上雕刻了很多文字。
二、桂林境內
6、當柏石曼來到了廣西的省會桂林府,他認為這裡堪稱世界上風景最秀麗的地方之一,到處可見一座座圓錐形小山,彷彿是金字塔一樣。
7、柏石曼站在城內的高處,俯拍桂林府的全貌,整個城市坐落在一片平原之上,群山是一座座孤峰,連綿不絕直至遠方。
8、柏石曼往另一個方向拍攝的城內風光,灕江之水在群峰之間流淌,城內的建築,緊挨在一起,古城的最美瞬間就此定格。
9、柏石曼來到了桂林七星山的小東江畔,他拍攝的這座古石橋就是花橋,此橋最早建於宋代,初名為嘉熙橋,只有四孔,後被洪水沖垮,明朝景泰年間重建為石墩木橋,然後又遭損毀,到明朝嘉靖年間改為石橋,旁邊另外修建旱橋以實現分洪的目的,建成之後的石橋周邊開滿了鮮花,簇擁之下的石橋彷彿在花中,便被稱為花橋至今。
10、灕江城內的山水風光,城內有一處湖面,水面極為清澈,如同一面鏡子,湖畔的建築與遠處的象鼻山倒映在水中。
11、柏石曼對桂林的象鼻山印象深刻,他在回憶中提到這座位於桂林城東南方向的巨巖,形如大象,其頭上建有一座風水寶塔,而象鼻子則低垂至江中,好像正在吸著水,照片中的江面漂浮著很多竹排。
12、桂林府的天后宮,這裡也是福州會館的所在,是信仰媽祖的福建商人聚會議事場所,照片右側還有一座亭閣。
13、柏石曼來到了桂林的開元寺內,拍攝了舍利塔的照片,寺廟建於隋唐年間,原塔為七級佛塔,存放了建塔的保藏和尚舍利子,佛塔在歲月的風雨中倒塌,明朝洪武年間改建成照片中的模樣。
三、平樂境內
14、柏石曼離開桂林,乘船前往平樂途中,他在桂江上拍攝的山水風光。
15、柏石曼在桂江的某處碼頭,他在高處往下俯拍,岸邊停靠著大小不一的舟船,從那時的照片看,兩岸的山上植被稀落並無茂盛之狀。
16、柏石曼抵達平樂縣城,特地來到了粵東會館,這座廣東人的聚會之所,始建於於明朝萬曆年間,在清朝順治、雍正年間重修,咸豐年間毀於戰火,照片中為同治年間修復,會館的大柵欄前,堆放了捆紮好的柴火,賣主正等著顧客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