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跋涉心向陽
——寫在父親誕辰100週年前夕(之一)
作者 李佩山
我的父親是個農民,生於1921年11月7日,與中國共產黨同歲。伴隨著黨的發展壯大和新中國的建立,他一路艱難跋涉,始終心向陽光,命運發生了根本改變。他是我國億萬農民的一個縮影。在慶祝中國共產黨誕辰100週歲的日子裡,我不禁回首父親人生中的點點滴滴,以更好地學黨史、頌黨恩、跟黨走,亦寄託我對父親無盡的哀思。
手藝助他渡難關
父親小時候,家境非常貧寒,整天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肚的生活,根本上不起學,可他內心卻充滿了對文化知識的好奇與渴望。碰見富人家的孩子到學堂上課,他也很想去學。於是,他就利用撿柴、拾糞的間隙,悄悄地蹲在窗外聽,扒在窗戶上看。久而久之,他也能漸漸地摸索著看書了。遇到不認識的字、看不懂的地方,他就找機會向有學問的人請教。
在生存異常艱難、飢寒交迫的歲月裡,父親不僅自己從未放棄對文化知識的學習,而且更為不易的是他費盡千辛萬苦,供應包括我在內的五個子女最低也上到中學畢業,其中兩個上了大學,這讓我們受益無窮。有人曾當面問我父親:“這些年,您是怎麼從苦難中掙扎過來的?”
“是手藝幫我渡過了艱難歲月。”父親深有感觸地說,“人活在世上,要生存發展,至少要有一技之長!”父親是個木匠,會做桌椅板凳和嫁妝等傢俱,還會加工木製門窗和梁、檁條、椽子,合成棺材等,尤其是農戶家用風箱,是他的強項。同樣的木料,他做出來的風箱,不僅美觀光亮,而且風大輕便,結實耐用。
有時大塊木料不夠用,父親出於無奈,就把一些粗壯的泡桐樹枝和樹根解成條板,然後刨直、刨平、刨光、對位,用竹籤穿、皮膠黏,再用繩子捆,烤火定型,打蠟拋光,精心製作,做出來的風箱也一樣好看實用,一點也看不出接縫,敲打風箱發出的是整體圓音,而不是分杈聲。
在我的記憶裡,父親加工風箱時是那樣精細,那樣全神貫注,那樣獨具匠心。他賣出去的風箱,就像是他心愛的藝術作品,代表著他的水平、責任和良心,決不允許有半點瑕疵。久而久之,不僅親友願用父親做的風箱,而且三里五莊、十里八鄉的農戶,也慕名前來訂製。
每逢村裡村外,鄉里鄉親誰家修房蓋屋、婚喪嫁娶等需要幫忙時,父親總是有求必應,放下自家的活,二話不說,隨叫隨到,發揮他的一技之長。不論家裡事情再多、再忙,他從未推辭過一回,且不講吃喝,不圖報酬,連天加夜,無怨無悔。
在人民公社時期,集體成立了木業社,父親被選去當木匠老師。靠木工技能養活著全家的父親,看到有的年輕人沒技術,家裡生活特別困難,就想伸手幫他們一把。於是,父親就先後收他們為徒弟,手把手地教會了他們一些木工技術。包括本村本家族、外村外姓的,足有10人之多。甚至,父親在用舊車拉著工具、材料和行李,走村串戶維修風箱等傢俱謀生期間,還收下一位外出討飯的小夥為徒。
他叫蘇國強,是蘭考縣壩頭鄉人,在東明縣農村,父親遇見他和其母親逃飯,20多歲還沒找到物件。“你光靠要飯不行,跟我學木工手藝吧!”“謝謝大伯!”就這樣,他成為我父親收下的又一位徒弟。徒弟們跟著父親大都學有所成,為渡過艱難時期發揮了作用。逢年過節,不少徒弟懷著感恩之心,前來看望父親。
我們村有一對宗家哥嫂,對我父親非常理解和尊重。一次,我專程前去看望年邁的他們。嫂子當著丈夫和兒女們的面感激地說:“俺倆口一輩子也忘不了國保(父親大名)叔,是他在俺生活最難時,親手教會你哥木匠手藝,緩解了家裡的困境,不然七個子女不要說上學、上大學,參軍、當國家幹部,就是能把他們養活、拉扯大也難上加難啊!”
那麼,父親這個木匠是跟誰學的呢?我曾問父親,他講:“與其說跟人學,倒不如說是自學或者說是被苦難逼出來的。”那是1933年初春的一天傍晚,從一大早就出門拾柴、拾糞的父親回到家裡,看見奶奶正抽泣著,一個勁地抹眼淚。“娘,你怎麼哭了?”“咱借的大床,人家自己要用,剛才拉回去了,今晚我們只得睡在涼地上。”
“娘,別哭,我給您做一張新大床。”“你做?你會做?你拿什麼做?”
“咱住的屋山東頭不是有一棵榆樹嗎?”
一週後,一張嶄新的榆木大床,就讓奶奶鋪上了。那天,奶奶扶著新床競激動得流淚。那年,父親12歲。他借來工具,從刨樹、分解到製作,憑著一腔熱情,憑著看過木匠做床的記憶,憑著用心琢磨、親手摸索,就完成了做床的全過程。
這張床,已歷經了四代人、整整88年,至今沒有變形,還放在蘭考我老家的堂屋裡。看到這張床,我彷彿就想起了爭強好勝的父親!
原本在我們村,有一家孔氏兄弟,開了一個木匠鋪,由於人好技術也好,生意還算湊合。遇到颳風下雨天,10餘歲的父親就跑去看,見兩位大伯忙不過來時,就湊過去當幫手。時間長了,潛移默化,心領神會,他便漸漸懂得了一些木工技術,也由此產生了當木匠的念頭……
窮日子難熬。就在做好那張床不久的一天晚上,父親對奶奶說:“娘,我想到外地再學門手藝。”“你去吧,出外要小心,別惹事。”父親“嗯”了一聲,隨後便跟著同村幾個都比他年長的外姓人,來到山東省定陶縣城附近的一家香菸作坊,學習製作香菸。
父親初來乍到,一切從頭學起,每天早起晚睡,幹活搶在前面,吃飯排在後頭,勤學好問,留心觀察,很快便掌握了香菸加工的一些基本技能,給東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後來,由於香菸銷路不佳,生意不好做,要壓減人員,東家出於情面,去留一時不好決定,就讓大夥都回家了。
不過在這之前,東家主人悄悄告訴父親:“過幾天你再回來,繼續在這兒做香菸。”這一來,父親又幹了好幾年,完整地學會了香菸手工製作的全套技術。他不僅菸絲切得細,香料拌得勻,而且紙張卷得緊,漿糊黏得牢,包裝也更平展。這既為父親日後返鄉手工製作香菸創造了條件,亦為開張木匠攤子,培養眾多徒弟,更好地養家餬口,渡過生活難關打下了點滴的基礎。
作者李佩山
李佩山簡介 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特約研究員、中企聯企業管理諮詢山東專家組成員,曾任中國鐵道建築報記者、記者站站長,中鐵十四局集團黨委宣傳部部長和《人民日報》特約撰稿人,先後有3900多篇計460餘萬字的作品被中央和地方及行業媒體發表。其中,160多篇獲獎或被人民出版社、新華出版社和中國鐵道出版社等選入書中。出版新聞專著《忠誠的人生》。榮獲中國新聞獎、首屆“全國鐵路百優新聞工作者”、首屆和第二屆“山東省優秀青年記者”、第三屆“山東省十佳記者”和“山東省十大傑出職工”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