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的名聲,是拒禮最好的名片。《昨非庵日纂》一書,記載了很多廉潔之士的故事,值得黨員幹部對照學習。
明代清官楊繼宗曾做嘉興知府。離任那天,張寧送他說:“楊伯起以清白著名,尚且有贈金可拒絕,你治理嘉興,始終沒有一個人敢趁夜色到你門上(贈金)。”歷史上,楊震(楊伯起)被稱為“四知太守”,從不收受他人錢物,“暮夜卻金”的故事流傳深遠。而楊繼宗則更勝之,做官期間,“無一足敢暮夜及門者”,可見其自我要求之嚴、廉名傳播之廣。
曾子說過:“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我們都知道,“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為官者堅持嚴格自律,做到品格高潔,不給人留下收禮的印象,別人就會畏懼你的廉名,也就不敢給你送禮了。
縱觀歷史,有很多人像楊繼宗一樣,成為讓人“無敢饋贈”的廉潔之官。《梁書》記載,南朝大臣顧協清廉正直,品行突出。他做廷尉正時,冬天穿的衣服很單薄,寺卿蔡法度對人說:“我願把身上的短襖脫下來送給顧郎,又恐怕顧郎難為送衣服送食物的人。”最終,蔡法度也沒敢把短襖送給他。蔡法度不敢送禮,主要是害怕顧協清正廉潔的威名。宋代包拯也曾拒收別人送來的壽禮,並賦詩一首,“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唸功。操勞為官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無獨有偶,《唐國史補》記載,李廙為尚書左丞,有清德。其妹,劉晏妻也。“晏方秉權,嘗詣宅,延至寢室。晏見其門簾甚敝,乃令人潛度廣狹,後以粗竹織成,不加緣飾,將以贈廙。三攜至門,不敢發言而去。”劉晏多次帶簾子去李廙家卻不敢相送,也是忌憚李廙清廉的美德、凜然的正氣。
我們黨一直提倡清清爽爽的同志關係、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係、乾乾淨淨的政商關係,黨紀法規也明確規定領導幹部堅守不收禮的底線,保持清正廉潔的品格操守。有人給羅瑞卿將軍送禮,將軍回話曰:“禮退回,人處分。”像他那樣,本身就是一張拒禮的“名片”。
現實生活中,很多送禮人之所以敢“暮夜及門”,就是打聽好了送禮物件的人品官德。如果領導幹部有收禮的“毛病”,別人才敢送禮。倘若領導幹部以不貪為寶,以名節為尚,以廉潔為名,從來不收受他人禮品,送禮者就是自討沒趣,自然不敢送禮。
明代理學家薛瑄認為,清廉自守有三種境界,即見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尚名節而不苟取者,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為下也。我們黨的幹部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義、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懷德自重,不貪財、不收禮,始終做一個一心為公、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的人。
事實證明,領導幹部做到清正清白、純潔純粹,有了廉潔的威名,不僅可以讓送禮者望而生畏、望而止步,還可以推動移風易俗,改善一方政治生態。每名領導幹部都應學史明理,自覺修煉清廉自守的至高境界,不給別人絲毫送禮的“念頭”,真正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涵養清風正氣、立起為政標杆。(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