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
霜降,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天氣漸冷、初霜出現,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霜寒易逝,萬物蕭瑟,常引人悲嘆人生的短暫,惹人愁思。此時的詩句多有悲秋傷懷的感慨。
但也不乏明快、激昂的詩作。
陸機說:“心懍懍以懷霜,志渺渺而臨雲。”想到霜花,就讓人心生敬意。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夕暉晚照,楓葉流丹,層林如染,如爍彩霞,這是秋天蓬勃的生命力。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秋天不僅色彩斑斕,更多了份成熟沉穩與厚重。
共同品味兩首秋詞,一首明快,激昂,一首從容淡然,都是晚秋之讚歌。
①唐•劉禹錫《秋詞二首·其二》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賞析:秋天,山明水淨,夜晚已有了寒霜;樹葉有的變成了深紅色,有的則呈淺黃色,深紅的樹木在淺黃中尤其顯眼,紅樹間疏黃。這時登上高處,已有清寒。遠處秋色如畫,卻比喧鬧的春色多了沉穩與靜謐,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提起劉禹錫,人們自然想到讚美秋氣的詩詞: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首詩熱情的歌訟了秋天的美好,大氣、自信、勵志,是一首非同凡響的秋之讚歌。這是《秋詞二首·其一》。
《秋詞二首》是劉禹錫所寫的組詩,大概作於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期。劉禹三十多歲,青春好年華之時,卻遭到仕途打擊。在萬物蕭條的一個秋天,他唱出了這兩慷慨激昂的勵志高歌,在眾多的悲秋作品中顯得與眾不同、獨具特色。
如果說,第一首詩讚美的是“秋氣”,這首詩則從“秋色”入手。一般人眼中,秋色是蕭條、灰暗的,而劉禹錫筆下的秋色則是“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山明水淨”是秋山、秋水的主要特點。這種美不同於春日之明媚喧鬧,它於靜謐之中,自帶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樸實感。
秋日多霜,霜不僅為秋天帶來陣陣寒意,還染紅了楓葉,染黃了銀杏。紅黃均是明麗的色彩,給秋天帶來無限的生氣;但同時又保持著沉靜之氣,不會令人眼花繚亂。因此,作者末句說,秋色不會像濃豔的春色一樣,讓人輕狂。這句以“春色嗾人狂”的對比,襯托出詩旨,形象生動。
勇氣,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生的執念。勇氣,是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劉禹錫在人生的低谷,並沒有消沉下去,面對險惡的環境,他唱出非同凡響的秋歌,這源自於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對初心的執念。這兩首秋詞,是秋之讚歌,更是人生的讚歌。
②唐·李商隱《菊 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裡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賞析:詩人筆下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鮮豔的黃色,他們既有陶公籬旁的雅色,又有羅含院裡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卻擔心夕陽西下,時光流逝。它可以傲然凌霜盛開,卻面對時光流逝無奈。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製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鸚鵡杯中,來到高貴的宴席之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古人眼裡,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因此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喜愛。
詩人筆下的菊花,並不是陶公喜愛的開在田野裡自由生長的秋菊,應是園林深宅裡培育的名花,猶如舞臺上的美人,終究沒有疏籬間的野菊來得清新可人,其實晚秋時節,山村鄉野偶爾邂逅的一簇黃花,寂寞地開,寂寞地謝,卻才是投入你心間的怦然。
霜降,秋的盡頭。樹葉辭了高枝,山野別了林紅,正醞釀著冬的寧靜。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每一程時光都有自己曼妙的風景。
願你優雅向晚,願你從容向寒。#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