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歷經300多年才最終建成的橋樑,
作為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橋開橋合800多年,
留下了多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故事?
《水的智慧》——廣濟橋
今晚(本週六)21:25,
深圳衛視即將播出。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 廿四樓臺廿四樣,兩隻鉎牛一隻溜。”這是粵東地區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歌中的湘橋就是廣濟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已經有800多年曆史了。
在中國眾多古橋中,廣濟橋是唯一一座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的橋樑,中國近代橋樑之父茅以升曾說,廣濟橋的啟閉式橋樑結構在我國橋樑史上是一個特例。
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7年(1171年),但是卻直到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最終形成今天大家見到的“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歷時359年,令人驚歎!
廣濟橋由東西兩段石樑橋和中間一段浮橋組成,東橋長283.35米,有橋墩橋孔各12個,西橋長137.3米,有七孔八墩,中間浮橋97.3米,由十八隻梭船組成。
不過,既然擁有了成熟的橋墩建造技術,聰明的工匠們為何要在廣濟橋的最中間留下了100多米,不建橋墩,而採用梭船作為浮橋?
姿態各異的亭臺樓閣是廣濟橋另一大特色,按一般的傳統思維,橋上修建這麼多樓臺,似乎並不符合橋樑的安全性要求,有時還會顯得笨重和多餘。那麼,為什麼廣濟橋上要修建這麼多樓臺呢?
1870年,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遜來到潮州,驚歎於廣濟橋獨特的設計模式,併為廣濟橋拍攝了兩張照片,這也是關於這座古橋最早的影像記錄。從他拍攝的照片裡,依舊可以看到廣濟橋昔日的繁華與熱鬧。
廣濟橋橫跨韓江,橋長518米,由於韓江是我國東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廣濟橋在古代聯通了廣東、福建、浙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塞。
潮州鹽業資源十分豐富,早在唐代就成為著名的產鹽地,有潮陽縣,饒平縣、惠來縣、南澳縣四大鹽場,這些食鹽從鹽場出發後,都要經韓江並透過廣濟橋,然後赴各地銷售。
在鹽運的帶動下,廣濟橋成為了一個貨物集散和轉運的樞紐,形成“一里長橋一里市”的景觀。清代,潮州城已經成為僅次於廣州的廣東省第二大商業中心。
如今,韓江的航運功能早已退出核心地位,廣濟橋也實現了從歷史古橋向現代化觀光橋的轉變,以另一種角色的轉變,成為城市的文化符號和記憶。
“到潮不到橋,枉向潮州走一遭”,幾百年來,廣濟橋已經成為潮州獨一無二的城市地標和文化符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潮州古城東門外,韓江綠波瀲灩,廣濟橋就像一條巨龍橫臥在韓江之上。它曾是中國橋樑技術的傑出代表和壯舉工程,走過了800多年漫漫的歷史長河,體現了古人建橋過程中,與水共生、和諧共融的治水智慧。
更多精彩,盡在深圳衛視週六晚21:25《水的智慧》,壹深圳、深影片同步熱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