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技藝,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傳
一個傳統,刻印著古老的文化記憶
守望文化遺產,傳承中華血脈
《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匠人說】系列,
立足於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
多方位探知各類非遺專案,
挖掘文化傳承背後的精彩故事,
記錄非遺人一生的堅守與光榮,
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窗染花傳承人/孫少瑩
孫少瑩,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省級非遺專案窗染花傳承人,現任龍口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2008年被龍口老年大學聘請為剪紙班教師,2012年成立龍口剪紙窗染花研究工作室,成為主要負責人,2013年被龍口市五中聘請為剪紙藝術指導老師,致力於黃縣窗染花傳承工作。
窗染花
美麗精緻的窗花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在宋朝、元朝逐漸發展流行起來。在古代,貼窗花就成了喜慶節日烘托氣氛的象徵,每當到了春節,各家各戶都會把紅彤彤的各種圖案的窗花貼上,有的粗狂古樸,有的簡潔明麗,有的生動風趣,充分表現了人們對節日到來的美好寄託之情。
窗花在明清時代逐步走上鼎盛時期,那時的剪紙思路新奇,手工技藝千變萬化,是一個百花齊放的絢爛時期,而黃縣窗染花就是在那時孕育而生。
黃縣窗染花始於清朝道光年間,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黃縣人吸取東北地區剪紙和外來木版年畫染色技法精華,創造出剪刻與色彩點染相結合的窗飾製作技法,後稱為黃縣窗染花。
窗染花主要有人物、動物、亭臺樓閣,顏色非常豔麗。製作過程一般都是把創作好的白描紙樣用紙捻固定在幾張相同大小的宣紙上,用小巧銳利的剪、雕刀剪、刻製成剪紙花樣。再用毛筆根據需要平塗品色,最後用石蠟塗染,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明快絢麗、晶瑩剔透、美輪美奐。
孫少瑩,1979年出生于山東省煙臺市,自幼熱愛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從小就在母親和姑姑的影響下學習窗染花技藝,為她以後創作窗染花技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她現任龍口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2008年被龍口老年大學聘請為剪紙班教師;2012年成立龍口剪紙窗染花研究工作室,成為主要負責人;2009年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2015年被評為省非遺專案煙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窗染花傳承人。
一紙窗花,一份真情,孫少瑩為了能把家鄉的窗染花技藝熟練掌握,下了非常大的功夫,每天清晨天還沒有亮,她就起床來到工作室,找出昨天進行到一半的作品,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創作之中......
她先用幾張紙用紙捻固定起來,再用剪刀重複剪出圖樣;剪刻過程不僅是對手工藝人精湛技藝的考驗,更是對她們心境的磨鍊,因為持續剪紙本身就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過程,而且全程必須高度集中,與繪畫和雕刻等藝術有著明顯的不同,剪紙手法步驟一旦出錯,無法進行修改調整,只能重新進行創作,相當於前功盡棄半途而廢,孫少瑩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並在每完成一幅作品後都進行思考總結,終於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藝術表現風格。
黃縣窗染花製作過程屬藝術再創作,作品色彩鮮明,整幅作品可大可小,既可直接貼上,又可長期儲存;創作時,剪刻刀落處當即成形,難以增減修補,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及較高的收藏價值。
孫少瑩說:“現在沒有一定的繪畫功底很難把窗染花做好,很多有美術繪畫功底的都去考專業了,關注這個民間技藝的人是越來越少,而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把它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並且喜愛它,並且付出真心的投入到剪紙的藝術創作中來,為中國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助力,讓中國傳統非遺文化源遠流長”。
本欄目由《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