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被選入宮中的歌舞藝人或宮女,被稱為“內人”,這些人一旦進入到深宮內院中,便意味著與世隔絕,從此被剝奪了自由的生活和人生,看似風光實則無限淒涼。唐代也由此而產生了一種特殊的詩歌體裁,即宮怨詩。這些宮怨詩,或同情宮女的悲慘生活,或借詩諷喻主上,或寄託自己內心的感受,有些詩寫得相當巧妙,讓人一讀便愛。
唐代張祜下面的這首《贈內人》,便是一首非常含蓄巧妙、匠心獨運的宮怨詩,雖然題目為“贈內人”,但實際上不可能真的給她們“贈”詩,只不過藉助題目來表現詩人自己的感情罷了。張祜這首詩很有名,在後世流傳也很廣,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中,雖然是首宮怨題材,卻不落窠臼,新穎蘊藉。
張祜在詩中,既不描寫這些宮人們淒涼孤寂的生活,也不寫她們柔腸百轉的悲情,而是將鏡頭聚焦在其中一人身上,寫她在月下燈畔的微妙動作,從而含蓄地折射出她的處境和心境,帶給人無窮的韻味。
贈內人
唐·張祜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鷺窠。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首句主要寫景,但卻經過了詩人的一番斟酌和精煉,因此承載的資訊量相對而言是比較多的,詩人說“禁門宮樹月痕過”,“禁門”點明瞭地點,然而一個“禁”字直接限制了自由;“樹”以“宮”言,足以烘托出宮禁森嚴、重疊幽閉的環境,而月色如痕跡一般流過,又帶給人一種朦朧黯淡之感,可想而知,月色之下佇立凝望的人,心情是多麼低沉失落。
第二句承接上句而出,說“媚眼惟看宿鷺窠”,“媚眼”在這裡是褒義詞,《詩經》中描寫美人,只用四個字“美目盼兮”便十分傳神,詩人此處,也是透過對眼神的一抹透出這位遙望者的眉目,然而,這位美人所看之物,卻又十分耐人尋味。
她看著樹上歸宿的鷺巢,陷入到了沉思之中,“惟看”二字,是意味深長的。要知道宮中是繁華之地,而這位女子卻沒有其他好看的事物,只去看樹上的鷺巢,可見其生活的環境之單調,這更具有襯托的味道,要知道,宿鳥歸巢,是極具暗示性的資訊,鳥兒尚有家可歸,回來後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但生活在宮牆中的宮女,卻沒有這樣的自由,自己只能身在“牢籠”之中。或許,這位宮女所凝望的,是對自由的渴望,是對家庭生活的憧憬。
正以為詩人要抒情的時候,後兩句卻筆鋒一轉,為我們描繪了另一幅場景,“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鏡頭從戶外轉到了戶內,從宮女的視線轉到了室內的燈光下,寫出了一個極富電影鏡頭感的場景:斜拔玉釵、撥燈救蛾。
前一句中,詩人用細膩的筆觸,寫出了女性特有的美麗,這也呼應了前面的“媚眼”,將這位少女的風姿展現了出來,後一句中,解釋了拔釵的原由,是為了救出飛入燈中的蛾子,這不僅展現了少女的善良,更進一步展現了她內心的感情:或許是當她看到飛蛾撲火之後,激起了內心同病相憐的感覺,因此剔開火焰,救出飛蛾,這是對飛蛾的同情,何嘗不是對自己的哀憐呢?
張祜這首詩,在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上均有其與眾不同之處,雖然短短四句中看似無一句抒情,實則將情感深藏在詩句中,曲折委婉、耐人尋味,令人感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