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古人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只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於健康和長壽。三國時期魏國出現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結合字畫年代背景的記載,賞字更是別有一番趣味。
——題記
三國時期在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時期輝煌時代。儘管這個時期大部分處於戰亂不已,分裂割據的狀態,但書法藝術卻沒有因此停滯不前,楷、行、草、隸各體同步發展,風格多樣而臻於精美。
魏晉書法魏晉書法承漢之餘緒,又極富創造活力,是書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方向。魏晉書法規隋唐之法,開兩宋之意,啟元明之態,促清民(國)之樸,深刻地影響了歷代書法並影響著當代書法的發展。
三國時期主要發展特徵是過渡性,表現在:一,從有關制度來說,三國所制定的許多制度,是後來書法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二,從字型演變來說,楷、行的發展,三國是中間時代。三,從書家的狀況看,三國時代的許多書家實際上成長於漢末,而三國時代成長起來的書家,卻有許多進入了西晉,因而前後傳承的特點非常突出。
魏的書法發展比較正常,這與武帝曹操的喜愛有關,他周圍聚集了鍾繇、梁鵠、韋誕、邯鄲淳、衛覬等一批書家。更重要的是,建安十年他還發布了一個禁碑令,雖然扼制了隸書的應用空間,但同時卻可以說為楷、行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這一制度在東晉時得到重申,為行書發達起了極大的作用。鍾繇在楷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為後來二王父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蜀國默默無聞;而吳國則在草書、楷書和篆隸方面都有可觀,尤其幾塊重要的碑刻已是楷書的前驅。
鍾繇(151-230年 ),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省長葛市)人。三國時期魏國重臣,著名書法家。
鍾繇出身名門望族潁川鍾氏,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東漢時期,舉孝廉出身,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協助漢獻帝東歸洛陽,冊封東武亭侯。得到丞相曹操信任,出任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勳卓著,累遷前軍師。曹操受封魏王,出任魏國大理卿,遷相國。曹魏建立後,歷任廷尉卿、太尉、太傅等職,冊封定陵縣侯,位列三公。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諡號為“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廟庭。
鍾繇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展,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後世尊為“楷書鼻祖”,與書聖王羲之並稱“鐘王”。南朝庾肩吾評為“上品之上”;唐朝張懷瓘在《書斷》評為“神品”。他見證和完成了漢字由隸到楷的演變,被人們尊稱為“楷書鼻祖”,與“草聖”張芝並稱為“鍾張”,與“書聖”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可見其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
主要作品有五表、六帖和二碑,《宣示表》《調元表》《力命表》《賀捷表》《薦季直表》《昨疏還示帖》《墓田丙舍帖》《得長風帖》《雪寒帖》《白騎帖》《常患帖》《上尊號奏碑》《受禪碑》等。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宣示表》賞析
鍾繇《宣示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逸少,逸少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
現在所能見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都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共18行。後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此帖較鍾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朴茂,字型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此帖風格直接影響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從《黃庭經》、《樂毅論》,《洛神賦十三行》等就可看出),進而影響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創作。
《宣示表》,無款。或謂晉王羲之臨本。此為刻日本《晉唐小楷》刻本。23.9×11.9cm。小楷十八行。此作其結體高古,筆意純樸,章法自然,而點畫之間,剛柔皆備,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後人所評鍾書“清勁”、“雅趣”、“神妙”等特色於此表中尤為鮮明。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昨疏還示帖》賞析
鍾繇《昨疏還示表帖》宋拓,傳為王羲之臨鍾繇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昨疏還示表帖》清勁閒雅,體端貌和,為小楷書中的上品。筆畫清勁,瘦而腴,剛而柔。行筆不緊不慢,嫻靜溫雅。較之《宣示表》、《力命表》勁健,較之《墓田丙舍帖》和《薦季直表》沉靜。點畫已全脫去隸書、章草的風貌,已形成楷書規範的用筆方法和點畫形象。豎畫已是用側起斜勢的中鋒,比《薦季直表》平鋒鋪毫的隸法堅筆中鋒,已有本質的變化。比之《賀捷表》保留尙多的章草遺意也前進了一大步,使楷書筆法臻於完善。結體端和茂密,
全文突破點畫間的勻稱分佈,使字內有大塊之白,而白的位置又有奇變,有在字的左、右、上、下、中部之異在如“何”、“而”、“蓋”、“恕”、“還”等字之類。最為奇妙的是減少點畫間的觸筆(聯接)。結體端和茂密,氣息流通,意蘊空靈。
凡字內之方框均不封閉,必留一、二個,甚至有留三個氣口的以求活氣。框內之點畫,亦不與框架相觸,其位置又生變化。他把字的觸筆,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有的字竟誤觸筆,如繁體的“樂”、“聞”等字,令人驚歎!章法取有行無列,行氣中隱寓大小、斜正、開合之變,生錯綜起伏之勢。後世楷書必有界格,死守勻,狀如布算,真不知離楷書神髓有幾千萬裡,充斥書壇,令人汗顏。要之,鍾繇在此帖中完備楷書法度並使楷書開啟了一種新的風貌,他的創造性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對推動楷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力命表》賞析
鍾繇《力命表》,鍾繇小楷代表作。鍾繇墨跡今已無存,此為後世摹刻。《力命表》,刻作“傳為王羲之臨本”。小楷八行。橫無列、豎成行,行距拉得很開,造成強烈的虛實對比。筆畫粗細懸殊,長短不一,結體奇正有別,大小不等,穩而含蓄。有許多隸書的筆意和豐富多樣的姿態。字內留有許多往回的空白,風格古雅。鍾繇的《力命表》與《薦季直表》、《宣示表》都有些共同之處。這些特徵與後來的王羲之的筆畫較直露、體勢較方整、行距較近的表現方法,以及清勁峻峭,俊秀妍美的風格迥然不同。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賀捷表》賞析
鍾繇《賀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輅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鍾繇六十八歲時寫。內容為得知蜀將關羽被殺的喜訊時寫的賀捷表奏.此係最能代表鍾書面貌的一帖。《宣和書譜》說:“楷法今之正書也,鍾繇《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鍾繇的書法,是較可靠的傳世文人書中最早的作品。看此帖,其字尚未脫盡隸書筆意,但已屬楷體。徐邦達先生認為,此帖的體即羊欣在《採古來能書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獲”字的末筆,“舍”字的第一、二筆等,隸字的特點都還十分明顯。鍾繇的字以書寫自然,風格古樸,以及章法結字的茂密幽深著稱。這些,在此帖中都可約略見到。
《賀捷表》亦稱《戎路帖》,《賀克捷表》。鍾繇書於建安二十四年(219)閏月九日。此表有大小二本。此為日本藏(影岡齋帖)捐本,24.6×27.2cm。小楷十三行。另有《淳化秘閣續帖》、《玉煙堂》諸刻。
明·王世貞跋:“清麗無前,唯結法似小異。”清·王清跋:“鐘太傅書,唐摹《賀捷表》為第一,幽渾而大雅,或正或偏,誠具方外之妙。
《賀捷表》除了與《薦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具有共同的特徵外,又有自身獨特的地方。大小、長短、粗細的反差極大,如“臣”、“繇”、“言”三字與左邊的“以”、“無”、“任”、“不”四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保留著許多隸意的線條中,行書的用筆方式極為明顯,筆與筆之間、上字與下字之間,顧盼生姿,雖筆斷而意連。筆畫的起止比較外露、隨意,在古雅的主調中透露出生動、活潑的氣質。
此帖書寫自然,風格古樸,筆法堅厚,結體茂密而意象幽深。從整體看,雖尙未脫盡隸書筆意,但已屬楷書,或即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中所云之“八分楷法”。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墓田丙舍帖》賞析
鍾繇《墓田丙舍帖》單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貼》,鍾繇書。宋米芾《書史》謂右軍(王羲之)暮年所書。今刻入匯帖者,均稱王羲之臨、鍾繇書,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筆嫻熟。兼含情意。元趙孟兆頁《蘭亭十三跋》謂其與《蘭亭帖》絕相似,明時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刊入日本《書道全集》(三),上海藝苑真賞社有影印本。
《墓田丙舍貼》傳魏鍾繇書。晉王羲之臨。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單刻帖。會刻入《快雪堂〉、《墨池堂》等帖。刊入日本書道全集)(三)。
《墓田丙舍貼》又名《丙舍帖》、《墓田帖》,歷來為鍾書之名帖。其用筆閒雅,字型風流而不乏古意。且點畫中略見草意,生動流轉,饒有天趣。元趙孟評其與王羲之所書《蘭亭帖》有相似之絕妙。
王羲之臨鍾繇書,失其拙厚朴質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正所謂古質今妍,馳鶩沿革之必然也。王之學鍾,可謂善學,而成百代之書聖。觀此帖,結體勁健,而用筆溫潤,正是創造性臨摹所造成的新作。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薦季直表》賞析
鍾繇《薦季直表》鍾繇書於魏黃初二年(221),楷書,書時鐘繇已七十高齡。此表內容為推薦舊臣關內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跡本於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時為一英兵所劫。後輾轉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竊去埋入地下,挖出時已腐爛。幸有一照片留存。明代刻入《真賞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諸篇之首。
傳世的中國書法墨跡,多至不可勝數,其中有一件,光輝奪目,極為人注意,這就是鍾繇的《薦季直表》,《薦季直表》又稱《薦關內侯季直表》,傳魏鍾繇書。末行署“景初二年(221)八月司徒東武侯臣鍾繇表”。小楷。刻帖有此作十九行,為《賞齋帖》本,25.7×13.7cm。另作十三行。員跡遞藏宋薛紹彭、元陸行直、明沉石田、華夏。清入內府。一八六零年圓明園被燒時為英兵所劫,後為裴景所有,又被竊走,埋入土中,致朽毀。
《三希堂法帖》以此冠首。此帖紙墨奇古,筆法深沉。它具有鍾書的基本特徵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深的書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如陸行直雲:“繇《薦季直表》高古純模,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王世貞更認為,在此帖願世之後,“天下之學鍾者,不再知有《淳化閣貼》”。即指此帖之藝術價值皆在《淳化閣帖》中所載諸刻帖之上。審該帖,其筆畫、結體極其圓活,章法錯落有致,有所謂“雲鶴遊天”、“群鴻戲海”之妙趣。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行草《得長風帖》賞析
鍾繇《得長風帖》,這是鍾繇十分罕見的楷行草一體神品 ,《得長風帖》行草書。鍾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失傳,現存墨跡本為後人所臨摹。南朝劉宋時人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錄》說:“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所謂“銘石書”,即指正楷,“章程書”即隸書(八分書),“行押書”指行書。鍾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亡佚,人們今天所見到的要麼為臨摹本,要麼系偽書。一般地認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調元表》《力命表》。這是現存鍾繇書法藝術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鍾繇的真跡。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說,《宣示表》是唐代所傳王羲之臨本。因王羲之亦為書法大家,所以他臨摹鍾繇的真跡非常成功,從中可以看到鍾繇書法的情況。
六帖有《墓田丙舍》(簡稱《丙舍帖》),《昨疏還示帖》(簡稱《還示帖》)、《白騎帖》、《常患帖》、《雪寒帖》、《長風帖》(其後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為臨本,《丙舍帖》、《還示帖》成就較高,也較接近鐘體。是上乘之作。至於《白騎帖》等四種則經多人輾轉臨摹,已遠離鐘體。
“三碑”是《漢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簡稱《乙瑛碑》)、《魏上尊號碑》、《受禪碑》,這些全為刻本。《乙瑛碑》有宋人張稚圭石刻記雲:“後漢鐘太尉書”,但此碑立於東漢永興元年(153年),此時鐘繇只有3歲,顯然是誤傳。魏《上尊號碑》和《受禪碑》亦有確切記述“王朗文,梁鵠書,鍾繇刻石”。這裡選用梁鵠書的原因,涉及到曹操對梁鵠的推崇顯然要高於鍾繇。但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卻是鍾繇。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行草《雪寒帖》賞析
鍾繇《雪寒帖》釋文:十二日繇白:雪寒想勝常。得張侯書,賢從帷帳之悼,甚哀傷不可言。疾患自宜量力,不復具。繇白。以上帖見於淳化閣帖,現藏於北京故宮。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楷書《白騎帖》賞析
三國鍾繇楷書《白騎帖》欣賞,鍾繇所處的正是隸楷錯變的時代,正如元袁裒《總論書家》所謂:“漢魏以降,書雖不同,大抵皆有分隸餘風,故其體質高古。”因此在他的真書中也帶有濃厚的隸意。他的小楷體勢微扁,行間茂密,點畫厚重,筆法清勁,醇古簡靜,富有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味。釋文:白騎遂內書,不俟車駕,計吳人權道,情懷急切。當以時月待取伏罪之言,蓋不以疑相府小緣心吞若八九。以上帖見於淳化閣帖,現藏於北京故宮。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楷書《常患帖》賞析
鍾繇《常患帖》欣賞鍾繇《常患帖》(選自淳化閣帖-歷代名臣法帖第二)《常患帖》釋文:弟常患羸頓,遇寒進口物多少。新婦動止仰人。以上帖見於淳化閣帖,現藏於北京故宮。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楷書《調元表》賞析
鍾繇《調元表》,為鍾繇“五表”之一。書於黃初元年(220),真跡久佚,僅有重刻本可見。收錄於《偽星鳳樓》、《潑墨齋》等叢帖中。
一般出版鍾繇小楷字帖很少有選入《調元表》,可能因為真偽存在爭議比較大的原因,所以比較罕見。
有評論稱,“此摹本用筆儘管不及《宣示》精緻內斂,但興味意趣頗佳,也是好帖。”
鍾繇《調元表》之一
大魏黃初元年十二月甲戌,大理東武亭侯鍾繇上,坐調元化曾何力,枝葉滋茂本根實。
鍾繇《調元表》之二
時數大亨,豈一具述。今江南草間,奚足以辱王師乎?俟其苛慘,因民不忍,便行伐罪,可也。且中
鍾繇《調元表》之三
國之師豈與島夷爭?一旦復虧威信,誠恐不足伏南夏也。臣兼行履險蹈夷。臣以無任
鍾繇《調元表》之四
不獲之命。既已臣服。繇言:戎路扈從。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楷書《上尊號奏》賞析
全稱《魏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又名《百官勸進表》、《勸進碑》、《上尊號奏》。記東漢獻帝末年,華歆、賈詡、王朗等對曹丕勸進之事,實際是曹丕玩弄的一個政治手腕,他隨後即正式禪位稱帝,史稱曹魏。碑不書立石年月,32行,行49字。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中記其文,與此碑稍異。顧南原《隸辯》定東漢獻帝延康元年(220)。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則以為此碑記文當在延康元年,而刻於魏黃初之後。
此碑一向與另一魏初豐碑《受禪表》並稱。二碑均在河南許昌南三十里曹魏故城之古城村漢獻帝廟中,皆南向,一東一西,巍然相峙。依事理推之,先勸進,後受禪,或同時並舉。《受禪》既立於黃初元年,則此碑之立當不會太晚或與《受禪》立於同時。
上尊號碑原文內容:相國安樂鄉侯臣歆、太尉都亭侯臣詡、御史大夫安陵亭侯臣朗、使持節行都督督軍車騎將軍□□臣仁、輔國將軍清苑鄉侯臣若、虎牙將軍南昌亭侯臣輔、輕車將軍都亭侯臣忠、冠軍將軍好?鄉侯臣秋、渡遼將軍都亭侯臣柔、衛將軍國明亭侯臣洪、使持節行都督督軍鎮西將軍東鄉侯臣真、使持節行都督督軍領楊州刺史徵東將軍安陽鄉侯臣休、使持節行都督督軍徵南將軍平陵亭侯臣尚、使持節行都督督軍徐州刺史鎮東將軍武安鄉侯臣霸、使持節左將軍中鄉侯臣?、使持節右將軍建鄉侯臣晃、使持節前將軍都鄉侯臣遼、使持節後將軍華鄉侯臣靈、匈奴南單于臣泉、奉常臣貞、郎中令臣洽、衛尉安國亭侯臣昱、太僕臣夔、大理東武亭侯臣繇、大農臣霸、少府臣林、督軍御史將作大匠千秋亭侯臣照、中領軍中陽鄉侯臣?、中護軍臣陟、屯騎校尉都亭侯臣祖、長水校尉關內侯臣凌、步兵校尉關內侯臣福、射聲校尉關內侯臣質、振威將軍涅鄉亭侯臣題、徵虜將軍都亭侯臣觸、振武將軍尉猛亭侯臣當、忠義將軍樂鄉亭侯臣生、建節將軍平樂亭侯臣圃、安眾將軍元就亭侯臣神、翼衛將軍都亭侯臣衢、討夷將軍成遷亭侯臣慎、懷遠將軍關內侯臣巽、綏邊將軍常樂亭侯臣俊、安夷將軍高梁亭侯臣?、奮武將軍長安亭侯臣豐、武衛將軍安昌亭侯臣褚等稽首言:
臣等前上言,漢帝奉天命以固禪,群臣因天命以固請,陛下違天命以固辭,臣等頑愚,猶知其不可,況神祗之心乎!宜蒙納許,以福海內欣戴之望。而丁卯制書詔臣等曰:「以德則孤不足,以時則虜未滅,若以群賢之靈,得保首領,終君魏國,於孤足矣。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至乎天瑞人事,皆先王聖德遺慶,孤何有焉?是以未敢聞名。」臣等伏讀詔書,於邑益甚。臣等聞《易》稱「聖人奉天時」,而《論》曰:「君子畏天命。」天命有去就,然後帝者有禪代。是以唐之禪虞,命以在爾;虞之順唐,謂之受終。堯知天命去已,故不得不禪;舜知歷數在躬,故不敢不受。不得不禪,奉天時也;不敢不受,畏天命也。漢朝雖承委末陵遲之餘,猶務奉天命以則堯道,是以願禪帝位而歸二女。陛下正於大魏受命之初,抑虞夏之達節,尚延陵之讓體,所枉者大,所直者小;所詳者輕,所略者重。中人凡士,猶為陛下陋之,歿者有靈,則重華必忿憤於蒼梧之神墓,大夏必鬱邑於會稽之山陰,武王必不悅於高陵之玄宮矣。是以臣等敢以死請。且漢政在奄宦,祿去帝室七世矣。遂集矢石於其宮殿,而二京為之丘虛。當此之時,四海蕩覆,天下分崩。武王親衣甲而冠冑,沐雨而櫛風,為民請命,則活萬國;為世撥亂,則致昇平。鳩民而立長,築官而置吏,元元無過罔於前葉,而始有造於華裔。陛下即位,光昭文德,以翊武功;勤恤民隱,視之如傷:懼者寧之,勞者休之;寒者以曖,飢者以充;遠人以德服,寇敵以恩降。邁恩種德,光被四表。稽古篤睦,茂於放勳;網漏吞舟,裕於周文。是以佈政未期,人神並和。皇天則降甘露而臻四靈,后土則挺芝草而吐醴泉。虎豹鹿菟,鹹素其色;雉鳩燕爵,亦白其羽。連理之木,同心之瓜,五采之魚,珍祥瑞物,雜還於其間者,無不畢備。古人有言:「微禹,吾其魚乎!」微大魏,則臣等之白骨既交橫於曠野矣。伏省群臣內外前後章奏,所以陳敘陛下之符命者,莫不條河洛之圖書,授天地之瑞應,因漢朝之款誠,宣萬方之景附,可謂信矣著矣,□矣裕矣,高矣丘矣,三王無以及,五帝無以加,民命之懸於魏邦,民心之素於魏政,卅有餘年矣。此乃千世時至之會,萬載壹遇之秋。達節廣度,宜昭於斯際;拘攣狹行,不施於此時。久稽天命,罪在臣等,輒營壇場,具禮儀,擇吉日,口昭告昊天上帝,秩群神之禮,須?祭畢;會群寮於朝堂,議年號正朔服色當所以施行,臣謹拜表朝堂。臣歆、臣詡、臣朗、臣仁、臣若、臣輔、臣忠、臣秋、臣柔、臣洪、臣真、臣休、臣尚、臣霸、臣?,臣晃、臣遼、臣靈、臣泉、臣貞、臣洽、臣昱、臣夔、臣繇、臣霸、臣林、臣照、臣?、臣陟、臣祖、臣凌、臣福、臣質、臣題、臣觸、臣當、臣生、臣圃、臣神、臣衢、臣慎、臣巽、臣俊、臣?、臣豐、臣褚,誠惶誠懼,頓首頓首,死罪死罪。(碑本《隸釋》十九,《魏志·文帝紀》引《獻帝傳》。案:《古文苑》、聞人牟準《魏敬侯碑陰》,言「群上尊號奏,衛覬撰,鍾繇書」。)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大書法家鍾繇楷書《受禪碑》賞析
鍾繇《受禪碑》是刊刻於曹魏黃初元年(220年)的一方碑刻,全稱“受禪表”,又稱“受禪表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位於河南臨潁縣繁城鎮。 [1-2]
鍾繇《受禪碑》為圭首碑,高310釐米,寬110釐米,厚30釐米,有穿,額題篆書陽文“受禪表”3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記載了漢獻帝讓位及曹丕接受禪讓的史實。 書法上,其筆畫穩健流暢、略帶楷意而具有裝飾意味,結構方正、均衡而有動態感,章法規整和諧。
釋文:維黃初元年冬十月辛未,┘皇帝受禪於漢氏。上稽儀極,下考前訓,書契所錄,帝王遺事,義莫顯於禪德,美莫盛於受終。故《書》“陳納於〔大鹿〕”,《〔傳〕》〔稱〕“〔歷數〕□□□”。┘是以降〔世〕且二百,年幾三千,堯舜之事,復存於今。允皇代之上儀,帝者之高致也。故立斯表,以昭德義焉。┘皇帝體乾剛之懿姿,紹有虞之黃裔。九德既該,欽明文塞。齊光日月,材兼三極。及嗣位,┘先皇龍興饗國,撫柔烝民,化以醇德。崇在寬之政,邁愷悌之教。宣重光以照下,擬陽春以播恵。開禁倉,散〔滯積〕。〔冡臣〕□□,□□□┘之錫;〔眾〕兆陪臺,蒙賙餼之養。興遺勳,繼絕世。廢忘之勞,獲金爵之賞;襁褓之〔孤〕,食〔舊德之祿〕。〔善無〕微〔而不旌〕,〔功無細而不〕□。□□┘〔戎士〕,哀矜庶獄。罷戍役,焚丹書,囹圄虛靜,外無曠夫。玄澤雲行,岡不沾卜。若夫覆載〔蕳易〕,〔剛柔允宜〕,〔乾之德〕,〔陰陽〕□□□□□┘□類育物。奮庸造化之道,四時之功也。寬容淵嚜,恩洽群。皇戲之質,堯舜之姿也。孜孜業業,邁德〔濟民〕,〔伯禹之勞〕,□□□□。□┘叡智神武,料敵用兵。殷商之略,周發之明也。廣大配天地,茂德苞眾聖。鴻恩洽於區夏,仁聲播於〔八〕荒。〔雖象胥所〕□,□□□□□,┘和而來王。是以休徵屢集,和氣煙熅。上降乾祉,下發珍。天關啟闈,四靈具臻,湧醴橫流,山見黃人。〔所以顯受命之〕□□,□□□┘之期運也。其餘甘露零於豊草,野蠶繭於茂樹。嘉禾神芝,奇禽靈獸,窮祥極瑞者,朞月之間,蓋七百〔餘見〕。〔自金天以〕□,□□□□,┘嘉祥之降,未有若今之盛者也。是以漢氏覩歷數之去,已知神器之有歸。稽唐禪〔虞〕,紹天〔眀命〕,釐〔嬪二女〕,〔欽受天位〕。┘皇帝謙退,讓德不嗣,至於再,至於三。於是群公卿士僉曰:┘“陛下聖德,懿侔兩儀。皇苻照晰,受命咸宜。且有熊之興,地出大螻;夏後承統,木榮冬敷;殷湯革命,白狼銜〔鉤〕;〔周武觀〕□,□□□□。┘方之今日,未足以喻,而猶以一至之慶,寵神當時。紹天即祚,負依而治。況於大魏,靈瑞若茲者乎!蓋天命〔不可以辭〕,□□□□□┘以意距。大統不可以久曠,萬國不可以乏主。宜順民神,速承天序。”於是┘皇帝乃回思遷慮,旁觀庶徵,上在璿璣。莁之《周易》,卜以守龜,龜莁襲吉,五反靡違。乃覽公卿之議,順皇天之命,〔練吉日〕□□□□┘唐典之明憲,遵大鹿之遺訓。遂於繁昌築靈壇,設壝宮,圭璧,儲犧牲。延公侯卿士,常伯常任,納言諸莭,〔嶽牧邦君〕。〔虎〕□□□□┘匈奴、南單于、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王侯君長之群,入自旗門,鹹旅於位。┘皇帝乃受天子之藉,冠通天,襲袞龍。穆穆皇皇,物有其容。上公策祝,燔燎棫檏,告類上帝,望秩五嶽。煙於六宗,徧〔於群神〕。□□□┘晏,祥風來臻。乃詔有司,大赦天下,改元正始。開皇綱,闡帝載,殊徽幟,革器械,修廢官,班瑞節,同律量衡,更姓改物。〔勒崇垂鴻〕,〔創〕□┘作則。永保天祿,傳之岡極。┘ (說明:□,表示一個無法確認的字;〔〕,表示補字;加粗,表示碑作異體;┘,表示分行。)
穩健流暢。《受禪碑》的筆畫整體上給人第一感覺為平整,是隸書法度化的結果。但是細細觀摩會發現這種平整在書寫時絕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力著於筆端沉穩的行筆。略帶楷意。《受禪碑》楷化最明顯的特徵是“折刀頭”意味的起筆。裝飾意味。《受禪碑》筆畫上的修飾手法與金文大篆的象形性修飾手法有著很大不同,其裝飾性表現的更為細微,體現在橫豎的起筆收筆處,短小筆畫的扭動上,撇捺的彎曲程度上。
鍾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其實,鍾繇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並不限於一家之學。據宋代陳思《書苑菁華》記載,鍾繇少年時就跟隨劉勝學習了三年的書法,後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因此,鍾繇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
鍾繇所處的時期,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並接近完成的時期。在完成漢字的這個重要的演變過程中,鍾繇繼往開來,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一方面他能適應時代潮流,善於學習民間出現的新書體;另一方面他勤奮學習,善於思考與鑽研。
由此可以得知,學習書法為什麼要加強人的修養,因為書法不僅僅是字形是否好看的問題,而是字形背後所承載的含金量。鍾繇的書法就像他的人品一樣,剛正有力,又有寬容之態,這種寬容不是留給那些弄虛作假的人,而是給予積極向上的人的。
學習鍾繇的書法作品,要注意從三個方面做好:一是要了解一些篆書書法知識,因為他的楷書參揉了一些篆書意味,並且用筆上也多以篆籀筆法,可以說篆書是基礎。二是注意字形的變化,雖然它的字形基本上大體相同,但是其中點畫的變化是非常豐富的,不能因為字形一樣而使點畫缺少了變化。三是要把握好用筆和筆勢,用筆上宜以中鋒為主,做到“逆入、澀進、緊收”的原則要求,注意有些橫畫中的“一波三折”的寫法和點畫之間的筆勢,使字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