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資料與資訊保安委員會、北京大學日語系友會、UM數字博物館主辦的《東瀛行,邂逅中國文化》新書釋出會暨《東瀛行・中華情》系列節目之《千年古蓮情緣》首播儀式在北京UM數字博物館舉行。
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想看唐代去日本。”話雖過於片面,但也折射出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在中日兩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中,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的古聖先賢如飢似渴地吸收著先進的中國文化,並將之化為己用,開創了獨特的日本文明。今天,我們徜徉在日本的各大景點中,中國文化的印記似乎隨處可見,但若想具體分說一二,卻也不是件容易事兒。
《東瀛行,邂逅中國文化》
林江東 著
現代文化出版社
2021年7月出版
《東瀛行,邂逅中國文化》是一本以旅行隨筆的形式,探尋散落在日本山川、園林、寺廟及博物館中中國文化遺存的書籍。作者林江東,幾十年來從事中日交流工作,既是著名的日本研究學者,又是獨樹一幟的巖彩畫家,還是別具慧眼的旅行家。退休後,她於2018年至19年,三次前往日本觀光旅行,尋覓中國古代文化的印記,探尋其在日本落地生根,本土化的發展過程。
26日舉行的新書釋出會上,林江東老師分享了書中的經典片段與自己的感悟。
該書按旅行線路分為南行、北行、中部、縱橫四個篇章。南行是2019年4月,作者夫婦從北京直飛日本名古屋,然後從金澤、福井一路南下,經由岡山、跨過瀨戶內海至四國,再赴山口、下關,從福岡回國。
在名古屋市,作者參觀了日本三大名城之一的名古屋城。在規格最高的“上洛殿”內,欣賞日本著名畫家狩野探幽借鑑明代《帝鑑圖說》創作的《帝鑑圖》。畫中亭臺樓閣、人物衣冠均為漢制。
在金澤市,作者饒有興趣地講述了日本三大名園之一的兼六園與宋代詩人李格非之間的淵源。由於幕府老中(江戶幕府的職名)松平定信認為這所園林具備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中所提到的“宏大、幽邃、人力、蒼古、水泉、眺望”六項名園條件,遂命名為兼六園。
在滋賀縣大津市的石山寺,作者講述了紫式部深厚的漢文功底,以及她夜宿石山寺,眺望琵琶湖時獲得靈感,寫下《源氏物語》的故事。
在山口縣下關市,作者專程探訪了由孫文贈予日本友人的古蓮子培育出的“孫文蓮”,追憶兩國間的千年古蓮情。
北行是在2019年秋天,作者與十幾位朋友共乘一車,從東京出發,經仙台、水戶,抵青森,跨海至北海道,經小樽至最北端的稚內,然後南下繞北海道一週。
作者在仙台的東北大學追尋魯迅的足跡,在青葉城天守臺上遙想伊達政宗因後唐太祖李克用的故事而樹立起自信心,終成一代豪傑的史事。
據作者考證,日本儒學大家林羅山曾向德川家康進獻過《本草綱目》,書中有“養猴避馬瘟”一說。
在櫪木縣日光市德川家康的家廟東照宮,神馬廄門楣上的三隻猴子,使作者聯想起《本草綱目》裡的“養猴避馬瘟”一說。東京的正倉院特展上,眾多皇室文物講述著唐文化在日本的傳承和發展。
2018年的“中部行”,作者夫婦與友人同遊京都府、和歌山、大阪、鎌倉等地。參觀了佐賀市的徐福長壽館、鑑真親自監督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京都泉湧寺供奉的“楊貴妃觀音像”……最後的“縱橫篇”則收錄了作者五十幾次訪日旅行中,遇到的與中國文化有深遠淵源的片段。
會上,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賈蕙萱、中國文化產業協會顧問張宇、新華社研究院張可喜、日本駐華大使館公使野村恆成等嘉賓相繼分享了對該書的感想。
野村公使表示,《東瀛行,邂逅中國文化》中講了許多中日間的文化淵源,有相當一部分連日本人都不甚瞭解,對日本人來說也是一本很有閱讀價值的著作。2020年之後,兩國的人員往來因疫情影響幾近斷絕。希望明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之際,兩國人員能夠有條件的恢復往來,希望中國遊客繼續出現在日本各大景點中。
對此,林江東也表達了自己寫作的本意:“中日學者把漢唐文化比喻成一棵生命之樹,經過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精心培植,其種子乘季風,越重洋,深深紮根於鄰邦。現今,滲透於日本的名園、寺院、人文、歷史等各個領域的中國古代文化,像是珍珠般熠熠生輝,光彩奪目。我將這些散落的珍珠拾起,精心穿成一串璀璨晶瑩的項鍊,奉獻給讀者。希望它會使中國人更加具有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也希冀這串珍珠的光輝會化成一座橋樑,進一步增進中日兩國草根間的相互理解。
為了將悠久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介紹給更多人,基於本書內容創作的系列節目《東瀛行・中華情》也已於本月初啟動。當天,與會嘉賓欣賞了新鮮出爐的第一集《千年古蓮情緣》。
鑑真東渡日本,用揚州大明寺的蓮子培育出日本的“唐花”,千年後,孫中山又將象徵著君子之交的古蓮子贈予日本友人田中隆。1960年,田中隆的後裔將4枚古蓮子託付給植物學家大賀一郎。大賀一郎將之與鑑真帶來的“唐花”雜交後,成功培育出了新品種“孫文蓮”。今天,象徵著中日友誼的“孫文蓮”正在中日多地盛放。
(文:陳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