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祖明遠 整理
竇圌(dòu chuán)山位於江油老縣城武都場鎮的東北方。在南北朝以前,因山上猿猴較多、兩山形如門,故稱“猿門山”。南北朝蕭梁時期,有僧人上山建廟,加之山形如圓形糧囤,改稱“豆圌山”。唐代,彰明縣主簿竇子明棄官隱居於此修道,後修煉成仙,白晝飛昇,後人遂冠以“竇”姓,更名為“竇圌山”。
竇圌山因李白而聞名。李白少年時曾遊此山,寫下了“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如今登臨此山者,許多都為一睹“鎮山之寶”——建於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的飛天藏。
江油市委宣傳部供圖
這是我國唯一現存的宋代道教轉輪經藏,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位於竇圌山風景區的雲巖寺的西配殿內。1956年雲巖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江油縣誌》記載:“飛天藏在竇圌山,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建,元至正重葺”,“明季兵火,惟此獨存”。
據《江油縣誌》記載,飛天藏整個藏身無一顆鐵釘,全由珍貴楠木穿鬥而成。藏身呈八角形,高10.8米,直徑7.5米,中心為直徑0.5米的木軸,置於鐵鵝臺桶子的六角針上,稱為“壽山福海”,可旋轉。軸上置梁枋,裝木板,構成八角形屋架,由下而上分為四層,依次為平座、腰簷、天宮樓閣、寶頂。外表嵌有精緻的天宮樓閣及240尊道教木雕人像。上世紀70年代,整個飛天藏還可以在一人的推動下轉動。
飛天藏除按一般轉輪經藏的形制造設以外,上部還飾有精美的天宮樓閣,其下簷平座處更是斗拱密促,結構十分繁複,華板上則有大量的木雕花卉,整個製作顯得異常精巧。同時藏身的上下簷及外表的八面板壁上有240尊道教木雕人像,或坐或立,神態各異,製作風格非常細膩,顯得恬摯樸實。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