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以來演了300多場《牡丹亭》,讓崑曲演員張冉創了演繹杜麗娘最多次的紀錄,很多人聽到這個紀錄,還以為張冉已經年過半百,其實,她是年輕的崑曲第五代傳人,實實在在的90後。
圖說:張冉演繹的杜麗娘
初遇
20年前進入梨園行,出生于山東的張冉最初學的是京劇花旦。2006年考入上戲後,她的個頭一下子從一米六躥到了一米七,這和小巧的花旦形象大相徑庭。教她荀派花旦的老師陸正紅對張冉說,你可能吃不了這碗飯了。
沮喪,委屈,張冉不甘。一天,她走到上戲校園劇場門口,忽聞笛聲,走進去一看,學生“杜麗娘”和“柳夢梅”在臺上演《遊園驚夢》,臺下零星坐著幾位老師。
圖說:張冉排練中
臺上的杜麗娘,身形高挑,扮相婉約,張冉後來回憶道,當時她的心裡有一個聲音:“我找到歸屬感了。”張冉立刻跑去找到當時的上戲戲曲學院系主任童強,說自己要改行,童強看她心意已決,於是將她引薦給了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張洵澎。起步比別人晚,張冉就笨鳥先飛,每天練完早功回學校,晚上再回老師家,日復一日。張冉感激地說:“老師的小灶一直伴隨我畢業,直到今天依然在教我演戲,可以說是傾囊相授。”
圖說:張冉和張洵澎
綻放
剛開始學演杜麗娘,張冉16歲,正是書中杜麗娘的年紀,只需本色出演。大二時,張冉在張洵澎的推薦下,開始和“崑曲王子”張軍搭檔實景園林版《牡丹亭》。張軍一見她,就覺得個頭、扮相、嗓子都不錯,美中不足的是舞臺經驗少了一些。
音樂家譚盾也是這版《牡丹亭》的製作人,第一次見到張冉,是在三月春寒的朱家角,他驚歎道:“你就是我心中原著裡杜麗娘的樣子。”沒想到,這一唱,便是300多場的紀錄。
《牡丹亭》是2010年世博會園區外文化展演劇目,正逢酷暑,待張冉裡三層外三層穿好戲服,眩暈感襲來。她演完一場立馬被送往醫院,輸葡萄糖,拔了針又立刻衝回後臺化妝上臺。
圖說:張冉演繹的杜麗娘
碰撞
身為崑曲第五代傳人的一員,張冉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自己成立工作室,哪裡有舞臺,她就去哪裡。
2019年,張冉應維也納聯合國中文日活動之邀,在異國他鄉用傳統的崑曲唱腔展示了《遊園》中“皂羅袍”與“好姐姐”兩支曲子,讓維也納觀眾感受到了中國式歌劇的美妙,匈牙利籍的樂手演奏完激動地說:“真希望能在美泉宮和你演出一次全本《牡丹亭》”。
圖說:2019年,張冉在維也納聯合國中文日演出前排練
這一次跨界合作成了今晚為“愛”新聲——經典崑曲《牡丹亭》系列展演的前奏。在2019年演出的基礎上,蔡正仁、張洵澎兩位國寶級藝術家擔任藝術指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主任周湘林擔任藝術顧問,室內樂版《牡丹亭》拓展至80分鐘的音樂會,管絃樂編制擴充到了13人。走進音樂廳,希望每位觀眾都能找到自己心中對《牡丹亭》的想象。(新民晚報記者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