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長濤
《周易·繫辭下》言:“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意思是說,生命的滋長,離不開“剛”與“柔”的拿捏,分寸拿捏準了,火候把握對了,我們的人生“剛”與“柔”才能渾然一體,轉化自如,練達通透,也就是剛柔相濟。
“剛”,乃人之骨架
施耐庵在《水滸全傳》中有一句話:“人無剛骨,安身不牢。”指一個人如果沒有堅硬的骨頭,就難以立身行事。鍛造一身剛骨,這是一個人安身立命、做人做事應有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縱觀歷史上諸多聖王賢相、功臣名將、聖賢哲人,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就是他們身上不乏剛毅挺拔之氣,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概,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一種不可摧的自信。
從屈原的“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到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從陶淵明的“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從蔡元培的“寧正直而敗,毋詭詐而勝”,到陳毅的“一生無媚骨,至死不饒罪”等等,無不展現出寧折不彎、堂堂正正的骨氣。
古人把“有沒有一身剛骨”作為一個人是否堅毅正直的重要標準。明代官員左英綸教育兒女要做到“五硬”:“丈夫遇權門須腳硬,在諫垣須口硬,入史局須手硬,拒賄賂贓錢須心硬,浸潤之譖須耳硬。”就是說,大丈夫在權貴面前要堂堂正正,挺直腰桿,不可諂媚逢迎;任諫官要公正無私,敢於直言,不可吞吞吐吐;做史官要尊重歷史,秉筆直書,不可人為粉飾;拒受賄賂贓款要心如磐石,旗幟鮮明,不可心生貪念;遇別人向自己進讒言時要防止口蜜腹劍,不可輕信讒言。這裡提到的“五硬”,就是人們常說的“剛。
剛是一個人的骨架,靠著這副骨架人才能站立於世,才能克服大量的困難險阻,才能超越常人,戰勝恐懼、悲觀、消極和畏難苟安的心理天敵,才能使人體生命之潛能無限地釋放出來。
人若無剛則無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則無以自強。剛,是人類生命運動中最大的源泉,否則,生命則變得無動力、無價值、無意義。
“柔”,乃人之血肉
“柔”,就是一個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長久的東西。
莊子在《山木》篇中講到了東海有一個名叫“意息”的鳥,這種鳥非常柔弱,總是擠在鳥群中苟生,飛行時它既不敢飛行在鳥隊的前邊,也不敢飛到鳥隊的後邊;吃食的時候也不爭先,只揀其它鳥吃剩的殘食。所以,它既不受鳥群以外的傷害,也不引起鳥群以內的排斥,終日悠哉悠哉,遠離禍患。
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柔,並不是卑弱和不剛,而是一種魅力,一種處世的方法。古往今來,有多少功臣名將由於過“剛”而遭遇不幸。關龍逢、比干由於剛直不阿,直言進諫,而慘遭夏桀和商紂的殺戮;海瑞由於秉性耿直乏柔而一生坎坷不受重用。
“柔弱勝剛強”是老子的一個著名的論斷,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水可以衝擊任何堅硬強大的東西,沒有勝過它的,因為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替代它。以柔制剛,以柔克剛。運用於人格的自立自強上,往往會產生特殊的效果。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熟知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諸葛亮精心策劃第七次活捉了孟獲,仍舊對孟獲說如若不服還可以回去準備再戰,孟獲感激得涕淚交加,表示南人永不造反,願與蜀國永遠修好。諸葛亮以“懷柔”的手段,以柔制剛,克敵制勝,降伏了強悍的南人,達到了安定蜀國邊境之目的,排除了北伐曹魏的後顧之憂。
剛柔相濟,乃人生大智慧也
人無柔難親和。人無剛難自立。剛柔並濟,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曾國藩受祖父“懦弱無剛”為恥的訓導,早年為官處事“倔強”,處處受到排擠,遭遇諸多磨難。曾國藩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過剛則易折,易折則無以達到自強的道理。他結出:只有剛柔相濟,才能達到自立自強之目的。人不能只具備“骨架”,還要具備“血肉”。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柔是手段,剛是目的,以退為進,以柔克剛,實現真正的自立自強,這才是柔的實質。
歷史上勾踐滅吳就是一則以會稽之戰為恥,一面臥薪嚐膽,一面獻寶迷惑夫差,以匿剛顯柔的手段,經過數年堅持的努力,終於打敗了吳國。
退步寬平,清淡悠久。
曾國藩說:“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
在什麼樣的情勢下該爭,在什麼樣的情勢下該退,要根據客觀情況審時度勢,剛柔並用。片面地依靠“剛”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剛”,都將導致失敗。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興亡的大義面前不爭何待?在人生難行的地段、在名利場中、在富貴之鄉、在人際的是非面前,退讓一下有何不好?所以說為人處世,善用剛柔,才能長久挺立,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