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微涼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裡,一位師傅正坐在湖邊的石凳上俯身雕刻。在師傅的用心雕琢之下,一個生動的女子在他手裡的木板上顯現。正在雕刻的師傅叫王璽曉,是一名木板浮雕愛好者,他鑽研該技藝已有45年。多年來,王璽曉完成了五六百件木板浮雕作品,其中花3年時間刻成的《清明上河圖》屏風,是他最滿意的。
今年69歲的王璽曉1976年開始接觸木板浮雕,誰知道這一刻就是45年。“開始的時候就是一次偶然,我從小性格內向,喜歡自己一個人寫寫畫畫。開始上班以後,空閒下來就找點事做,無意間我拿來家裡一塊廢棄的木板,想著看能不能刻出來個啥。”王璽曉說,經過幾次折騰,刻出來一個小猴子,自己覺得挺有意思。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由最初的一天刻一兩個小時,發展到下了班就刻。“自從沉迷木板浮雕之後,他上班之餘幾乎很少出門。”王璽曉的妻子小梅告訴記者,長時間伏案雕刻讓丈夫腰椎出現了彎曲。2014年開始,她每天早上會和丈夫來家附近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丈夫帶著自己的雕刻工具,坐在湖邊的石凳上雕刻,累了還能站起來走一走,鍛鍊一下。
走進王璽曉家裡,在連著陽臺的一間臥室裡,堆滿了這麼多年他雕刻完成的大大小小的作品,它們依次整齊排列著,每一個都包含了王璽曉的汗水。“這裡放的每一件作品我都能清晰的回憶起來雕刻時的情景,每每想起來,還是覺得很珍貴。”王璽曉說,45年來,自己前後完成了五六百件木板浮雕作品,因為空間限制,現在家裡堆放的只是自己的部分作品,還有一部分作品放置在白鹿原的老家房子裡。在這麼多的作品中,他最滿意的是花3年時間刻成的《清明上河圖》屏風。“在這幅作品中出現了好幾百個小人兒,每一個人物都各有特色,為了呈現最佳的效果,我仔細研究了《清明上河圖》裡面的各個人物,觀察它們的差別,力求在我的作品裡把它們呈現的傳神。”王璽曉說。
“木板浮雕充實我的生活 拓展了我生命的寬度.”王璽曉說,他自幼身體不好,1986年因病辭職。離開熱鬧的職場,擁有大把空閒時間的他並沒有感到無聊,每天除了睡覺吃飯,就是坐在家裡的陽臺上雕刻,日子過得很充實。“每天都感覺時間不夠用,吃完飯就坐在陽臺上刻。每完成一件作品,自己拿起來欣賞,心裡美得很。”王璽曉。
為了作出好的木板浮雕作品,王璽曉自學繪畫,每天勤加練習,提高畫畫水平。他還多次找到大學裡教授雕刻的老師去請教,聽說哪裡有木雕作品展的就去看,去找同道者交流切磋,想方設法的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藝。“學手藝沒有止境的,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手不能停。”王璽曉說,現在,他最大的心願是可以有機會展出自己的木板浮雕作品,讓更多人看到、瞭解木板浮雕技藝,希望結識有緣人,把自己的多年的雕刻心得予以傳授。
文/圖/影片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姚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