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學前教研室教研員、高階教師 高小芳
“留白”是美的最高境界。在一幅畫作之中,“留白”讓我們感受到美好意境、協調之美的同時,更是開啟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藝術需要留白,孩子的教育又何嘗不是?
“留白一”——給機會。作為家長,很多時候會習慣性地幫孩子做決定,無形中也就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對孩子的感受尊重得不夠。如買玩具時,孩子選擇綠色的那個,家長卻覺得紅色的好,非要說服孩子買這個。出去玩、吃東西、買衣服、看圖書、畫畫等很多生活中的選擇,家長要做的是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給予最大支援,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機會是“留白”。
“留白二”——不替代。現在多數中國家庭是一個孩子,孩子是幾個大人團團轉的“中心”,精緻養護、過分保護是現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怕孩子摔著、累著,不是抱著就是放在車裡推著,孩子的行走被替代;吃東西怕孩子消化不好或卡著,把食物搗碎弄成泥給孩子吃,孩子的咀嚼鍛鍊被替代;怕吃東西弄髒衣服,三四歲孩子還在餵飯;怕孩子穿衣服慢著涼,就不讓他自己學穿衣,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被替代……其實,家長們該放手時放手,讓孩子獲得應有的體驗,不要剝奪其自我成長的機會,就是“留白”。
“留白三”——少安排。孩子們一天有多少時間可以自己安排?從孩子入學起,各種學習活動排滿日程表,自主時間越來越少。其實,對孩子來說,最有價值的學習是來自生活遊戲中真實的體驗,最珍貴的兒時記憶是和小夥伴在一起的時光。逛超市、郊遊、看電影畫展、院裡小夥伴的滑板車大賽和滋水槍大戰,這些才是更有意義的學習。在這樣真實自然的生活遊戲中,孩子愉悅,學習能力在“無痕”中提高。因此,給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間就是“留白”。
“留白四”——懂等待。孩子的進步和成長每天都在發生,有些家長經常去比較,經常被“別人家”孩子的表現激起焦慮,這非常不好。小時候,別人家的孩子會說話、會走了,自己的寶寶還不會,就開始焦慮;長大一點,看別人家的孩子會數數了,心裡開始焦慮,回家“訓練”孩子……這些家長忽略了一點,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自己的成長節律,需要用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自然“成熟”,學會等待並珍惜這個過程,就是“留白”。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