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經常聽到一些患者說,最近沒胃口,吃不下,每次都是強迫自己吃些東西……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食慾下降。
在腫瘤患者中,食慾下降、消瘦、乏力等均為常見症狀,晚期的患者甚至會出現厭食,而長期的進食減少,則會導致體重下降、免疫力降低,嚴重者會出現“惡病質狀態”,導致患者的預後變差,生存期縮短。
(本圖來源:《腫瘤惡液質臨床診斷與治療指南(2020版)》)
那麼,應該如何改善食慾,提升免疫力呢?
導致腫瘤患者食慾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3個:
(1)癌症微環境中缺少足夠氧氣和營養,驅動組織產生大量炎性介質,引發炎症反應,從而抑制食慾並引起早飽。
(2)放化療的副作用所致,比如化療藥物在患者身上產生的臨時性味覺改變而導致的厭食;又或者一些消化道梗阻問題引起的進食障礙、攝入不足。
(3)患者的焦慮、抑鬱等心理因素抑制食慾。
從這些因素可以看到,導致食慾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並非單一因素,故此,改善食慾往往也需要從區域性與整體相結合進行調理。除了針對腫瘤本身進行治療外,臨床上,也常透過健脾和胃、疏肝解鬱等方法進行辨治。
1.健脾和胃,改善食慾!
臨床上,絕大多數的中晚期癌症病人常伴有脾虛的症狀,如消瘦、納差、神疲懶言、倦怠、面色少華、腹部脹滿、食後腹脹、便溏、腹瀉等。
從中醫的角度講,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水谷的攝入與消化均依賴於脾胃的運化受納功能。如果脾胃失常,則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輸布,氣血生化虧乏,就會出現腹脹,食慾不振,便溏,完谷不化,以至倦怠消瘦,大肉下陷,四肢倦怠,表現為腫瘤病人的惡病質狀態。
因此,中醫治腫瘤,往往需要顧護脾胃,對於食慾下降的患者,常透過健脾和胃消食等方式,促使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的功能恢復正常,以保證人體所需營養的充足,保證人體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
2.疏肝解鬱,調節情志!
肝主疏洩,機體的情志疏洩主要由肝主導。現實生活中,對於一些有慢性肝病的人來說,經常悶悶不樂,什麼事情都悶在心裡,很容易會出現胸口的隱隱作痛,似乎就有一口氣堵住,其實這就與肝鬱有關。
而在癌症患者中,很多人在得知癌症的那一刻,就經常會擔心還能活多久的問題,平時出現的一些小症狀都可能會引起大的擔憂。這些情緒問題透過心理的疏導可得到一定的緩解,但也有部分患者難以改善,這時可透過中醫調理,使用疏肝解鬱等中草藥進行調理。尤其是很多肝癌、乳腺癌的患者,中醫用藥往往會重視肝臟的調理。
3.扶正祛邪,既抗癌,也應對併發症!
樂啟生中醫團隊的敖傑男教授(中西醫結合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也指出,癌症的發生發展,是邪正雙方動態的過程。中醫對癌症的研究,實際上是集中在根據癌症的不同階段,研究邪正勢力的對比,以便採用不同的手段,達到消除癌瘤、控制癌瘤生長擴散、改善體質、延長生命、提高生存質量的目的。扶正祛邪,強調的是恢復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增強患者體質,充分調動身體抗病因子主動與癌症作戰,給患者帶來信心和希望。
病例分享
56歲的張女士,2019年3月在當地人民醫院體檢時發現腫瘤標誌物異常,隨後做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卵巢癌,胸腹部增強CT提示盆腹腔大量積液,腹膜及系膜多發轉移灶。左側心膈角區腫大淋巴結轉移灶。考慮肝臟方一轉移灶,肝臟多個囊腫。
2019年4月15日開始進行化療,化療方案為紫杉醇+卡鉑,化療後出現Ⅲ度骨髓抑制,遂終止化療,前來尋求中醫治療。
5月4日來診時症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腹脹腹水明顯,大便幹,食慾差;舌淡紅苔白,帶有紫氣。此時患者當屬“姑息治療期”,故治以補益氣血、健脾和胃、利溼行水之法。
擬方生黃芪、生薏仁、防己、大腹皮、紅花子、凌霄花等藥,14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
5月19日二診:服中藥14劑後,患者食慾明顯改善,腹脹明顯減輕,乏力緩解;5月15日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計數4.35×10^9/L,血小板166×10^9/L,中性粒細胞總數 1.95×10^9/L。此時主訴症狀為大便仍幹,仍偶爾腹脹;舌紅少苔。治法同前,加強利水之效,故以上方為基礎方加減。共30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
三診:服藥後,患者腹脹腹水明顯緩解,整體情況好轉,仍有食慾較低,調整藥方,加炒谷麥芽、白英,繼續服用。8月12日複查腫瘤標誌物指標下降,血常規檢查提示白細胞、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數皆正常。後患者繼續定期複診,行中藥治療,期間根據患者機體狀況,調整扶正祛邪力度,根據兼症對症處理,病情穩定,一般情況良好。
【按】上述案例中的患者屬於晚期姑息治療期,惡液質狀態,故治療的重點在於改善證候,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在治療的過程,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隨證加減,以固本培元為主,逐步加強抗癌攻邪為輔,利水消腫以消兼證,緩解患者的身體不適,保持帶瘤生存的最佳狀態。
事實上,在晚期癌症治療中,一味地進行“清除癌細胞”為主的攻伐性治療,並不現實,過度的“攻伐”治療,往往會適得其反,很可能癌細胞未清除多少,患者身體就已經被折磨得痛苦不堪。因此,在癌症的治療過程中,我們不能單純以區域性瘤體的變化程度作為判定依據,我們也需要將症狀的改善,身體狀況好轉,生存質量是否有改善等個人感受作為療效的重要判斷標準。抗癌治療,不僅要儘可能活得更久,更要活得好,這樣患者才能時時刻刻充滿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