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市情報社原創出品,歡迎關注!
改革開放以來,粵蘇魯呈現出“你追我趕”的態勢。1983年—1985年山東GDP一度衝到全國首位,1986年江蘇超越山東,1989年廣東超越山東,至此,山東退居到了全國第3位。
2005年,山東“東山再起”GDP反超江蘇,直到2009年再次被江蘇反超。2020年廣東GDP突破11萬億,江蘇突破10萬億元,而山東GDP只有7.3萬億。
10年前,山東與江蘇差距為1487億,與廣東的差距6597億。到了2020年山東與江蘇的差距拉大到近3萬億,與廣東的差距拉大到3.8萬億。山東為何掉隊了呢?
曾經的輝煌
山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工業大省,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唯一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號稱中國“魯爾區”。
1984年,青島和煙臺被國家列入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由此,山東一躍成為北方對外開放的高地。
在開放的政策引導下,海爾、海信、浪潮、小鴨等山東企業張開雙臂擁抱世界,透過從國外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迅速在全國打響了知名度。
彼時,一批縣辦、鎮辦、村辦企業也在齊魯大地上如雨後春筍般崛起,湧現出魏橋集團、西王集團、信發集團、南山集團等知名企業。
進入90年代後期,山東發揮強政府主導作用 ,選定一批企業,出臺生產、信貸、技改流動資金等扶持政策,進行催肥式培育。
這種發展模式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大象經濟”,即透過注重發展”大企業、大品牌、大產業”拉動工業增長。
“大象經濟”對山東經濟發展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06年度中國大型工業企業名單中,山東就有310家企業入圍,領先粵蘇兩省。
這一時期內,青島孕育出了青島啤酒、海爾、澳柯瑪、海信、雙星“五朵金花”,被譽為中國的“品牌之都”。
進入新世紀,在重化工業建設狂飆的年代,山東再次抓住了發展機遇,以投資驅動發展,做大做強以石化、煉油等為代表的重工業。
2005年山東投資總量首次突破1萬億大關,居全國首位。
與此同時,山東發揮與韓日臨近的獨特區位優勢,因勢利導,規劃建設半島製造業基地,大力承接日韓產業大轉移。到2004年,青煙威三市擁有韓商投資企業1萬1千多家,日商投資企業2247家,成為日韓企業在中國投資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天時”上,山東抓住中國進入重化工和投資驅動時代的機遇;“地利”上:承接日韓產業大轉移;“人和”上:發揮強政府主導,集中力量發展“大象經濟”。
山東在新世紀初打出的這三張組合牌,直接把山東送進了全國經濟第一陣營。
2005年—2008年山東GDP反超江蘇,登頂全國第2位;工業上,山東也一度超越廣東成為中國第一工業大省。
在新世紀的頭8年,山東可謂出盡風頭,直到2008年一場全球金融危機,讓山東徹底按下了“暫停鍵”。
錯失的良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遭受重創,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也未能倖免。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東部沿海省份經濟都出現了下滑。
其中,廣東首當其衝,全省數以萬計的加工貿易企業倒閉或停產,民工返鄉潮和外資撤離潮同時出現。2009年,廣東GDP增速為9.5%,一度排名全國倒數第5位。
浙江、江蘇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2009年浙江GDP增速只有8.9%,全省1~7月出口貿易總額同比下降19.4%;江蘇2009年全年貿易出口額同比下降16.3%。
粵蘇浙都嗅到了危機,把金融危機當成推動轉型升級的“天賜良機”。廣東啟動“雙轉移”戰略,大力實施“騰籠換鳥”,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浙江實施“四換三名”工程,加快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的步伐,著力培養名企、名品、名家,打造行業龍頭。
江蘇實施產業高階發展、國際化企業培育、資訊化引領、技術改造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提速和綠色發展等六大行動。
相比之下,山東打出21條政策措施,迅速出臺1.6萬億投資計劃,以各項措施給予本該淘汰的過剩產能加大扶持力度,力圖保住這些“老鳥”,毅然在重化和投資驅動道路上走到黑。
山東此舉,使得這些企業獲得“重生”的同時,也失去了產業轉型的動力,為後來的債務危機埋下了隱患。在一系列穩增長、擴內需的組合拳下,2009年—2013年山東經濟增速高於全國。
轉折點在2014年,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山東模式走向了盡頭。2017年,曾經的中國500強企業山東天信集團陷入債務泥潭;同年,山東魏橋集團出現了財務危機,齊星集團爆發了上百億元債務;2018年晨曦集團突然倒下。
一時間,山東曾經引以為傲的明星企業都遭遇到了困難或危機,全省GDP增速從2017年的7.4%一路下滑到了2019年的5.5%,下滑幅度超過了粵蘇浙三省。
2020年山東GDP僅為7.3萬億,同期江蘇為10.3萬億、廣東為11.1萬億。至此,山東徹底從經濟第一陣營掉隊。
輸在了哪裡?
產業層次。山東長期側重發展重化工的路線,造成產業畸形發展,經濟發展質量不高。2020年山東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560億元,同期江蘇為9058.99億元、浙江為7248億元。
從匯聚的資金總量上看,2020年前11個月山東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為11.79萬億,江蘇為17.96萬億、浙江為15.47萬億。
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上看,2020年山東高新技術企業數量1.46萬家,江蘇為3.3萬家,江蘇是山東的2.26倍。從研發投入強度上看,2019年山東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是2.1%,江蘇為2.79%、浙江為2.68%。
無論是匯聚的資金總量、還是財政收入、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研發強度的比拼,山東都遠遠地落後於江蘇,甚至還被身後的浙江反超。
此外,大象經濟“燈下黑”,造成了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失衡,中小企業發展受限。2021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山東有50家企業上榜,上榜的企業幾乎都是大型企業,從事的多為能源、鋼鐵、機械製造等領域,十幾年來都沒有改變過。
二、戰略方針。山東省內長期存在濟南、青島“誰是老大”之爭。在2018年以前,山東的戰略重心是扶持青島,提出了“青島強則山東強”的口號。
從2003年半島製造業基地啟動建設,到2011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出臺,青島及膠東半島一直是山東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山東投入了巨資,孤注一擲地去扶持青島,企圖雄心勃勃地將膠東半島打造成媲美長三角、珠三角的增長極。
然而,青島並不爭氣,既沒有抓住網際網路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機遇,實現彎道超車,反而“自廢武功”,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的趨勢。
青島沒強起來,濟南又長期被忽視,錯失黃金十年,造成山東在區域競爭中相當被動。2020年,濟南首位度僅為13.9%,長期在全國城市中墊底。
不僅如此,山東最落後的幾個地級市全部聚集在濟南周邊,省會經濟圈儼然成為了山東GDP的“塌陷區”。
三、思想觀念。山東是全國常住人口超1 億的兩個省份,然而,全省擁有的中小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數量實在是少得可憐。2019年,山東省每萬人口擁有私營企業77.4戶,低於全國92.1戶的平均水平,分別比廣東、江蘇少66.3戶、105.3戶。
更為致命的是,山東“官本位”思想相當嚴重,當地人以進入國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工作為榮,如此社會風氣,使得當地人更傾向於追求穩定,寧願待業考公務員,也不甘願去民企就業或選擇創業。
能否東山再起?
面對落後,山東打出了三張牌。第一張牌:加快新舊動能轉換:2018年,山東開始了轟轟烈烈淘汰落後產能的新舊動能轉換運動。
2017-2018年這2年間,山東累計出清‘散亂汙’企業超11萬家,關停化工企業1500多家,化工園區從199家壓減到85家。
在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山著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力圖改變舊有的發展模式,實現“涅槃重生”。
第二張牌:強省會戰略。2019年山東正式啟動強省會戰略,全力支援濟南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和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同時還規劃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三大都市圈,發揮濟南、青島雙子星各自的比較優勢,輻射帶動全省發展。
第三張牌:向南學習。從2019年開始,山東各地政府到廣東、江蘇、浙江等南方省份學習招商引資、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最佳化營商環境、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經驗,對標先進找差距,解放思想促跨越。
看清失誤的山東,正在發生改變。下一個十年,山東,也許值得期待。
城市情報社:專注城市經濟領域,歡迎點贊關注!
參考部分資料:
山東歷年年鑑、政府工作報告
硬核財經:《失落的山東,開始急了》
瞭望智庫:《山東經濟真相》
青島新聞網:《雄心打造全新經濟版圖 山東半島能否成為下一個長三角》
人民網:《全力打造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 重點發展五大產業》、《與日韓實現對接 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呼之欲出》
21世紀經濟報道:《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 1萬億GDP目標與“韓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