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李 縱攝
圖②:李佳和她的丈夫在打包快件。
王凱凱攝
圖③:劉春龍在裝卸快件。
本報記者 王永戰攝
資料來源:本報報道
核心閱讀
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路更暢通、網速更快,基礎設施更完善,快遞進村成為現實,給鄉村帶來了新變化:村民用上新產品、找到新職業,農產品開拓新市場。在鄉村郵路上,很多物流從業者正在用自己的辛勤汗水,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早上8點,在河北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梅花村,李佳和丈夫楊子偉在自家的快遞服務站忙活起來:卸貨、登記、入庫……
同一時間,在廣西百色平果市申通快遞的分揀車間內,隨著皮帶運轉,一件件快遞從貨車上卸下;在網點負責人張建芳的張羅下,30多名快遞員依次領取了自己負責區域的快遞……
傍晚6點,天色漸黑,在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區郵政分公司,剛忙完派件工作的快遞員劉春龍,又發動汽車,開始收件工作……
今年1—8月,全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673.2億件,其中農村地區收投量超280億件,帶動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1.4萬億元。農村快遞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像李佳這樣的快遞小站負責人、像張建芳這樣的物流網點管理者,以及像劉春龍這樣的農村產品寄收人……他們奮鬥的身影,是鄉村快遞物流業快速發展的生動註腳。
“看著快遞小站的貨物進村出村,就覺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上午9點過後,來取快遞的村民越來越多,李佳在櫃檯和貨架間忙個不停。“現在每天進村的快遞有1000多件,出村的快遞高峰時有上萬件。”李佳頗為自豪。
放眼全國,目前每天快遞包裹量超過3億件,其中農村地區包裹量超1億件。但是,在不久前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郵政局副局長陳凱曾分析,一些農村地區業務量偏小、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快遞企業“不願下”“下不去”,下去了也“穩不住”。
正因如此,8年前小站剛成立時,李佳夫妻倆一度打起退堂鼓。“每天進村件不超兩位數,出村件除了自家的訂單,其他幾乎沒有。”李佳說。當時,他們在村裡經營一家傢俱廠,接到網路訂單後,要跑20多公里到城區才能寄件。於是,2013年,他們在自家廠區旁邊騰出了一間房,建起了不到5平方米的快遞小站。
後來,村裡一家宮燈加工廠找上門來,把網路訂單交由快遞小站寄出。這為小站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梅花村一帶擅長生產鴿子養殖用具和宮燈,夫妻倆利用村裡的大喇叭廣播為小站打廣告,還購置了一輛廂式貨車,用來運送快遞。
2015年,夫妻倆乾脆關停了傢俱廠,專心打理快遞小站。他們改造了1000多平方米的廠區,劃分出分揀、儲藏、取件、發貨幾個區域,帶著村民一起幹,還購置了更多廂式貨車。
去年,夫妻倆一口氣開設了5家分站點,把服務範圍擴大到周邊19個村子。李佳說:“看著快遞小站的貨物進村出村,就覺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截至目前,我國主要快遞品牌已在98%的鄉鎮實現了網點覆蓋,並從“下鄉”向“進村”快速邁進。這得益於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和農村市場的潛力啟用,更離不開物流人才的敢想敢幹。
“只有熟悉各個環節,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10多年前,和李佳一樣,張建芳還只是開了一家快遞小站,如今,她已是申通快遞在平果市的負責人。
如果說快遞小站是快遞進村的最後一小步,縣鄉一級的快遞物流公司,則是快遞進村前的重要一大步。
快遞員們在準備裝車送貨,張建芳也沒閒著。“有些快件地址填寫不準確,沒有快遞員認領。”一個個電話打出去,張建芳和收件人確認地址後記錄下來,再由快遞員分發配送。“每天進、出快遞量都近萬件,服務覆蓋整個平果市,對我來說是個考驗。”張建芳說。
不一會兒,辦公室又提交了一批客戶投訴。“這些都是各個網點初步溝通後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今天有一箱運送的飲料壞了一瓶,客戶要求全額賠償,只能由我來聯絡協調。”張建芳說,儘量保證所有投訴當天解決。
每天中午空閒時,張建芳還會聽總公司的網課,平時也會看一些專業書籍。今年上半年,張建芳給公司分撥中心引進了快遞伸縮機。過去,給長達9.8米的貨車卸貨,需要人工來回搬運;現在,伸縮機能直接將皮帶伸進貨車車廂,效率大大提升。張建芳說:“現在行業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這個裝置就是我在學習過程中瞭解到的。”
每天下午,張建芳只要有空,還會自己去攬收貨物、拓展客源。“只有熟悉各個環節,才能做好管理工作。”張建芳說,“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缺人才,不論是快遞員,還是技術類、管理類人才,都缺。今後我也會更加註重人才培養。”
“一方面,要在高校物流專業中設定涉農課程,並與涉農物流企業合作,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另一方面,對於非物流專業畢業的從業者,尤其是廣大農民,也要加強在電商、物流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培訓。”廣西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物流研究所所長樊凡說。
“不僅要搞好運輸,還要幫村民把產品賣出去”
從仁和區郵政分公司到大龍潭鄉郵政代辦所,再到大龍潭鄉新街村、混撒拉村的“中郵驛站”,這條郵路劉春龍已經跑了五六年。“每次要經過五六個郵點,一天要跑好幾圈。”劉春龍說。
每天下午,劉春龍會檢視一下快件攬收群裡的資訊。郵政公司與當地各村的商店合作,打造了幾個“中郵驛站”。透過村裡的反饋,公司確定派多少車輛出去收攬快件。
“小劉又來啦,先喝口茶歇歇吧!”羅懷菊是新街村“中郵驛站”的負責人。“我們大龍潭鄉30年前就開始種芒果了。現在全鄉種植面積有10萬畝,每年能收穫20萬噸。”羅懷菊說,最忙的那兩個月,光是快件運輸單,她就用完了十幾卷。
2020年,全國農產品網路零售額達5750億元;芒果出村,就是農產品上行的一個縮影。據瞭解,今年前7月,全國共形成業務量超百萬件的快遞服務現代農業“一地一品”專案249個,其中有45個業務量超千萬件的金牌專案。
一口熱茶下肚,劉春龍又開始忙起來。裝箱上車後,他喊了一聲:“走了,羅大姐,明天見!”
等回到仁和區分公司時,已過晚上9點。分公司渠道負責人康清超還在辦公室忙碌。他告訴記者,郵政與農戶建立了合作,郵政負責運輸和銷售,農民負責生產和裝箱;郵政還利用郵樂購平臺等,線上線下雙渠道銷售芒果產品。“咱們不僅要搞好運輸,還要幫村民把產品賣出去。”
今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農產品對時效、運輸條件等比普通快遞要求更高。要提高物流網點的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創新打造生鮮服務方案。”石家莊市郵政管理局辦公室主任劉媛指出,資源整合對涉農物流非常重要,要建設更多集攬收、包裝、儲運等業務為一體的綜合平臺。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