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宋儒周敦頤提出“尋孔顏樂處”,並以此教學,開宋明理學之源。
那麼孔、顏樂在何處?又何為貧而樂?常見的解釋為樂於道。此中當還有一個致,即樂於致道。
有些人會因貧而生自卑、恐懼、壓抑、墮落,惶惶度日,蜷縮在小小的空間不敢進取,空耗了自己的一生。有些人會因貧而生羨慕、嫉妒、恨,不思修養自身,盲目的抱怨社會、埋汰他人,找各種理由藉口去推脫,不直面自身問題。還有些人因貧而生名、欲、利,拼命的甚至不擇手段地去獲得名利,然而在收穫名利後終究還是因空蕩的內心,去做一些傷害別人的事來滿足自我。
這些都是因外物所累,不知修養本心所致。
心愛的蝴蝶飛走了,如果只知追逐蝴蝶,不知耕耘自己的花園,去培養出美麗的花朵,那麼就算追到的蝴蝶也終究會有飛走的一天。只有自己擁有一片花園,蝴蝶才會飛回來,哪怕不是曾經心愛的那隻,也會是更美好更適合的一隻。
孔、顏所樂處即在修養本身以達道,不為外物所累,不動心,一心只在存天理去人慾上。自然不會因外在的貧與富而產生任何的心理偏頗。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修養本心而已。
這種哲學思想在中外都有類似的表現,在《高效能人士中的七個習慣》中,提到了影響圈與關注圈,也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當多去關心影響圈的事,少把經歷放在關注圈上,因為關注圈裡的事,你也就只能關注關注點點贊,僅此而已。
修身在己,不在人,更不在物與環境。少一點對環境、對他人的抱怨,多一點對自我的愛,修一顆中正平和的心。
【王陽明先生的小弟子,願聖學昌明,人人都能擁有一顆幸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