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全球能源系統發出最高級別警報。
除了中國大面積拉閘限電,煤價暴漲以外;同樣依賴煤電的鄰居印度,60%的火電廠存煤不超過2天;在中東,小國黎巴嫩因為缺煤,首都貝魯特陷入一片黑暗。
而且這一次,全球緊缺的不僅是煤炭。
在歐洲,天然氣價格在一個月內,出現了150%的暴漲,導致歐洲家庭電價上漲三成。而在美國,因為缺少天然氣製作二氧化碳(用於悶殺活雞),肯德基的雞翅居然都斷了貨。
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全球同步出現了巨大的能源缺口,不禁讓人疑惑,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了?
瞭解歷史的人或許會知道,在上世紀70年代,全球也曾出現過類似的“能源危機”。10年間,國際油價從每桶2美元暴漲至40美元,期間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
而這一次,歷史是否會再次輪迴,開啟又一個長達10年的“能源危機時代”。與50年前相比,這一次的能源危機,有什麼相似之處呢?
能源大變革
50年前的能源危機,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場載入史冊的氣候事故。
1952年12月初,幾個英國氣候專家來到首相丘吉爾的辦公室,向丘吉爾彙報了他們的最新預測:
由於反常氣旋,英國倫敦即將迎來一週的無風天氣。再加上英國南部氣候溼潤,屆時大霧降臨,可能會對倫敦交通造成不便。
對於快80歲的丘吉爾來說,倫敦的霧天他見得多了,也沒覺得有什麼麻煩的。因此他對氣候學家的預測嗤之以鼻,並沒有做出應對預案。
然而讓丘吉爾沒想到的是,這一次的大霧與往次不同——伴隨著大霧,一個“黑色殺手”降臨倫敦。
大霧降臨前,英國剛剛取消了二戰期間一直實行的“煤炭配給制度”。為了刺激煤礦生產和經濟恢復,英國政府鼓勵民眾,多多購買煤炭儲備過冬。
於是一時間,倫敦家家戶戶的爐火燒得通紅。溫暖了倫敦人客廳的同時,也將汙染排向天空。
1952年12月4日,大霧如期降臨。
第一天,倫敦民眾沒覺得有什麼異常。然而一夜之後,大霧由白色變為黃褐色、再變為黑色的霧霾,嗆人而又刺鼻。
由於能見度過低,倫敦大街上車禍不斷,就連丘吉爾的貼身秘書也因車禍身亡。
為了安全起見,英國女王出門不再坐車、而是步行,並且大白天讓侍從打著燈籠在前方引路。
更糟糕的是,因為空氣質量太差,醫院呼吸科被新來的病人擠爆,而已有的病人則一個接一個地去世。
當地的報紙報道:“在通往墓地的路上,人和車子絡繹不絕。”
這場黑色的霧霾一共持續了4天。直到12月9日一股冷空氣襲來,倫敦人才重新見到了冬日的陽光。
事後英國政府統計,在霧霾期間,倫敦共有4000人因呼吸疾病去世,。
丘吉爾則因忽視專家警告,而遭到公眾批評。他羞愧地表示:“那是一段堪比閃電戰的黑暗日子。”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一直依賴煤炭提供能源。然而煤炭卻是燃燒效率最低、汙染最嚴重的燃料。
二戰之後,煤炭的弊端日益凸顯。在英國,“倫敦霧霾事件”震驚世人,而在美國,則出現了1948年的“多諾拉煙霧事件”,500人因此死亡。
在民眾對大氣汙染的強烈抗議下,各國開始進行第一次能源轉型。
霧霾事件第二年,英國出臺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汙染防治法案——《空氣清潔法案》,要求企業減少對“骯髒煤炭”的使用。
然而不依靠煤炭提供能源,那依靠什麼呢?
答案是“石油”。
相比於煤炭,石油的燃燒效率更高,燃燒期間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更少,因此被企業和政府青睞。
從英國開始,歐美各國相繼大力建設燃油發電廠,並給民眾發放取暖油,替代過冬用的煤炭。
到70年代初期,石油佔英國發電燃料中的比重,從二戰後的幾乎為0,上升到近30%。
同一時期,汽車也在發達國家普及,帶來石油需求的高速增長——從1950年到1970年,全球汽車保有量每10年翻一番,1970年達到2.5億輛。
於是在這一時期,石油需求迎來了“大爆炸”的時代。
1950年,全球每日消費石油100萬桶,而到了1970年,這一數字已經上漲到每日500萬桶(直到50年後的今天,也不過1000萬桶)。
石油佔全球一次能源的比重,從23%上升至44%。
石油需求大爆炸,帶來了全球石油經濟的蓬勃發展,然而也為接下來的危機埋下伏筆。
石油大博弈
在上世紀50、60年代,世界石油開採被“七姐妹”(新澤西標準石油、紐約標準石油、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海灣石油、德士古、英國石油與殼牌公司)所壟斷。
其中前五家美資石油公司,借二戰之後美國軍力在全球擴張的契機,大舉進入中東石油市場。而後兩家英資、荷資石油企業,則脫胎於殖民時代,主營中東與東南亞殖民地的石油開採。
在石油需求大爆炸的這一時期,七姐妹憑藉壟斷、操縱國際油價,攫取了大多數利潤。
20年的時間裡,世界石油需求上漲4倍。然而為了壓低上交給產油國政府的“石油稅”,“七姐妹”的開採價格卻一直維持在2美元/桶。
利益分配不均,引起了產油國們的極度不滿。
1960年,十幾家產油國組建價格同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試圖從七姐妹中奪回石油定價權。
然而在該組織成立的前幾年中,歐佩克面對強大的石油巨頭、以及他們背後的歐美政府,談判成果寥寥,油價紋絲不動。
直到70年代,美蘇冷戰進入巔峰。
這一時期,越戰如火如荼,中蘇交惡、中美建交,世界局勢風雲變幻。
在世界石油產業的心臟——中東地區,勃列日涅夫領導下的蘇聯,對中東國家展開大舉援助,影響力逐漸蓋過美國。
一時間,中東除了以色列以外,周圍國家全部接受蘇聯援助、裝備蘇式武器。正是在美國與蘇聯的分別支援下,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間爆發數次戰爭,中東成為冷戰格局下新的“戰爭熱點”。
而對於中東產油國來說,蘇聯對該地區的滲透,讓他們找到了新的“靠山”,得以抗衡“石油七姐妹”與他們背後的歐美政府。
1973年10月,為了一雪在上次戰爭中“丟城失地”的前恥,埃及聯合敘利亞,率先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開始後,蘇聯動用200架飛機,向埃及和敘利亞提供了16000噸物資和裝備。埃及裝備的米格戰機和“T-62坦克”,一時間打的以色列軍隊毫無還手之力。
正是在蘇聯的軍火支援下,中東國家才有底氣實施“石油禁運”,以懲罰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援,讓“第一次石油危機”全面發酵。
在這次危機中,國際油價從每桶不到3美元飆升至13美元。歐佩克從“石油七姐妹”手中,全面奪回石油定價權,並開啟之後油價逐步上漲的歷程。
“第一次石油危機”6年後,中東又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背後同樣有美蘇爭霸的影子。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因反美而上臺的霍梅尼,迅速與蘇聯拉近關係。
蘇聯不但向伊朗提供14億美元援助,3000多名蘇聯科技顧問還進入伊朗,幫助伊朗建設發電站、鋼鐵廠。
而在另一邊,看不慣霍梅尼的中東梟雄薩達姆,挑起“兩伊戰爭”並接受美國援助。
受伊朗革命與兩伊戰爭的干擾,國際原油產量下降,油價則再次暴漲,從每桶原油14美元漲到35美元。
能源危機的根源
回顧70年代能源危機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場能源危機能夠持續長達10年,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是能源行業出現重大變革。
舊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秩序還沒有生成。各方為了爭奪新的“蛋糕”展開博弈、乃至大打出手,導致能源產業陷入混亂。
第二是全球絕對權力出現真空。
能源,作為重要性與糧食比肩的基礎行業,一定會有“全球警察”來維持秩序。
然而,當全球秩序陷入混亂,沒有一個“話事人”出來掌控局面時,能源行業的危機就可能持續數年。
例如上一次能源危機,發生於冷戰巔峰期間。石油生產者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藉助美蘇爭霸左右逢源、展開角力,乃至斷供和禁運,從而導致能源危機持續整個70年代。
而70年代能源危機,又是如何結束的呢?
1985年,蘇共書記戈爾巴喬夫上臺。為了緩和對美關係,戈爾巴喬夫大幅削減對中東的援助,拋棄傳統盟友。
一時間,中東產油國們失去蘇聯這個大靠山,在對西方國家的談判中徹底沒了底氣。1985年11月,國際油價史詩級崩盤,從31美元/桶一口氣下降至10美元/桶。
從戈爾巴喬夫上臺到國際油價暴跌、能源危機結束,期間不過半年時間,事情的發生絕非巧合。
而反觀今天,引發史詩級能源危機的兩個條件,均再次出現。
從能源結構的角度,過去10年間,世界正經歷著第二次能源變革。
為了回應民眾“阻止全球變暖”的呼聲,達到《巴黎協定》所規定的“全球溫度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歐美各國正在大力摒棄燃煤、燃油發電。
同時出於安全性考慮,各國又在淘汰70年代以來,為了替代煤電而發展起來的核電。
例如德國就表示,在2022年全面取締核電。核電大國法國也表示,2035年前核電佔比從75%壓縮至50%。
將煤電、油電、核電取而代之的,則是新能源發電和天然氣發電。
然而正如我在之前文章中所說,新能源發電極易受天氣的影響,因此穩定的天然氣發電變得至關重要。截止2020年,天然氣發電已經佔到了美國電力生產的40%。
而在依賴煤電的中國、印度,隨著不穩定的新能源發電佔比增多,煤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
在新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天然氣、煤炭的生產者,試圖透過博弈手段提高售價,最終導致了本次能源危機的出現。
在國內,表現為大型煤企聯手提價。而在國外,則表現為俄羅斯等大玩家,透過天然氣減產要挾歐洲。
那麼第二個問題:這一輪能源危機,能夠持續多久?
對於國內的限電情況,我本人是比較樂觀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強力的中央政府。只要政府出面要求大型煤企增產,短期內因缺煤而限電的情況,可以得到解決。
但在國際上,全球能源秩序正在走向混亂。
未來10年,隨著中美競爭的加劇,全球能源行業缺失主導者與管理者,將引發行業內新一輪博弈。
例如這一次,俄羅斯敢於透過“限產+提價”奪取天然氣定價權,歸根到底,得益於當前中美競爭下,美國無暇再維持全球秩序。
若放在10年、20年前,俄羅斯仍被美歐圍堵,它是沒有膽量單方面發起挑釁、改變行業規則的。
然而在今天,美國為了應對中國,將全部精力放在東亞,因此面對俄羅斯的行動,只是口頭批評了事。而歐洲方面也無力迴天,只能白白受俄羅斯要挾。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美國在全球的戰略收縮,未來會有更多能源行業的“攪局者”跳出來,試圖顛覆遊戲規則,為自己攫取更多利益——正如同歐佩克在70年代所做的那樣。
它們可能會是俄羅斯、沙特、伊朗、澳大利亞……
而全球能源的混亂與危機,也將由此開始,直到中國成為下一個全球秩序的守護者。
~全文完~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文章寫得不錯,歡迎關注我,轉發、收藏並隨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