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有如經歷一次鬼門關。”這句話從來不是戲言,而是真實存在。
分娩過程中會存在很多未知數,除了常見的大出血、羊水栓塞、難產等,即便順利娩出,女性也可能因其他因素死亡,比如產褥熱。
在19世紀的維也納,就有間詭異的“第一產房”,據說在這個產房分娩的婦女,有三成會離奇死亡。患者會在寒戰與腹痛的交替折磨中嚎叫昏迷,悽慘離世。
在當時,他們把這種情況叫“產褥熱”。
一、2679具腐爛女屍
在19世紀的維也納醫院,停屍間有一批讓人毛骨悚然的屍體。
在這些屍體上,你看不到死去的安詳,有的只是受盡折磨的痛苦神情。還沒有掀開白布,一股惡臭味就從死者的腹部傳出來,讓人發嘔。
掀開後,通常會看到腹膜覆蓋著厚厚的長毛,體內佈滿白色或黃色的膿液,子宮和外陰好像被腐蝕性液體浸泡過一樣,往外冒出不明液體和詭異的氣泡。用手指輕輕壓一壓面板,它就像報紙一樣縮成一團。
她們都是死於產褥熱的產婦。
在當時,沒有人知道產褥熱是怎麼造成的,更沒有人知道如何治療。每一名進入產房的產婦,都心驚膽戰,害怕自己再也出不來。更奇怪的是,第一產房由專科醫生負責,第二產房由普通助產師負責,但“第一產房”的產褥熱發病率卻遠遠高於第二產房。
資料顯示,1846年,第一產房有459名產婦死於產褥熱,第二產房只有105名產婦死於產褥熱,相差懸殊。6年間,維也納醫院共有2680名產婦死於產褥熱,一時間,人心惶惶。
二、救人的手還是殺人的手?
當時,醫院有一名年輕醫生,名叫塞麥爾維斯,他被安排負責第一產房。
看著不少產婦在絕望中死去,賽麥爾維斯深深地感到愧疚,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揭開籠罩在第一產房上空的死亡面紗。經過細心研究,賽麥爾維斯奇怪地發現,產房裡的產褥病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次變化,都與他的上司克雷恩有關。
原來,克雷恩上任後,先是在產道解剖教學中廢棄木製模型,讓學生直接解剖產婦屍體,然後擴大產科規模,將產房分成了第一產房和第二產房,接著將第一產房用作產科教學單位。
因此,產科的醫學生經常是先去解剖室解剖前一天死亡的產婦,然後再去產房為產婦接生。在第一產房成為產科教學單位的那一年,它的產褥熱死亡率也直線上升。
雖然發現了異常,但賽麥爾維斯依然沒有找到突破口。在這期間,醫院一名男教授離奇死亡,死前的症狀和產褥熱一模一樣。
賽麥爾維斯調查發現,教授在死亡前解剖一具產褥熱屍體時,不小心割破了手指。賽麥爾維斯懷疑,教授的死可能與屍體有關。為了驗證猜想,賽麥爾維斯提出建議,在手術前,醫護人員要對雙手和醫療器械進行嚴格消毒。
那一年,第一產房的產褥熱病死率奇蹟般地降到0.19%。
後來,賽麥爾維斯將自己的發現公之於眾,但卻受到所有人的嘲諷:“救死扶傷的醫生,怎麼會害人呢?”大家將他當成怪人,行業對他“封殺”,賽麥爾維斯不堪重負,精神失常,被送進了瘋人院。
他曾經試圖逃跑,被發現後慘遭毒打,最後因右手受傷而死亡。
諷刺的是,就在賽麥爾維斯去世的那一年,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第一次發現了細菌。接下來的10年間,洗手習慣逐漸普及,整個歐洲的術後死亡率從45%降到15%,挽救了全球億萬母親的生命。
三、產後發燒不是小事,要擔心產褥熱
時至今日,產褥熱依然在產房“陰魂不散”,但病死率已大大下降。不過,產婦們依然要警惕產後發燒。
產後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產褥熱,與產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乳房感染等有關,體溫可高達39℃,波動幅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反覆發作;還會出現下腹部疼痛、大小便異常、惡露異常,量多或排不乾淨,伴有腥臭味,甚至出現膿血性惡露。
四、消除產褥熱,要用好兩把“刀”
如今,感染控制已被視為醫療質量的重中之重。消除產褥熱,就要用好“兩把刀”。
第一把刀:做好產婦護理
多喝水,促使排尿,避免細菌侵入,引發尿路感染;注意觀察自己的體溫,定時測量,如果長時間超過38℃,就要提高警惕,及時找醫生;多吃新鮮蔬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預防便秘;適當走動,不要總是躺在床上,可以做幅度小的體操,促進恢復。
第二把刀:醫院把好消毒關
醫院要嚴格消毒,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場所、物品,要按照程式一步一步來。以手術器械的消毒為例,從回收器械起,整個流程有9步,應由專職專人操作。
所以,生孩子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懷孕到生下孩子,中間有著各種各樣的風險,甚至要堵上自己的性命。謹以此文,致敬每一位偉大的母親!
參考資料:
[1]280位母親因此喪命,1具男屍揭開生死迷局.中國醫學論壇報.2021-08-23
[2]伊能靜產後傷口感染 防感染盯住產後第一天.健康時報.2016-08-0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