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浙江省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呂 軍
踝關節骨折是骨科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而修復骨折,常用的便是石膏和支具了。臨床中,石膏固定、支具固定均廣泛應用於踝關節損傷的治療,但兩種適應證又有所區別。英國沃裡克大學刊登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研究評估了兩種固定方式對踝關節骨折成人患者的影響,發現可拆卸支具組的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尤其是傷口破裂、傷口感染,以及進一步手術的風險。換句話說,骨折後裹石膏更穩妥一些。
石膏可按體表塑形,比較服帖,且固化後非常堅硬,能提供有效的支撐,常被用於不穩定骨折的保守治療、骨折固定術後不夠堅強,或嚴重韌帶損傷等情況。但有時判斷骨折穩定性或韌帶損傷嚴重程度存在一定困難,穩妥起見,多使用石膏固定。
不過,一旦患者發生肢體水腫,石膏的“堅硬”會變成缺點,導致血管、筋膜受壓,甚至造成骨筋膜室綜合徵。因此,石膏固定後,患者需經常複診,並多次更換石膏,患者耐受性往往較差。
支具可以隨時調整,舒適性較強,也方便為有手術切口或傷口的患者檢視、換藥,但它的固定不夠牢固,易造成不穩定骨折的移位。因此,支具常被用於穩定骨折,或骨折術後穩定性尚可但固定不夠堅強的情況。
除了骨折,踝關節韌帶損傷在臨床中更常見,也需要石膏或支具固定,有助保持區域性穩定性,防止發生反覆損傷。但不少患者認為這種情況沒骨折嚴重,常拒絕固定,結果造成踝關節鬆弛或慢性疼痛。
接受石膏或支具固定後,患者日常下地行走需要拄雙柺,避免患肢踩地(下肢行走支具除外),隨時注意腳趾顏色是否紅潤、疼痛是否加重。如果出現腳趾變白或變紫,疼痛持續加重,要考慮血管受壓、骨筋膜室綜合徵的可能,需馬上拆除石膏或支具,儘快複診。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