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未在家,安靜的空間又傳來了樓下那對母子歇斯底里的叫囂聲。
幾乎每天,這樣的劇情都會上演。
樓下那一家,原本不在小區居住,原住戶搬家了,便把房子給了親戚住。
他家有三個孩子,兩個姐姐,一個弟弟,弟弟大約七八歲的樣子。
他家搬來之後,整棟樓的畫風即刻改變了。
粗嗓門、哭鬧聲、打罵聲不絕於耳,往日的寧靜被打破。
不分時間的尖叫聲,鄰居不勝其煩,多次溝通,但每天驚天動地的吵鬧聲依然頑強地響徹各樓層。
鄰居們無奈地發現改變不了新住戶的行為模式,也就慢慢習慣和麻木了。
每天母子聲嘶力竭的對罵聲、哭鬧聲此起彼伏,中間夾雜著摔東西、掀桌子、棍棒打擊等各種震憾的聲響。
最大的特點是母子兩人好像在比拼誰的嘶吼聲大,誰能嚎天動地就能決勝負一樣。
女主人個頭不大,孩子年齡也還小,難以想象這兩個人是如何能迸發出如此高音訊和穿透力的嘶叫。
對,說“嘶叫”一點不錯。就是那種聲嘶力竭、歇斯底里,但又聽不出內容的瘋狂的嘶吼。
每到這種情形出現,我就腦補出一幅雞飛狗跳的場景。
媽媽拿著棍子竭力叫罵著,兒子一邊躲避一邊哭叫,在一百多平方的房子裡上竄下跳,間或推倒椅子,隨手拿物品扔向媽媽,兩個姐姐或做作業或看電視,對眼前發生的一切很茫然,男主人坐沙發上無動於衷。
其實,做為媽媽,有什麼事不能好好和孩子溝通呢?非得象貓被踩著尾巴一樣跳起來聲嘶力竭地叫罵呢。
母子互為鏡子,照見彼此。現在小男孩的表現像極了她的媽媽。
小孩才七八歲,卻和大人在對抗,用和媽媽一樣的方式對待媽媽,歇斯底里的聲音也和媽媽如出一轍。
也許真的應了一句話: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不知道孩子的媽媽是否想過,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奏效,要不要換一種方式?
打罵孩子,對孩子是一種傷害,並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父母給孩子提供的家庭關係和家庭環境,將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幸福。
作為父母,需要不斷反省和自我成長,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和成長背景。
一個歇斯底里的母親,養育不出謙謙有禮、冷靜智慧的孩子。
在《都挺好》裡,趙美蘭是蘇明玉的母親,她是個強勢的女人,是家庭的暴君,直接給了三個孩子影響一生的傷害,並把自己所遭遇的苦迴圈相傳。
蘇明玉恨自己的母親,母親對她冷酷苛待、暴力相向,讓她一生都活在痛苦中。
在這場與母親、原生家庭的戰爭裡,蘇明玉是一個讓人心疼的受害者,逃脫不了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
父親蘇大強也不是個善茬,蘇明玉忍無可忍,罵他“作死”“窩囊廢”“不配有婚姻、有子女”。
而父親指著她喊“趙美蘭,你就是趙美蘭”。
蘇明玉石化了,她突然意識到,自己活成了母親的影子,變成了自己痛恨的樣子。
她絕望極了,哭喊:“我憑什麼逃不了,憑什麼?”“趙美蘭,是我最討厭的人,我恨她!”
“但是我萬萬沒想到,我努力了這麼多年,我居然變成了我最恨的人。”
“那一刻我就是趙美蘭,不,我比她更可怕。”
她困在原生家庭裡,耳濡目染的她一直在有意無意地模仿母親,按照母親默默傳授的方式為人處世,她比所有人都更像自己的母親。
誰也逃不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一旦養成歇斯底里的情緒爆發表達方式,可能終身都會有類似情緒,代代相傳,就像高速路上相撞的連環車,傷害是巨大的。
但是面對原生家庭的不好影響,如果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其危害性,並盡力去消除影響,不讓原生家庭的傷害進入惡性迴圈通道,我們將會給自己的新生家庭和孩子的原生家庭帶來更多的愛和陽光。
想要脫離原生家庭的魔咒,除了自省,還有改變。
電影製片人Charlie Tyrell和他父親的故事給了我們一個正面的例子。
10年前,Charlie Tyrell才20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留下一盤錄影帶,由母親保管。當Charlie已經30歲的時候,母親覺得時機已到,把父親的錄影帶交給了他。
開啟之後,Charlie才知道那是一盤兩個人吵架的磁帶。
那是兩個他非常熟悉的人的聲音,一個是自己的父親Greg,一個是自己的祖母Dale,也就是父親的母親。
與印象裡沉默、不善言辭的父親不一樣的是,磁帶裡的父親情緒相當激烈。
最終父親和祖母的這場談話以最惡劣的方式被迫中止。
Charlie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他的父親和祖母。在他的印象中,父親謙謙有禮,對他們溫和而耐心。
好奇的Charlie,和家人瞭解實情。
姐姐:“父親從來不叫祖母‘媽媽’,而是‘那個女人’或者‘母親’。”
哥哥:“父親從來沒有分享過任何與他母親相關的美好回憶。”
媽媽:“那些看起來很幸福的照片,都是謊言。”
直到那刻,他才知道,父親和祖母的關係一直都很糟糕。
祖母熱衷顯擺,把三個孩子當成了展示自己的道具。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做,祖母會發脾氣。
孩子出任何問題,她都會發脾氣,對孩子實行語言暴力和身體暴力。
Charlie的媽媽和三個孩子們說過:你爸爸和他的兄弟不是“長大”的,他們沒什麼童年,他們是“生存”下來的。
但幸運的是,Charlie的父親Greg雖然遭受了原生家庭傷害,但他決定從“尋找問題根源”轉變為“改變自己”。
他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有打罵過兒女。偶爾忍不住發脾氣後,也會向孩子們道歉;
他錄下和母親的吵架的聲音,時常回放,用來警醒自己;
他不想讓他的孩子成為曾經的他,他想做一個合格的父親,經常帶孩子們去看飛機、鄭重地給孩子們過生日,讓孩子知道自己被愛和關注著;
他不斷地翻新房子、傢俱以表達對這個家的愛,還能以此增加和孩子們的互動;
他竭力控制自己,從不在孩子面前和妻子吵架,只為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
那個童年不被愛、生存下來的孩子,卻活成了讓所有人都愛的父親和丈夫。
改變自己,是斬斷原生家庭魔咒的開端,Charlie的父親做到了,他給了孩子們一個溫暖和充滿愛的家。
文章開頭的媽媽和兒子,他們的相處方式和家庭環境真的讓人擔憂。
俗話說,好女人福廕三代,壞女人禍害三代,指出了女性在教育子女和家庭擔當中的重要性。
古語有云,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就是把女性提升到了,負責天下太平和培育聖賢的位置上來了。
我們不知道那個歇斯底里的媽媽是否也是從一樣的生活環境中長大,但我們不能不重視的是,她希望她的兒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和她一樣嗎?
比悲劇更悲傷的是,活成了討厭的人的樣子。
女性,特別是為人母親後,如果脾氣暴躁,經常發火,不但影響自己的生活和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學會控制自已,克服愛發脾氣的壞毛病是拯救自己、拯救孩子的最有效辦法。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訓練,逐漸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未爆發前,用意識控制
當感覺情緒即將爆發,先提醒自己:發脾氣不能解決事情的根源,還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
自己想像發脾氣會產生的後果,讓自己在情緒爆發前冷靜下來。
2.當壓不住火氣,要勇於承認,對自己和對方說:“對不起都是我的錯。”讓自己產生後悔和自責,也讓對方知道你的誨意。
3.學會情景轉移
很多事情,在當下的場景,我們會很生氣,而且即使事情過去了想起來還覺得氣憤難平,但是如果忘記那個場景,氣也就全消了。
把過去生氣的事情忘記,避免讓你再次有不高興的事時,“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情緒更加難以控制。
透過讀書,提升理性,開啟智慧
腹有詩書氣自華,你花在閱讀上的每一分鐘,都會在未來以某種方式回報與你。喜歡讀書的人,性格氣質都會有很大的改變,必定不會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在一個家庭裡,有個好脾氣、理性的女性,才是個和諧的家;丈夫和孩子,需要平和的妻子,需要溫和的媽媽。
不要讓原生家庭的傷害,帶給孩子一生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