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媽媽之後,身邊的話題也都是關於孩子的。之前我們會談論時尚,談論電影,談論旅遊,而現在就集中在一個話題:育兒。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地擔憂孩子的學習情況。
孩子還小的我們,看著周圍那些父母的朋友圈,都是些雞飛狗跳的畫面,內心也隱隱的不安了。
我們時常會交流,為什麼在我們小時候,沒有讓父母如此操心?是競爭力不大還是我們的父母過於寬容?
公司有個快退休的同事來傳授經驗,說他們都是一個教育方法,教育完兒子,教育孫子。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厲教出好孩子。
還說我們現在年輕的父母,不捨得罵不捨得打,把孩子給慣壞了。
假如這話出自別人口中,我們肯定會噓回去。可他兒子中科院畢業,孫子又就讀於杭二中(杭州最好的高中),我們實在不好反駁。
但事實真像他說的那樣嗎?唯有嚴厲打罵孩子,學習成績才會好?
我們這一代,的確很多人小時候是被打罵過來的,所以更不想自己的孩子再有相同的經歷。
於是我們傾向教育以引導為主,雖然當引導無效,或者是長時間得不到反饋時,內心也會急躁,但我們仍然很難認可過於嚴厲的育兒方式。
還有一種不同於嚴厲的方式,就是嘲諷。
這些人的出發點或許是激將,但他們要麼是混淆了兩者,要麼是沒有掌握好激將的分寸,以至於走了樣。
當然,激將並非無用。
且看三國“諸葛亮舌戰群儒”和“孔明智激周瑜”這兩回,諸葛亮兩次都透過激將法,來達到目的。
借激將對盟友,堅定其決心。借激將對敵人,尋求戰勝時機。
那嘲諷呢?有效嗎?
假設父母用嘲諷之法,孩子短期內鬥志滿滿。但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他們只是為了抗爭父母的貶低,本性又跑了出來。
當外部影響已經無法再支撐他們的行動時,最糟糕的結果是他們會強大自己的內心,沒臉沒皮地應對嘲諷。
而父母們,要麼憤怒無法收場,要麼乾脆放棄,對孩子置之不理,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的怪圈中。
《少年派》裡的林妙妙就是如此。被老師批評,被父母嘲諷後,當下礙於臉面去學習,但是內心極度反感,甚至帶著怨恨。
後面乾脆破罐子破摔,認為學習無用,改為直播賺錢。
不管是棍棒教育,還是激將嘲諷,用作激起孩子學習鬥志的話,都頗為不妥。
孩子燃起學習鬥志應是自驅力使然,而非外力強迫。
就像每個人只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一樣,所以行為的背後驅使都是動機,只有自發的動機才能真正地促進孩子的向上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所以,家長們的關鍵不應該只看孩子一兩次的成績,而是要反思自己的方法是否無效?有則加勉無則改之。
還有些父母認為使用激將或者嘲諷、打壓的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逆商和抗壓力。但孩子各不相同,我們不否定有些孩子可以用這種方式,但如果是像那個被媽媽批評了,就在上海盧浦大橋一躍而下的男孩呢?
這一類內心脆弱的孩子,父母說幾句重話都受不了,何談更為嚴厲的方式?
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溫柔,一到輔導孩子學習就怒吼,其原因一是過於重視孩子的成績排名,二是自己的情緒管理不到位。
父母教育孩子大多分兩個派別,一個主張引導,一個主張暴力,也就是嚴管。
引導型父母花費的時間肯定會很長。但如果堅持,就如春風化雨,慢慢地滲入到孩子心中。
由外部趨使的力量變為利用自驅力學習,這種方式對待的孩子,有一天他會把學習的興趣,跟玩的興趣聯絡在一起。
當學習對他來說就等於通關打怪獸時,不只是成績,在他人生的其他方面也會取得長足的進步。
其實教育孩子並不是非黑即白,只要注重方式方法,引導為主,嚴厲為輔,未嘗不可。
但嘲諷萬萬不可。他除了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引起親子關係的破裂,並沒有任何好處。
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我們最需要考慮的是,孩子的內心自我需求。
孩子成績不好,提升孩子自驅力,讓孩子主動學才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