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跌倒,不耐走,走沒十分鐘就需要大人抱,或是一雙鞋才剛買沒多久,鞋底就已經磨損甚至歪斜,或是總覺得孩子走路怪怪的,不是外八、就是內八等。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些狀況,千萬不要輕視,以為孩子長大就會好。多半這種問題是來自足部結構異常所致。
人體的足部就好比穩固的房子地基,是影響房子結構的重要因素。許多孩子常見的骨科問題,例如脊椎側彎、駝背或步態異常等,往往都來自於足部結構異常所致,因為生物力學的作用,不良的足部結構,會使人體自身不平衡,因而連帶影響上身軀幹核心的控制。而足弓的形成主要有三部分,一為骨骼排列是否正常,二為韌帶撐力是否足夠,三為足部肌群肌力是否恰當。許多孩子往往因為韌帶過鬆,加上肌力缺乏,因而造成扁平足。
因此這類孩子容易呈現有低足弓,下肢肌耐力不足現象,或呈現內八步態,甚至有些孩子平衡控制也較差,當遇到稍微不平整的地面或較溼滑的路面,極易有跌倒的意外發生。許多家長往往會只注意孩子的步態異於常人,或發現孩子常跌倒,卻疏忽了源頭足弓發展的狀況。
須注意的是,孩童時期因代謝能力較好,組織修復速度較快,因此即便有足弓異常情形,也不容易有衍生的肌肉骨骼問題出現,如此就更容易被家長輕視,因而沒有治療處理。
兒童的發展,從足下開始。父母應瞭解孩子的正確發展里程,不要揠苗助長。例如讓五、六個月大的嬰兒提早使用學步車,來強迫孩子練習站立,不只讓孩子無法獲得足夠的感覺刺激,也會使其足弓結構因過早承重而變形:然而並非所有的扁平足都需要立即馬上處理。一般而言,足弓在三歲之前是未發展完成的,此時會觀察到孩童的腳弓較平,足部內緣甚至會貼至地面,此時若沒有異常狀況(例如跟骨外翻嚴重),通常只需觀察追蹤即可;而自三到六歲階段,則屬足弓發展時期,此時足弓應已形成,孩童的平衡能力、肌力和肌耐力應已達常規標準,此時若發現孩子的足弓偏低,或有明顯的下肢結構異常,應請教專業人員積極處理。
一般而言,足弓於九歲之後已近定型,日後可再形成的機會較低,但若透過適合的運動與輔具介入,有些孩子還是有機會可自行發展出足弓的。而在鞋子選擇部分,學步期的孩子,則以舒適、防滑的鞋為主,而若環境安全許可,也鼓勵讓孩子赤足在家中或沙地行走,如此不只可促進其足底感覺,也可強化足部的小肌肉;面對大一點的孩子,若已發現可能有足弓異常時,則建議以穩定度高、甚至具有支撐性的鞋子為考慮。此外,爸爸媽媽也可藉由一些簡單的活動,訓練孩童的足部下肢小肌肉,加強孩童足弓穩定度,居家運動搭配矯正鞋墊使用,往往會有不錯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