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初,對越自衛反擊戰剛剛打響,部隊所使用的步槍卻出現了火力不足的問題:一個步兵班10人中僅有2支56式衝鋒槍,此外還有1~2挺56式班用機槍,剩下的便都是56式半自動步槍——即便是戰前加強也不過是個別部隊特別為各班增加了1支56式衝鋒槍,確實令解放軍蒙受了許多不必要的傷亡。於是在當年,81式自動步槍的研製任務下達。
81式步槍誕生不久便趕上的實戰:藍劍B行動
1981年,81式自動步槍設計定型;1983年,81式自動步槍開始列裝各部隊。而在1986年,藍劍B行動打響了——在該次行動中,隨81式自動步槍一併出現的還有不知名的戰術背心:以出鏡最多的為例,這款作戰背心上有4個步槍彈匣,稍靠下的位置卻又有一大串手榴彈袋。
這款戰術背心根據射手作戰定位的不同,配發了分別適合步槍手、機槍手和狙擊手使用的三款背心。步槍手使用的,則是上述的配置;機槍手使用的戰術背心則設定了2個彈鼓袋。狙擊手使用的,則設定了狙擊步槍彈匣袋。總體來說,這款試驗款的戰術背心雖然沒能大量生產裝備部隊,甚至連其型號都沒有留下,但在如今看來,總還會眼前一亮。
戰術背心順應了時代潮流:一度被認為是協防一體
由於其特殊的外形,這一度令人誤以為是協防一體的防彈衣。按照當時的技術而言,在戰術背心內嵌入鋁合金板是具備著一定的防破片能力的:阿富汗戰爭中的蘇軍就採用了內嵌鈦合金或鋁合金板的防彈衣。然而,這僅僅是坊間傳言。此款戰術背心採用了對開式設計,在這種設計上採用防彈內嵌的可能少之又少,更何況它採用的外表材料仍然是傳統的硫化布,連複合纖維都沒有使用。
如果與美蘇等國的攜行具相比,這款實驗性戰術背心顯然有許多地方可圈可點:它是解放軍首次採用了背心式設計的戰術背心。儘管它在誕生的年份已經不是開闢了先河的產品:蘇軍在阿富汗戰爭中使用的6B3戰術背心已經採用了攜防一體的設計;與此同時,美軍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採用的LBV戰術裝具更是引領潮流的作品。但是,它和解放軍在後續的攜行具比起來時,仍然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它更是首次中國在戰術攜行具上採用了魔術貼的作品。相較於傳統的木扣和63式傘兵攜行具的帆布條式快開設計,魔術貼在結構上完全內藏在彈匣包內,不易鉤掛物品,同時也具有快開的功能。在這一時期的戰術背心儘管在胸前擁有相當厚實的作戰裝備,據悉其後部還有附加的用於平衡負重的彈藥袋。
儘管這批戰術背心並非“科班出身”,只不過是總後勤部委託民間廠家緊急加制的產品,但它確實代表了當時中國拿得出的最佳戰術背心。相比之下,56式胸掛因為攜彈量過少不能滿足實戰的需要: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時,解放軍戰士就曾有將56式胸掛拆開、縫製在衣服上的案例。而這樣的自行改裝,在實際的戰鬥中顯然還會更加普遍。
詳解81式胸掛:設計對步槍手算是“雪中送炭”,對機槍手可不一樣
而就目前來看,56式彈藥攜行具(後稱“胸掛”,精簡篇幅以饗讀者)最大的問題在於其攜彈量。56式胸掛的面積不大,僅僅設定了3個彈匣袋和4個附件袋。滿打滿算,除開胸掛上3個彈匣,還有槍上1個彈匣;僅僅4個彈匣共120發的備彈在如今看來總有不足。而經計算,在現代戰爭中5個彈匣30發子彈,也僅僅能在中等烈度的戰爭中使用約1個小時,持續的高強度槍戰中更是連30分鐘都撐不下去。還需要射手在戰鬥間隙壓子彈。
在1956年56式衝鋒槍定型時,輕武器研製上傾向於“蘇化”的解放軍當時使用的可是無柄手榴彈:仿製二戰蘇軍廣泛使用的F-1式、RG-42式和戰後蘇軍廣泛使用的RGD-5式手榴彈的防-1式手榴彈、攻-42式手榴彈和攻-59式手榴彈是在63式手榴彈誕生前的主力武器。然而,在1979年,附件袋的功能早已經從攜帶手榴彈換成了純粹的攜帶附件。而對於換裝67式手榴彈的解放軍來說,4個附件袋的設計也稍顯雞肋:既不能攜帶手榴彈,對於槍油壺等附件來說又太大。如果在其內放置散裝彈藥,受限於其尺寸也僅能攜帶真正意義上的“散裝”彈藥,總會引起被擊中後產生“彈藥殉爆”這樣的錯覺。
所以,在56式胸掛的“精神續作”81式胸掛上,以犧牲了2個附件袋為代價,增設了1個彈匣袋。這樣一來,射手可以攜帶5個滿裝填狀態下的30發彈匣,總備彈量達到了150發,已經與如今解放軍戰術裝具上的攜彈量持平。對於戰士而言,這樣的更改更是雪中送炭:儘管這個“炭”不多,但在實戰中還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只不過,相比在“藍劍B ”行動上亮相的可以按照射手使用槍支的不同區分設計不同的戰術攜行具而言,81式胸掛還是稍稍籠統:這樣的設計只能使用在步槍手上,而狙擊步槍手、機槍手仍然需要攜帶、穿用不同的戰術攜行具。就以機槍小組中的正、副射手為例,其各需要攜帶2只81式彈鼓挎包。而每隻彈鼓挎包內裝1個75發彈鼓,算下來一個標準的機槍小組區區300發的整裝攜彈量。再多,只能將彈藥和供彈具放置在揹包內了。
而挎包的缺點也相當明顯:挎包的位置在腰際,跑起步來相當重的彈鼓挎包會持續拍打正副射手的腰部,這樣顯然並不可能會舒服。而在做臥倒、匍匐前進等戰術動作時,彈鼓又以其頗大的體積“硌人”不說,又容易發生偏轉。戰士們的戰術動作不流暢,在戰場上又會導致一系列問題的發生。
顯然,如果當時能將“藍劍B”行動和兩山輪戰後期部分單位配備的背心式戰術攜行具稍微改良後列裝各部隊,當年的解放軍戰士們也許就不會受到這些問題的困擾,解放軍的戰術攜行具的先程序度又會再續56式胸掛的輝煌:在當年一眾腰掛的設計裡,背心式設計已經脫穎而出。不過,這已經是後話了。
為什麼選擇了81式胸掛?
如果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來說,81式胸掛的定型要在“藍劍-B”行動中的作戰背心之前。而經過實戰檢驗,戰術背心的效能還是要較81式胸掛要好:彈藥攜帶量大、肩頻寬厚且具備魔術貼等先進的設計。如果能採用這套戰術背心,哪怕是簡化掉手榴彈等的簡化版,解放軍便能再一次引領全球的戰術裝具潮流:蘇聯雖然早在1979年就已經開發出了攜防一體的6B3防彈衣戰術背心,但是也僅有在國內少部分部隊和駐阿部隊中配發。如果解放軍能夠在此時裝備戰術背心,未來10年內基於此款戰術背心研發攜防一體的防彈背心根本不成問題!
最終,總後勤部選擇的並非這套背心式戰術攜行具,而是為我們所熟知的“81式胸掛”。如果拿這款戰術背心和81式胸掛相比,不難看出81式胸掛的“落後”成分:81式胸掛的彈匣袋蓋並不採用魔術貼設計,而是採用了原本56式胸掛的木質絆扣。除開取消2個附件袋、增設1個彈匣袋以外,和56式胸掛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為什麼呢?放著更好的戰術背心不用,卻用回了傳統的胸掛。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單兵戰術裝具已經變成了蘇聯遙遙領先(6B3、6B4等戰術背心已經採用了攜防一體,再者也具備多種型別;稍後的6B5系列戰術背心衍生出了多達19種側重於射手使用槍支、不同防護型別的款式),美國次之(LBV戰術裝具採用了空前的MOLLE系統,一方面是可以由射手自行搭配,另一方面各種彈匣袋、附件袋也可以集中在胸前),中國墊底的狀態。
究其原因,可能還在於81式步槍的定位設計。1978年,中國小口徑步槍彈及系統已經開始研製,因此在此時81式步槍的定位是過渡性質的步槍:一方面與56-2式自動步槍一同替換下老舊笨重的木託56式衝鋒槍,另一方面是換裝全軍以達成更新班組武器的目標;在小口徑步槍完成研製、生產定型後量產時,81式步槍便可以迅速讓位了。
再者,西南邊陲戰爭又導致81式步槍的需求量頗大,一方面81式步槍需要緊鑼密鼓地儘快生產,另一方面配套的攜行具同樣需要大量配發;在結合56式胸掛存在龐大的配件、原料庫存,全國攜行具生產廠家也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經驗,這才決定棄用在實戰中表現良好的戰術背心,將稍顯“落後”但是利於戰士快速接受的81式胸掛大量生產。
更何況,在當時81式步槍配發全軍作過渡性步槍的狀態下,早在1978年偉大的總設計師便提出了“軍隊要忍耐”的要求,再在1985年到1987年間提出了“百萬大裁軍”的目標。此時,軍費是相當短缺的。如果當時採用了生產相對繁雜、用料大、不利於快速生產的戰術背心,那麼在短時間內將會難以達成配發全軍的目標。
在1987年,87式迷彩開始配發。在此時,81式胸掛出現了一個獨特的改型:採用了迷彩帆布製成的81式胸掛,在外觀上和87式迷彩融為一體,射手身著87式迷彩和81式迷彩胸掛,偽裝效果是此前從來不敢想象的:在兩山輪戰戰場上,突擊隊員也不過是身著“大五葉”等經典迷彩和純色的胸掛、戰術背心。
同年,87式步槍定型,但出於種種原因考慮,87式步槍最終只裝備了一部分單位、軍事院校進行試點裝備,最後並沒有大量列裝。81式步槍及81式胸掛從1981年開始服役,伴隨我軍走來至少30個春秋!
小結
儘管81式胸掛和作戰背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最終選擇的81式胸掛又和81式步槍一起成為了許多老兵的回憶。這是中國為數不多經歷了多年戰爭考驗的經典老槍,在2000年後、2010年前,網路論壇上也充斥著“實戰我選81,不要95”的種種言論。對於81式步槍來說,這算得上是一種被老兵所信賴的殊榮,而對同樣經過多次小型實戰考驗、效能表現較好的95式步槍來說,這是不是一種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