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第一款制式步槍是什麼嗎?
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南京國民政府結束軍閥混戰的割裂局面之後,中國處於“萬國造”的階段。步槍來源於英、美、法、日等10多個國家,光是種類就超過30種。在這樣無法統籌使用的情況下,國民政府軍隊開始考慮製造軍隊統一的制式武器。
德國的兵工製造一直保持著不錯的口碑,於是國民政府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決定對德國最新型的1924年式毛瑟步槍進行仿造。
1935年7月,鞏縣兵工廠最早開始進行小批次的製造試產。因為仿製於1924年式步槍,所以此次試產的2000把步槍上印有“二四式”的字樣。
如果你認為這把槍的名字是“二四式”,那就有些想當然了。“二四式”只能算是這把槍的“閨名”,真正的大名是“中正式”步槍。
那麼這個“中正式”是因何而來的呢?
當時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對步槍仿製工作十分看重,不僅多次到工廠視察,還對仿製的具體細節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蔣介石認為德國的1924式毛瑟步槍的長度更適合歐洲士兵使用,而相對來說比較矮小的中國士兵在使用起來就沒有那麼順手了。所以提出在製造“二四式”步槍的時候,槍身的長度要比原來短一些,符合中國士兵的身高。同時為了不減少步槍的近戰能力,刺刀的長度要相應的加長。
經過蔣介石的有效提議之後,“二四式”步槍被國民政府以“蔣中正”的“中正”二字正式命名。
1935年10月,“中正式”步槍正式投入批次生產。從1935年到1950年,一共生產了“中正式”步槍超過60萬支,並且一直服役到1980年。
量產出的“中正式”步槍在保留德國毛瑟槍的基本結構上,槍管採取短管設計,標準彈藥採用的是7.92毫米的尖彈彈頭。尖彈的彈頭輕,可以同時保證高射速和精確度,有效射程在1000米左右。
中正式步騎槍操作簡單,結實耐用。一方面具備了原毛瑟步槍的特點,槍閂前雙閉鎖榫、後有第三道安全榫、槍閂上有引導肋、節套有導氣槽等。另一方面,在裝填時使用了毛瑟步槍獨有的5髮式彈匣,由上方一次壓裝。
在節套上有導槽,左側有供壓裝的凹槽。在節套下有後座力阻榫,木託中有橫銷以供補強,這兩樣裝置,使節套及槍管的組合,固定在木託中,提高了射擊的精確度,今日手動步槍的設計,仍然沿用。射擊時,將扳手上推,旋轉90度開膛,此時撞針即大部份受壓縮,準備進入待擊狀態。
“中正式”步槍的首秀戰場是抗日戰爭中的淞滬會戰,那是第一次“中正式”步槍與日軍的“三八大蓋兒”進行面對面的較量。
其實,從效能方面來講,“中正式”步槍的精度和射程都不如日軍的“三八大蓋兒”,但是為什麼“中正式”可以在抗日戰爭中脫穎而出,甚至後來成為日軍的主要研究物件。
“中正式”的精度和射程以及刺刀的長度可能都比“三八大蓋兒”差點,唯獨“中正式”的7.92毫米子彈口徑要大於“三八式”的6.5毫米口徑。
理論上,“三八大蓋兒”的子彈在射出之後,只要不是擊中了要害,基本上就還有繼續作戰的能力。而“中正式”的子彈是經過獨特設計的,射中敵方之後會產生高速的旋轉,傷口會有類似爆炸的痕跡,留下一個大洞。
1943年,日軍集結了5個師攻打湘西常德。當時我們駐紮在常德的部隊是已經配備了“中正式”步槍的第57師,由余程萬將軍所率領。常德保衛戰中的日軍在兵力上、武器上都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可是仍然敗給了“中正式”步槍。
後來,日軍為了對付“中正式”步槍,專門在“三八式”的基礎上研究製造了“九九式”步槍,並且也改用了7.7毫米的大口徑尖彈頭。
“中正式”步槍雖然威力巨大,也是中國士兵們喜愛的一把步槍。但是當時中國爆發了全面抗戰,“中正式”步槍沒有辦法保證製造出來的步槍質量,所以批次生產也就只能付諸東流。
“中正式”步槍在朝鮮戰爭後,就退居二線,主要裝備在民兵部隊中繼續服役,直至1980年。
“中正式”步槍的戰爭時代已經遠去,但是留給我們的卻是曾經戰場上的無限榮光。現如今,“中正式”步槍所具備的意義不在限於實用性,而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的延續。